首页 百科知识 时庆林的矛盾

时庆林的矛盾

时间:2023-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时庆林的矛盾当过去成为历史后,那些杰出的人物能够让我们审视历史,使得今天的人不能忘记历史。时庆林来兰化的初衷是搞专业,他的目标是当大技术专家。2000多人把时庆林围困在马路中间。这个工程是在时庆林执政时完成的。那时,时庆林任兰化公司党委书记。时庆林认为,兰化大化肥的建成投产,预示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风暴的即将来临。

六、时庆林的矛盾

当过去成为历史后,那些杰出的人物能够让我们审视历史,使得今天的人不能忘记历史。尽管有些人并不情愿面对,或不想提及,但历史毕竟是历史,是伤疤也经过了,是阵痛也洒泪了。

有一位老人,我真的不忍心提起,但又觉得很需要让人了解他。了解他,也就是了解兰化人对历史的贡献。历史也许能对他公允些。因为他执政的时期,正好是国家对国有老企业走什么样的路进行大刀阔斧试验求索的关键时期,作为国有老企业的典范,作为“共和国长子”,当国家要进行改革试点时,就必须要挺身而出,就必须要有所担当!有担当,就会有阵痛、有牺牲。

时庆林,天津大学化工系高分子化学专业毕业。这个大学,这个系,即使在今天,对于全国的考生来说仍然极具诱惑力,何况1962年的考生呢!大学毕业后,时庆林对未来满怀憧憬,他来到祖国第一个大型化工基地施展自己人生的抱负。

时庆林来兰化的初衷是搞专业,他的目标是当大技术专家。但命运给这个怀有“大技术专家”梦想的年轻人仅仅安排了只有两年不到的技术员生涯,其余的日子里,时庆林都是在兰化政工战线走笔行文,从事舆论宣传工作。他所在的单位和曾经的任职是:公司机关宣传科——机关党委宣传部——公司党委副书记(兼任公司工会主席)——公司党委书记——公司经理兼任书记——退休。从时庆林一生在兰化公司行走的路线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他几乎就没有碰过自己热爱的专业,但他从事的工作却需要他了解所学专业在生产中的实际运用。这就是矛盾。

世界本来就是由矛盾组成的。

在北京,笔者专程采访了时庆林。他时间观念很强,不愧是大企业主要领导出身。

之前,为了采访他,我很伤脑筋。不知道该提问什么和不该提问什么,总是觉得好像向他提问什么都很敏感。因为他在兰化是一个有争议的领导,直到他已经退休这么多年,兰化仍然有个别人不愿意提到他,在抱怨他。

握手。寒暄。

我俩一起回到了风云变幻的过去。

时庆林说,他一生感受最深的是:改革!

是的,他当兰化经理之时,正是国家历史上最大力度的一次国有企业改革之际。他说,国有老企业在一种制度之下,运作了几十年,人们的思想已经模式化、观念陈旧化、人员关系复杂化、机制僵硬化,不改革,企业发展受到挑战;要改革,怎么改?突然,一夜之间改革的旋风就刮了起来,随之而引发的各种矛盾是人们不愿看到的。

利益要重新分配、人事关系重新调整、下岗分流、砸掉铁饭碗、买断工龄等等,这是多少年从来没有进行过的大调整啊!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实际生活冲击非常大。

“我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怎么到二线去了?”

“当年建设兰化,我付出了多大的牺牲,现在怎么说下岗就下岗呢?”

“我干得好好的,为什么叫我退休?”

“为兰化干了一辈子的活,怎么突然就不是兰化的人了?”

这时,各种各样的说法都出来了。人们的心理、思想产生了极大的不平衡和困惑。

时庆林脱口说出了一个非常准确的时间。

2000年4月27日,他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日子!

此刻,正处于重组改制的关键时期。兰化2000多名内部退休职工在这一天围困了公司机关大楼,他们代表8000名内退职工向公司领导讨要说法:为什么要减工资?为什么要我们内退?当时的兰化公司(改制后的辅业)严重亏损,公司财务是没有钱的,只能靠中石油集团公司的补贴过日子,内退职工和在职职工同样拿原工资的70%。

身为公司一把手,职工当然找的是时庆林。

2000多人把时庆林围困在马路中间。时庆林很坦然,他讲形势,讲政策,但情绪冲动的职工怎能听进去他讲的这些呢?好在人群中有人喊:“时庆林当公司工会主席时,对大家还是不错的!”但喊归喊,人群还是不散。情急之下,时庆林给孙立打电话商议。孙立当时是从兰化分离出去的主业板块经理。他当即给职工承诺:“下午1点准时给大家一个说法。”这时候,人群才慢慢地散开,但还有几百人不愿意离去。

兰化公司302厂研究所会议室,时庆林和孙立在这个安静的地方紧急商议。最终,孙立很干脆,顾大局,识大体。他提出:由主业拿钱,先给内退职工把剩余30%的工资补齐。

就这样,这次讨要说法的人群散去了。但随之而来的是,不断有人找时庆林反映自己的问题,不断有人找兰化公司申请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状况一直断断续续延伸到2002年。这一年,时庆林正好60岁,退休。

这一段难忘的历史,已经过去了10多年。10多年后,渐渐平静下来的时庆林说,其实兰化的职工非常好,他们为企业、为国家牺牲得太多了!

他又说,对于这一段历史,他能够经常想起,有时候睡到半夜都会从梦中惊醒,他不断地反思:“总体上讲,国家改革的方向很对。但牵扯到老百姓的利益调整问题,国家一定要慎重!做领导的人,一定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想,要设身处地多想、细想、想细节。否则,是不能够成功的!”

他继续讲:“如果要说有什么体会的话,我认为,在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国家应问计于民;国有企业改革时,国家应循序渐进;重大问题出台时,国家一定要考虑群众利益,要有相关配套措施,做到积极稳妥。”

看来,时庆林真的在思考着许多深层次的重大问题。

那时,兰化有8000名职工下岗,一次性买断1万多人。而这之中大多为工厂初建时的员工。

时庆林还特别提到了兰化大化肥改扩建工程。这个工程是由甘肃省和中石化共同投资33.5亿元建设的重点工程。这个工程是在时庆林执政时完成的。被誉为甘肃省“希望工程”的大化肥装置,是1997年9月12日一次投料生产成功的。在当时,号称达到国内最好水平。那时,时庆林任兰化公司党委书记。他没有告诉我自己在这样现代化水平很高的工程建设中所起的作用,而是说工程开工生产时,他和经理朱廉宝一起到化肥厂去做职工思想工作的情况。

时庆林认为,兰化大化肥的建成投产,预示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风暴的即将来临。

兰化化肥厂是苏联援建项目,设备陈旧,耗能很高,浪费惊人,而且生产往往不能满足所需。所以,改扩建势在必行。企业的发展就是要靠不断的设备改造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来完成。但装置现代化了,技术进步了,需要的员工却少了。化肥厂原来4000多人在生产,现在建大化肥了,人员需求仅占原来的1/4,那3/4的人怎么办?4000人的企业一下子减至1000来人,职工的情绪受不了。

时庆林说,他在化肥厂现场看到,工人们手拿铁锤在砸旧的设备时,泪流满面,有些老工人甚至痛哭流涕,场面实在是叫人不忍心目睹。工人们想不通,和自己朝夕相伴了几十年的装置怎么一下子就要砸烂呢?岂知这一砸,就是在砸自己的饭碗啊!

大化肥冲击了人们的思想。大减员是国有企业大动作改革的前夜。

时庆林在香烟盒里取着烟卷,我顺势向他望去,但见他的双手在发抖。

他接着说,当时,他强忍住眼泪,和朱廉宝一起在化肥厂动员职工……

中午,时庆林和我在北京一个非常简陋的饭馆里,随便吃了点饭。我本来还想听他再能说些什么话的,但他什么也没有说。

他要喝酒,要喝甘肃的酒。就我们两个,在畅饮甘肃的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