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态立县 发展特色低碳经济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王秀美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海南省南部内陆五指山南麓,北纬18°以南,东接陵水,南临三亚,北依五指山,县域面积为1160.6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7万人。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20.7℃~24.5℃,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在8200个以上,可谓“温而不热、凉而不寒、爽而不燥、润而不潮”。全县森林覆盖率为81.5%,森林多为热带雨林,温泉、雨林、溶洞、南药和民俗文化等资源丰富。环境、大气、水体质量总体保持全国、全省一流水平,是海南省生态涵养保护区,也是海南省低碳生态发展示范县。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作为中部旅游特色资源丰富、处于三亚腹地而又属贫困县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占有全省特别生态保护区的重要战略地位,担负着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双重重任。在这样一个优势区位和资源禀赋条件下,保亭抓住了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机遇,坚持生态立县理念,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注重资源节约,追求环境友好,提高生活品质,走出了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的低碳发展的路子,县域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绿色旅游名县”和“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
一、转变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生态保亭,走科学发展之路
保亭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结合发展变化的形势,不断加深对县情的分析和判断,转变发展理念,理清和完善发展思路,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局要求和保亭实际的新思路、新举措,不失时机地做出了“五坚持、二迈进、一目标”的发展部署。
1.五个坚持
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文化优县、人才强县、特色兴县”的发展战略;坚持“构筑生态文明健康县,打造黎苗文化品质城”的发展方向;坚持“打造海南低碳发展示范县,争创国际雨林温泉旅游区”的发展定位;坚持“三抓两保一加强”(抓思想解放、抓特色经济、抓民生建设,保生态环境、保社会稳定,全面加强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工作总要求;坚持融入三亚,参与南部产业分工,构建旅游业为主导的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保亭特色产业结构,抓住产业拉动这条主线,以发展产业为先导,带动高端房地产和传统农业,走特色差异化高端发展路子。
2.两个迈进
农村,加大投入,向“富裕、文明、整洁、礼让、有序”新农村迈进;县城,增补功能,向“干净、舒适、温馨”的黎苗风情小镇迈进。
3.一个目标
实现“四佳一珠”新保亭,即中国最佳的温泉养生雨林度假基地、中国最佳的生态人居之地、中国最佳的绿色旅游县城、中国最佳的民俗文化旅游县城,最终把保亭建成“丽江”保亭、生态保亭、温馨保亭,成为海南省中部一颗璀璨明珠。
同时,凭借“统筹发展,三步先行”,即当别人大举出让土地开发房产时,我们先行一步,颠覆传统高层小户型房产概念,坚持走高端景区酒店带动高端房产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当别人依托现有房产做产业提升与配套时,我们先行一步,实施“文化铸魂”工程,着力打造特色文化魅力,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当别人热衷于文化建设时,我们先行一步,将目光转向新农村建设,着力调整旅加农的产业结构促农增收。
“五坚持、二迈进、一目标”发展部署的提出,是建立在审时度势、分析政策、把握县情的基础上的,符合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要求,是对保亭多年发展的理论思考和现实总结,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途径和重大举措,也是保亭长远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创新发展模式,着力优化经济结构,特色低碳经济培育成长
通过不断深化县情认识,不断实践与总结,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发展战略,保亭的特色低碳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
1.大抓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壮大县域特色经济
保亭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深入,如果不能根据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或转型,则“传统优势”有可能变成“历史包袱”。鉴于此,保亭遵循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和南部旅游度假经济圈建设,研究国家和省内需政策变化,适时做出了“旅游强县”的战略调整,每年确定实施若干个产业、基础设施、民生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建设,奠定旅游服务基础,实现了传统农业主导向旅游业主导的转变。从2008年开始,连续3年在全县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一是立足保亭实际,先后编制出台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生态旅游“三区一城一低”(七仙岭、毛感景区和三道大区小镇、独具黎苗风情县城、低碳生态发展)规划设计等一系列生态建设保护和产业发展规划,同时以民族和地域文化旅游特色全面规划建设县城小镇街景,做成海南的“丽江”,以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要求。将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在生态特色经济上,努力把生态特色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二是重点建设了一批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景区资源保护等基础设施。保亭县推动建设七仙岭神农谷项目,打造世界一流的南繁育种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世界一流的种文化资源旅游目的地,形成科技、旅游和农业结合基地;抓好景区配套设施提升工程,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景区资源保护等基础设施;着重抓好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和呀诺达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规范规划发展高尔夫球场、主题公园。建设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文化、景观为一体的商贸购物中心,重点保障餐饮、住宿和厕所的卫生质量;建立了信息服务平台,挂牌成立了“海南(保亭)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提高了旅游服务效率;以五星级标准建成和改造一批酒店娱乐项目,建成了庄园豪都、南美—假日小区等一批高端房地产;引进了新政和三道花卉基地、新政万吨农副产品冷藏加工中心、永基文昌鸡公司等一批涉农产业龙头企业项目;完成了七仙大道、县城河堤和县城灯光夜景等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开建了新县医院、县城供水工程、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县城文化影剧中心、凤凰小区等一批民生项目;进行了旺蛙、和坊、七仙门、黎苗文化浮雕、音乐喷泉加水幕电影等一批精品文化工程的“六个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了呀诺达接待酒店、海航宁远休闲项目、七仙广场提升改造工程、风情一条街等重点项目。通过几年的努力,三次产业结构从2007年的47∶10.2∶42.8调整到2010年的39.2∶12.2∶48.6,实现了从“一三二”到“二三一”的转变,第三产业超越第一产业9.4个百分点。保亭经济已经从传统农业为主导的低层次产业态势,进入了以旅游为支撑的第三产业主导发展的新格局,确立了旅游服务产业的龙头领跑地位。
2.立足区域民族文化、人文资源及生态优势,大打“黎苗文化”和“雨林生态”旅游牌,建设国际雨林温泉旅游县
保亭县境内青山绿水,草木葱郁,空气清新,我们依托热带雨林、温泉奇峰、石林溶洞、田园风光、民族风情等特色旅游资源丰富,打好雨林、温泉、南药和民俗文化4张牌,唱好山歌,呼应海韵,使保亭的经济形态向融景区、酒店、高尔夫、别墅酒吧、住宅小区、文化娱乐和黎苗风情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养生目的地转变。保亭县将主要精力放在5个方面:放在吸引高端游客、优化客源结构上;放在打造高端景区景点、特色酒店、餐饮业,满足高端游客的多元需求,提高旅游吸引力上;放在大力发展休闲保健服务业、丰富旅游服务内容上;放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做靓县城、吸引文人墨客驻居保亭上;放在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县城服务功能和不断增强游客可进入性上。坚持“以文化含量充实旅游内涵,以旅游项目展示文化意蕴,以文化品牌提升旅游层次”,开发了七仙岭温泉旅游区、热带雨林文化景区——呀诺达、黎苗风情的甘什岭槟榔谷。距县城48公里的毛感乡境内有目前海南省最大的天然溶洞和面积达300多亩的仙安石林等天然旅游景区。此外,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黎风苗韵浓郁的传统民间盛会——中国海南保亭七仙温泉嬉水节是将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最成功范例,这个从黎苗民间祭水活动发展起来的节庆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1届,尤其是近5年来,嬉水节越办规模越大,越办越有特色,每年的嬉水节,都吸引数万名客人齐聚保亭县城,大大提高了保亭的人气和知名度。2010年,中国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被列入“中国十大著名节庆品牌”。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利用自身民族文化优势发展旅游产业,黎锦、八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同时,通过嬉水节美食大比拼,大力挖掘民族美食文化,推动“农家乐”发展,像“冲浪的鱼”、“上树的鸡”、“不回家的牛”、“温泉水煮的蛋”都已声名远扬,吸引八方食客。黎族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安石林、七仙岭、槟榔谷、呀诺达景区被评为“琼州百景”称号;毗邻三亚的保亭三道镇被评为“全国十佳魅力乡镇”。旅业的选商择业准入、旅农相融的构建和乡村休闲游的试点实践,有效推动了全县旅业的加快发展,基本形成了保亭特色的绿色、养生、温泉、健身的旅业结构。2010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亿元,分别是2007年41万人次和收入0.69亿元的4.8倍和3.3倍。几年的实践证明,保亭坚持以“旅游为体、文化为魂”,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推进了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了城乡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走出了一条中部山区发展旅游,振兴文化产业的新路,绿色生态旅游正成为保亭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四佳一珠”的主要力量之一。
3.旅农相融,以生态农村、旅游农业、文化农民“新三农”建设为主轴,统筹城乡发展
按“旅游+新农村”的理念,将农业与旅业为主导的三产服务业相结合,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打破业界,创新思维,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理念和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的新模式。旅游农业中要融入文化要素,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难有生命力。我们把新农村建设置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大局中来考虑,结合保亭的实际,提出建设生态农村、发展旅游农业、培育文化农民“新三农”理念,并以此为主轴,贯穿新农村建设全过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原居环境等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休闲农庄等富有民族乡村风情旅游产品。按照生态农村目标建设文化村,推进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文化,打造以自然村为主的民族民俗文化村,挖掘保护本源优秀特色文化。一是以保持“国家卫生县城”为“抓手”,按照建设“全国特色生态示范县”的标准,抓创建、重巩固、促延伸,以建立常态管理机制为重心,狠抓环境卫生整治,以文化元素精心打造县城,县城建设稳步向“干净、舒适、温馨的黎苗风情小镇”目标迈进,使之成为海南最具特色魅力的黎苗文化旅游县城。通过实施污废水处理工程、环卫设施工程和沼气利用工程,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使城乡生活与生产环境得到切实改善。二是每年投入200万元对“农家乐”农旅项目实施3年财政产业扶持。保亭县把生态、健康饮食、民族民俗文化与绿色旅游紧密结合,让旅游与农业相得益彰,填补了旅游产品空白,受到游客的欢迎,又增加了农民的就业增收。目前全县已开张的“农家乐”12家,在建的3家,直接吸纳群众300多人就业。三是加快传统农业产业化进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亭县引进扶持了永基文昌鸡、中海高科、新政冷库、盈海兰花、黎锦花卉园、南茂万头有机猪场等一批致力三农的涉农企业,初步形成了热带水果、冬季瓜菜、有机蔬菜、热带花卉、畜牧养殖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因地制宜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养猪+沼气+瓜果”生态发展模式,2008年以来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000多个,有效解决了农户家庭养殖业污染问题,实现了有机废弃物的多层次利用;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增收571元,农民增收步子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四是利用旅游业发展新优势,实施了三农与旅游业相融带动农民增收的三道镇什进村“大区小镇新村”试点项目。保亭县将景区和酒店植入农村,做价值农业,带动生态农村、旅游农业、文化农民的“新三农”建设来实现农村向经营型、农业向现代服务型、农民向技能型的“三个转变”,将为该村建设48套符合现代居住条件、具备黎族传统特色的农民住宅,以及每户村民经营5间乡村客栈,设有游人中心、乡村露天剧场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同时对119亩耕地进行田园景观处理,划分种养区域、单独与集中种养区域等,使农民不离乡、不离土、不失地,走上小康致富之路。五是探索低碳发展与“三农”结合的六弓低碳乡村建设,避免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转变农民生产、增收和生活方式。保亭县积极导入生态国土利用的地域管理模式,培育以低碳农业为基础的农艺经济,接轨投资兴业以带动农艺产业价值创造。以低碳经济为理念,引入低碳农艺技术,建立低碳农艺生产示范区,突出提升农业品质和价值,包括生质能农业、循环农业等项目。遵循自然环境共生共存原则,以保持原有土地使用脉络、尊重在地农民耕作营生及家禽家畜饲养的习性,由生态土地利用区划开始,重新布局生态基础设施系统,着手进行生态农村建筑改造,通过优化乡村的发展环境,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与农村产业发展的承载力。以绿色休闲体验为理念,依托六弓乡气候与地形环境,打造生产性景观产业,如热带雨林复育,实现生态保育和旅游开发并连,营造山林体验生态旅游模式;依托农事田耕作,打造田园景观,开发乡村休闲体验、绿色度假和乡村民宿等旅游模式。生态农村改造、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低碳经济发展并举,生产、生活、旅游相融,良性互动。六是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保亭县严格按照政策要求,落实好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农资综合、种粮、农作物良种、橡胶良种、农机(具)购置、能繁母猪、生猪良种、沼气、阳光工程等各项惠农补贴,做到足额、准确、及时发放,使农民直接受益。
三、坚持生态立县,夯实发展基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按照“生态立县”的要求,依托境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积极实施了封育营造、百村整治、环境净化美化等工程,为“四佳一珠新保亭”描绘出一幅幅纤巧秀美的天然画卷。
1.加大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全面落实林业保护措施,切实抓好“两保”工作,丰富森林资源
保亭县全面落实省重点公益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补偿资金逐年增加,2010年达953万元。每年安排200万元扶持资金加快发展棕榈藤、南药、灵芝种植以及林下养殖项目。深化林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的管理权实行林业部门与乡镇共管,健全县、乡、村、组四级联防网络,并把生态保护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之中,把森林保护贯穿林权改革工作中。将全县的森林资源划分成若干个责任区,把管护范围和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做到管理范围清楚,管理目标明确,管理责任到人。全县9个乡镇和3个国营农场25坡度以上的山地全部实施划线封山,完成划线封山面积95.79万亩。坚持有偿使用原则,对规划区国有林地采取租赁方式进行开发建设。如在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建设中,我们坚持有偿使用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采取有偿租赁的方式,规划内林地交由旅游区进行管护,既提高了林区的管护水平,又解决了旅游区用林问题,较好地处理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此外,实行高标准严要求的重点保护,清理处置被非法侵占的国有林地,依法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近年来,全县共清退在生态公益林区和25坡度以上封山育林区内非法侵占的国有种植经济作物1159亩。大力实施造林工程,新增造林面积5300亩。同时,加强对森林、野生动植物、自然景观等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防止出现借林改之机乱砍滥伐林木,乱开滥垦林地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促进林业生态与林业经济的和谐发展。目前,全县森林面积为141.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1.5%。
2.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减少了能源性消耗
保亭县积极推广“林—水—电—林”的生态建设模式,大力开发水电、沼气等资源。按照“不破坏环境、不污染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排放实施重点监控和治理,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重拳出击,加大整治力度,加强河流、水库等重点区域的污染防治,严厉打击毁林采砂不法行为,取缔和整治擅自盗采采砂场13家,规范全县范围内的砂场、石场、石灰厂等的开采,先后关闭了国营金江制胶厂、县水泥厂等18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完善了食品公司屠宰场、医院、规模养殖场和七仙岭景区内的宾馆、酒店“三废”处理设施建设,不断降低企业生产能耗,共削减废水、废气等污染物22.3吨,分别投入3674万元和2400万元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环境质量明显改观。以建设小型水电站为重点,大力发展无污染、生态高效的水电事业,走绿色发展的路子。
3.实施旅游精品线沿途村庄和主要景区(点)生态环境的“百村整治”工程
综合整治保亭境内保亭至陵水段公路,海渝中线县城至大本、三道甘什岭至响水段,县城至七仙岭视廊范围内的自然村、镇。按旅游文化、景观文化和民族文化来改造,使之成为保亭农耕文化的承载线、黎苗文化的展示线和绿色生态旅游的体验线“三线”。改善居住环境,加快民生、节能排污工程,实现建筑民族化、村容整洁化、生产生态化、管理民主化、沿线景观化“五化”。同时,由政府全额补助,利用生物技术单体净化污水。增加财政投入,建设公共垃圾池、排污沟等基础设施。按照沿途达到卫生要好、环境要美、秩序要优、群众要善“四要目标”要求来谋划实施。根据建筑民族化要投入多少、村容整治要投入多少、生产生态化要投入多少、扶持乡村旅游和种养业要投入多少做出预算,筹划分批整治争取3年时间完成整治目标。同时,用好做大呀诺达和槟榔谷的品牌,以景区带村镇的思路,改造提升附近村庄。发挥管委会的作用,由政府和企业共同组建投资管理服务公司,进一步加强七仙岭景区管理。
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如今身处保亭,但见青山、绿水、蓝天、小桥、清溪、人家、四季不同的花海和参天蔽日的热带雨林,美不胜收,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妙。
(作者系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