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中小城市转型发展
——安徽宁国市生态文明社会模式探索
孙正东
县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自然单元、经济单元、文化单元、政治单元、社会单元。改革开放以后,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以GDP的增长为主要任务,对经济质量的改善、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自然与社会的协调重视不够,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随着全球低碳时代的来临,县级中小城市经济社会如何转型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课题和战略任务。宁国市国土面积24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万人,近两年来,宁国市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自身发展实际,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宁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模式的定位分析
1.宁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模式的时代背景
(1)从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大体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现在正处于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的过渡时期,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是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
(2)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哥本哈根协议》,缔约国增至192个,覆盖范围如此之大,表明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受到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3)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并将其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成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2.宁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模式SWOT分析
(1)优势(S)。一是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5%,素有“长三角绿色氧吧”之称,境内拥有峰岭地貌的天下奇观青龙湖,总面积达33平方公里,库容达9.41亿立方米。西津、东津、中津三条河流穿城而过,形成独特的皖南湿地景致,生物多样性具有免疫功能,境内有北亚热带东北部最后一片原始森林板桥自然保护区。二是发展良好的经济基础。自1995年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县”以来,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各县市领先位次,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和“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2010年,宁国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均已超过50%,进入中上等收入地区的门槛,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提升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三是包容开放的特色文化。宁国是个移民城市,“土著少,客籍多,五方杂居,风俗不一”。历史的变迁,移民迁徙垦荒生息,儒释道文化、江南文化、徽文化、移民文化、西方文化、上海文化、浙商文化等交融积淀共同形成了宁国的文脉,造就了宁国“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的多元文化氛围。
(2)劣势(W)。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宁国与发达地区先进城市相比存在差距,与“长三角”城市相比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二是产业层次较低。当前,宁国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多为传统产业,发展空间有限、经济效益不高,新兴产业尚在培育之中。三是生态破坏初现。宁国是一个山区县市,发展空间较为有限,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3)机会(O)。一是低碳时代的后发机遇。从世界新能源问题和应对气候变化趋势来看,全球进入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转型升级期,以《哥本哈根认定书》为标志,人类从此进入低碳经济时代。这为宁国市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和碳汇资源,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为宁国探索全新的生态文明社会模式、变革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了新的机遇。二是经济跨越的时空机遇。交通建设将使宁国突破交通瓶颈,成为安徽区位优势最明显、对接“长三角”最便捷的县市。产业转移为处于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桥头堡”的宁国,创造了大规模、高层次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前所未有的机遇。转型升级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重新“洗牌”,宁国市产业集群优势明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一大批企业已与央企、世界500强企业联姻,做大做强,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必将赢得更大发展空间。三是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宁国是安徽省政府批准的唯一一个县域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建设生态文明之城提供了改革创新的政策支持。
(4)威胁(T)。一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难度加大。要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发展无疑是最直接手段,经济发展可能造成一定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宁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在短期内将依然存在。二是区域经济竞争激烈与宁国发展生态经济存在错位。环顾省内,各县市竞相发展、追赶跨越的步伐不断加快。宁国要确保生态环境不受影响,受环保的刚性制约,只能严格选资门槛,选择发展门槛较高的先进高端产业,放弃消耗资源多、产生污染大的传统产业,这势必增加了发展的艰巨性,在一定时期会影响经济总量扩张,甚至落后于周边县市的经济发展。三是上级经济考核指标与建设生态文明指标还有反差。目前各级的经济考核评价体系,虽然在考核中已经注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但仍主要侧重于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考核,这是“硬任务”,而生态保护则是“软指标”。经济考核的导向对宁国建设生态文明之城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宁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模式符合时代背景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将生态文明社会模式作为宁国的城市定位和战略发展方向,可形成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后来者居上的发展态势,实现经济、自然与社会共赢的可持续发展。
2009年,宁国市出台了《关于争当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小城市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宁国发展三步走的战略:力争到2011年,在全省各县市中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2013年,率先达到苏浙中等发达县市水平;到2018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小城市。
二、宁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模式的初步探索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方位的生态化构建。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核心的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展现一种竞生、共生、再生、自生合一的生态风尚。“生态”二字中,“生”的中文由人和土构成,表示生命、生产、生存、生活,其动力学机制是一种“竞争衍生”、“整合共生”、“循环再生”、“适应自生”;“态”的中文繁体由自然的“能”加人文的“心”组成,表示状态、动态、过程、格局,其控制论机理是“物态谐和”、“事态祥和”、“心态平和”、“世态亲和”。“生”加“态”就是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老子的道法自然、人类生态的绿韵红脉以及天人合一的心同文化。
宁国正是基于对生态文明的上述理解,构建一个相融的自然生态、高效的经济生态、开放的文化生态、协同的政治生态、和谐的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大生态、大循环、大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模式,即推进城市转型,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推进社会转型,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2010年,中共中央党校超越之路课题组将宁国构建五大生态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中小城市列入重点课题研究,2011年上半年,课题组与宁国市共同编著了《中国特色中小城市转型发展——安徽宁国市生态文明社会模式探索与实践》。
1.构建相融的自然生态
要构建相融的自然生态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的原则,把加强相融的自然生态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立市之本。2010年,宁国市将“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为驱动”写入《宁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得到专家的评审认可,以生态规划为引擎,修编总体规划、子规和控制性详规。一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对原生态的建设与保护,大力实施“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工程,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二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启动了滨河公园、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一批城市重点工程,积极谋划湿地公园等提升城市水环境项目,建立完善了城乡环卫保洁工作机制。以建设“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全省生态村”为抓手,开展省道县乡公路沿线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提升工程,大力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倡导绿色消费模式。通过开展低碳建筑、绿色照明、节能环保等示范试点,引导广大市民转变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绿色消费的时尚。宁国市先后荣获“省级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称号,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在全省县市中率先通过创建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正在争创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市。
2.构建开放的文化生态
要构建开放的文化生态就是要打造县域软实力。所谓县域软实力就是在区域竞争中,建立在县域文化、公共服务和人力素质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特色文化感召力、居民创造力和对区域外吸引力等力量的总和。一是整合多元文化元素。加快实现文化与经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相融合,打造特色鲜明的多元文化形态,大力弘扬“宁国翠竹”城市精神,积极倡导勇破勇立的拼搏创新精神、自信自强的艰苦创业精神、竞风竞节的争先创优精神,努力塑造新时代宁国城市人文精神,提升宁国特色文化感召力。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建设服务型“高效政府、法治政府、阳光政府、民本政府、廉洁政府”,切实提高效能、效益、效率,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提升政府公信力。三是提高人文素质。组织开展“感动宁国十佳人物”、“孝敬公婆好儿媳”、“我身边的好人”评选和“家庭美德进万家”等活动,大力宣扬“8·17”舍己救人英雄群体精神文明先进事迹,大力培育学习知识型、诚信道德型、家庭和睦型、致富创业型、环境保护型市民,提高居民创造力。四是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新理念。宁国市按照建设生态文明之城的总定位进行了城市CI设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东方卢森堡、梦中桃花源”;目标理念识别系统:按照生态环保型的人居城市定位,建设自然山水宜居度假的创业之地,按照开放创新型的文化城市定位,建设多元文化相融共生的繁荣之地,按照先进高端型的产业城市定位,建设特色产业研发经营的总部之地;行为价值识别系统:打造创新型城市,构建企业家社会,培育文明化市民。
3.构建高效的经济生态
要构建高效的经济生态就是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高效。由以工业化、城镇化驱动向以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驱动转型,由区域同质化发展向功能化发展转型,由传统的一产、二产、三产的梯度演变型升级转向全球价值链的复合联动型升级。推动产业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建立具有生态系统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全面增强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1)构建宁国特色的资源配置模式。构建企业家社会,通过实行会见企业家制度,建立慰问企业家和科技专家制度、完善“宁国发展功勋”评比办法、每年召开发展功勋表彰大会功勋企业家就座主席台、设立光荣榜等多种形式,着力营造尊重创业、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此项做法作为典型经验被宣城市推广应用。目前,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8家(此为新口径统计数字,老口径统计数字为314家),亿元企业32家,拥有中鼎、江南化工等上市企业4家。打造创新型城市,安徽省政府批准宁国建设了全省唯一的“县域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1家、科研机构57家、技术中心1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省级重点实验室各1家;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免检产品2个。宁国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金融企业聚集区、金融服务拓展区、金融生态安全区、金融创新先行区,成为全省唯一的县级金融安全区和全省县域银行业服务创新试点县市。推进统筹城乡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被省国土部门确定为全省唯一的统筹城乡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县。构建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匹配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相得益彰的“大教育”体系。
(2)构建宁国全球价值链复合生态产业体系。
①培育壮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汽车零部件、耐磨铸件、电子元器件等产业集群,耐磨产业正在加快产业重组,实施兼并重组、扩能改造等重点工程,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汽车橡胶密封件、耐磨铸件、灯具电容器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0%、21%和80%,成为“全省汽车橡胶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中国耐磨铸件之都”。与中国建材集团合作,重点发展新型太阳能、新型建材、新型房屋“三新”产业,还与凯迪集团合作,建设以生物质为主的生物质产业园。目前,安徽省政府已批准宁国建设省级港口生态工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
②加快发展以健康休闲为主的绿色产业。大力提升“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元竹之乡”、“中国前胡之乡”品牌影响力,积极争创“中国有机农业之乡”、“中国红豆杉之乡”,努力建设全国最知名的有机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整合农业、林业、旅游业资源,设计新型的生态化产业,由单一的生产性功能产品向商务度假、休闲养生、观光体验等多功能产品联动发展转变。全市拥有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102个。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青龙湾原生态旅游度假区、恩龙世界木屋村群落、五星级宾馆、东津河漂流、夏霖景区、万家道场坪户外运动等工程建设,努力把宁国市建设成为区域性的生态胜地、休闲福地和创业旺地。2010年,宁国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十强县”。
③大力发展创意经济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优先承接发展现代服务业,树立“以高层次配套服务承接高层次产业”的理念,壮大生态旅游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开拓网商CBD、国际会展、文化创意业,积极发展中介服务及服务外包业,强化对转移产业的配套服务,全面提升宁国市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成为“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市”,是“数字安徽”五年建设先进单位和全省“两化”融合试点县市。
(3)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科学规划主体功能区。2009年,宁国市在安徽省率先实施了县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形成了自然保护区、农业旅游区、商务文化区、高新产业区四个主体功能区,加快推进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商务文化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山河沥园区、省级港口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青龙湾生态旅游度假区为支撑的“一核三聚”建设,构筑了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坚持“生态型定位、集约式开发、兼容式发展”,全力推进省级港口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评为“全国十大诚信开发区”、“江浙企业家投资中国首选开发区”、“粤商最适宜投资地区”,正在争创“省级高新区”和“国家级开发区”。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2009年,构建了“宁绩旌”绿三角协作区,2010年,加快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步伐,并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结成友好城市。
2009年、2010年宁国市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和“安徽科学发展先进县”,2010年首次跻身中国十佳“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中小城市。
4.构建协同的政治生态
要想构建协同的政治生态就是要营造干事创业氛围。以远谋近施的发展愿景鼓舞人,以不拘一格的用人理念激励人,以协作共事的工作氛围感染人,真正让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决策部署,成为广大干部和全体人民的普遍共识,进而形成共力共为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一是通过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让各项决策成为广大干部和全市上下的普遍共识,形成“和衷共济、干事创业”的发展格局。二是通过领导在工作、廉政上率先垂范,感染带动形成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浓厚氛围。三是通过不拘一格的选人用人,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和活力,形成强大合力。四是通过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分类绩效考核机制,全面提升执行力和落实力。
5.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态
要想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态就要切实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以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为第一目标,加强社会建设、管理和保障,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人与社会同步发展。一是人民生活富裕。通过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深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让土地资源变为土地资本,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把农民转化成职业工人,以此增加农业产出效益,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583”提升行动,突出发展山核桃、竹业、畜禽三大农业支柱产业。目前,宁国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6家,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1个,农业产业化水平连续第4轮居全省县市首位,两次跻身“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市”,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475元。二是共享发展成果。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享受更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更完善的城市功能配套、更便利的公共服务产品。宁国通过扎实推进45项民生工程(省定33项、市定12项),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惠及人民幸福,连续4年蝉联宣城市民生工程考核第一,被省政府授予“全省2010年民生工程组织实施工作先进县(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城乡医保并轨运行等工作,先后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安徽省教育改革样本县”、“安徽省农村卫生示范县(市)”、“安徽省首届文明城市”。三是社会和谐安定。坚持新形势下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大力推进“平安宁国”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先后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等。
构建五大生态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彼此之间相辅相成,相融的自然生态是基础,开放的文化生态是灵魂,高效的经济生态是核心,协同的政治生态是保证,和谐的社会生态是目标,体现了生态文明社会模式建设的具体要求,追求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宁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模式的实践样本
省级宁国港口生态工业园区,是安徽省政府于2010年4月正式批准设立的全省第一家以“生态”为主题的工业园区。一年多来,园区紧紧围绕生态这一主题,突出构建五大生态体系,重磅打造安徽生态型工业园的金字招牌,着力打造宁国的“城市副中心新城区、工业主战场新园区”。
1.突出相融的自然生态
园区2010年总规划面积13.64平方公里,远期总体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在规划中突出“环保、生态”理念,维护园区区域生物多样性和山水格局连续性。园区建设依山就势、因势就址,对规划区内的山体、水系、林木尽量予以保留和保护,不擅自围垦、填堵河道和湖泊,园内7条河流和70%的水体得到保留,除必要的建设用地外,园内所有山林全部得到保留,对平整土地上适合移栽的树木全部实行移栽。园区一纵四横道路建设充分依地势、靠山水、倚植被,其中一纵主干道铺设在缓丘山谷间,四横支线道路沿山丘建设,企业厂房也不超过山体天际线,放眼望去,依然是山丘起伏的乡村风光。这样的建设方法,不仅体现了生态理念,维护了园区生物多样性和山水格局的连续性,还避免了大量的土石方开挖和对山体的破坏,节约了成本,大大加快了园区的建设步伐。
2.营造和谐的社会生态
一是优化征迁环境实现惠民。探索建立“镇村联合、民主有序”的征地拆迁模式,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体系,把征地补偿款村提留中预备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失地农民养老问题,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了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初步形成了人民群众参与、支持征地拆迁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园区共完成近5000亩400户的拆迁任务,做到了“零违法、零纠纷、零投诉”。二是合理补偿安置实现富民。推行“货币安置和生态农民公寓安置”,在全市率先终结了安置地自建房安置传统模式,最大程度降低了园区发展中可能发生的二次搬迁几率。坚定推行“拆一还一”安置模式,按照现行每个拆迁户700元/平方米的拆迁价格,相比公寓房2800元/平方米的价格计算差价,仅此一项,农民就获得了2100元/平方米的收益,同时还拥有了完全产权的安置房,全面改善了拆迁群众的居住条件,受到群众一致拥护。三是人居与人文相融实现安民。依据园区总体规划,按照“方便生产、就近搬迁、基础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安置,不仅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生活环境,还保留了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方式,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人居及人文环境。“惠民、富民、安民”的措施促进了园区建设发展环境更宽松、更和谐,仅半年时间园区就推进了超过6平方公里的较大规模的征地平整工作。
3.发展高效的经济生态
立足生态工业园区功能定位,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港口生态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工作意见》。立足于“绿色”二字,把好项目入园关,按照“高科技、无污染、环保型”的要求,对所有入园项目均进行环境评估,使生态工业园区主要承接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生态环保型的产业群,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重化工项目进园。目前,园区已承接节能建材与新能源应用等数十家高新产业,拒绝涉及化工、农药等高污染、高能耗项目20个,投资金额逾14亿元。
4.强化协同的政治生态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宁国市委、市政府授权港口镇党委、政府对港口生态工业园区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实行统一管理,建立“镇区合一”管理体制,对园区的行政、经济及社会事业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二是发扬“五干”精神。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积极主动地干;大力弘扬拼搏奉献精神,抢先提速地干;从小处着手、在细处着力,认真细致地干;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科学有效地干;做到思想上互相沟通,人格上互相尊重,大局上互相补台,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齐心协力地干。
5.形成开放的文化生态
园区在继续发扬宁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提炼山门奇观、元代宣州窑遗址、万亩珍稀树种园、中华民俗风情园等当地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底蕴、人文景观。在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上,重点依托文化特色塑造园区形象,打亮园区名片,提高知名度,聚焦名气,增强园区吸引力,使国内外各类人流尤其是专业人才向园区会聚,提高园区的美誉度,彰显园区品牌影响力。
港口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是对构建五大生态体系的具体实践,体现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模式的要求,在宁国探求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安徽省宣城市委常委、宁国市委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