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邹平经济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山东省唯一一家设在县级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在发展基础上求转变,必须以扩大经济总量作为前提。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王传民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形势变化,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邹平县始终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主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紧紧围绕“奋战两年,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前十强”的奋斗目标,大力弘扬敢想、敢为、敢当的“三敢”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科学实干,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亮点多、步伐大、后劲足的良好态势。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0亿元,财政总收入7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58亿元,成为近10年来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高、成效最好的一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排名中,分别居第22位、第14位和第3位。先后被授予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魅力名县、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等14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2009年10月17日和6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亲临邹平县视察,对邹平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10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邹平经济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山东省唯一一家设在县级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结近年来邹平县的发展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扩大经济总量作为基本前提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在发展基础上求转变,必须以扩大经济总量作为前提。没有经济总量的扩大,转变发展方式也就成了无本之木,纸上谈兵。近年来,邹平县始终把增投入、扩总量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牢牢抓在手上,不断增强“扩大总量是基础、是主要矛盾,转型升级是关键、是内在要求”的认识,正确把握和处理扩大总量与转型升级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调整,在调整中促发展,加快建设实力雄厚的经济强县。一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坚持每年都筛选和确定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项目,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跟踪管理,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近5年,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6.6亿元,开工建设生产性重大项目105个,竣工投产91个。一大批重点项目的相继投产达产,为工业经济的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续动力,在每年新增工业利税中,有5成以上是来自上年投产的重点项目。今后,邹平县将继续坚持“抓投入就是抓发展、大投入推动大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在扩大经济总量上实现更大突破。二是做大做强经济园区。坚持工业项目园区化,大力加强县经济开发区和各类特色园区建设,突出区域特点,构筑发展平台,集聚发展要素,实现集约发展。2010年,邹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319.6亿元、增加值292.3亿元。今后,邹平县将充分利用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和品牌效应,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推进产业集聚,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开发开放引领区、产业升级样板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区。三是千方百计招商引资。邹平县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积极组织开展经贸招商活动,重点引进产业关联度强、发展潜力大、附加值高的项目。近5年来,累计引进县外资金632亿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1.2亿美元。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全县上市企业达到8家,融资总额达到140亿元,上市企业个数和融资总额均居全省第一位。积极引进县外金融机构,全县银行达到10家,小额贷款公司达到3家,担保公司达到12家,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县。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推进结构调整作为战略重点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调整经济结构既是为了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也是为了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快速发展。邹平和全国其他县域一样,虽然民营经济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始终存在,特别是产业结构矛盾比较突出。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严峻挑战,近年来,邹平县按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切实做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建立结构更加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确保了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牢固树立“工业强则县强,县强才能惠民”的思想,坚持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和第一推动力,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千方百计优结构、提质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2010年,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980亿元、增加值389亿元、利税172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420家,其中利税过千万元的68家,过亿元的16家,过10亿元的3家。邹平被命名为“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糖都”和“中国玉米油城”,被评为全省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魏桥创业集团、西王集团分别列中国企业500强第73位和第380位。其中,魏桥创业集团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150亿元,成为山东省销售收入4个过千亿元的企业之一。今后,邹平县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转型”工程,加快推进工业经济优化升级,确保到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00家,其中利税过千万元的100家。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0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84家,农产品“三品”认证总数达到33个,标准化基地发展到57个、35.6万亩,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县,被命名为中国山药之乡、中国甜椒之乡、中国香椿之乡。下一步,邹平县将大力实施“农业提升”工程,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确保用2~3年时间使全县2/3的农户走出传统农业,从事现代农业。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把服务业作为优化结构、促进就业、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业和物流业,加快构筑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努力把服务业培育成全县经济新的增长极。2010年,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亿元,被评为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单位。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推进自主创新作为强力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邹平县近1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经验表明,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单靠加大投资带动经济发展已越来越困难,要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实现发展方式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根本途径和首要选择就在于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培育自主品牌,坚持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道路。为此,我们重点抓好了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坚持以建设科技创新型强县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全县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167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6家,其中省级9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山东名牌产品31个、山东著名商标17个;5年累计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113项,开发新技术、新产品460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2011年力争完成科技投入12亿元,实施县级以上科技项目100项,申请专利700件以上,取得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重大科技成果50项以上,争创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6件。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紧紧抓住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战略机遇,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努力培植全县经济新的增长极。2010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比5年前提高了15.3个百分点。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通过装备更新、工艺嫁接、产品升级等手段,加快改造提升纺织服装、新型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精细化工、高档用纸六大传统主导产业,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全力打造具有强大科技创新力、市场竞争力、区域带动力的高端产业集群。目前,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属的32个行业大类中,有10个重点传统行业的增加值都超过10亿元,合计实现增加值328.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95.3%。棉纺织产业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优化生态环境作为重要保障

抓好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依靠资源消耗、生态环境污染换取经济的短暂发展,既得不偿失,又后患无穷。要实现县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以生态环境的大优化推动经济的大发展。近年来,邹平县立足长远发展,大力实施“环境立县”战略,扎实做好生态环境整治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着力培育循环型企业、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城市,循环经济实现快速突破,初步形成了县域有大循环、园区有中循环、企业有小循环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健康协调发展。2010年,全县各类园区内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西王集团、铁雄集团等7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计,魏桥创业集团等30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二是铁腕抓好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快推进节能减排重大项目建设,加强源头控制,抓好部门监管,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全县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31.8万吨,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2%,削减COD2518吨,削减SO220022吨,圆满完成“十一五”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今后,邹平县将加快编制“邹平低碳节能战略发展规划”,建立信息化能耗监控中心,积极开发应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新技术,努力建设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生态型城市。三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切实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治理,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5年来关停非法“土小”企业和“两高一资”企业500余家。加快荒山绿化、封山育林和绿色通道建设,积极打造绿色邹平,“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增造林面积1.2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1.5%,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广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2个、省级3个,7个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环境审核,西王集团被授予“国家级环境友好企业”。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保障改善民生作为最终目的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发展的持久动力。民生得不到保障和改善,民心民力也就难以凝聚,经济社会也难以取得长足发展。近年来,邹平县坚持以共建共享为目标,进一步把财力向民生倾斜、资源向民生延伸、精力向民生倾注,确保让全县人民更多地享受发展成果。一是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按照“老城特色化、新区现代化、城镇集聚化、农村社区化”的思路,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工程,加快形成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生态环境优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努力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5年累计完成城建投资130亿元,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2平方公里,人口38万,基本搭建起了中等城市发展框架;累计实施小城镇建设“百件实事”618项,完成投入53亿元,城镇化水平达到61%,被评为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加快推进新农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成95个市级、122个县级新农村示范村创建任务,开工建设农村社区79个,在建28个,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二是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增加群众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收入,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5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00元。按照“政府搭台、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思路,加大创业扶持力度,降低创业准入门槛,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带富民,以创业谋发展,确保每年新注册个体工商业户3000户以上,新增民营企业800家以上。预计到“十二五”末,个体工商业户、民营企业总数分别达到2.5万户和8000家,全县平均每8户就有1户从事个体工商业,每25户就有1家民营企业。三是大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民生事业,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年都精心确定实施一批“民心工程”,真正让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近5年,先后实施农村卫生普惠工程、义务教育“三免”惠民工程、安康居住工程等“民心工程”46项,实现了村村通等级路、村村通客车、村村通自来水、户户通有线电视、户户建健康档案、人人享有优质教育,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5%以上,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被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作者系山东省邹平县委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