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不同零售业态的信息化管理现状

我国不同零售业态的信息化管理现状

时间:2023-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我国不同零售业态的信息化管理现状一、从较早起步到快速发展零售业是我国第三产业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态势,199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903.9亿元,到2001年达37595.2亿元,仅十年时间增长了4倍多,可见它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十五”期间,上海将分两个阶段全面实施“商业信息化行动”。

第二节 我国不同零售业态的信息化管理现状

一、从较早起步到快速发展

零售业是我国第三产业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态势,199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903.9亿元,到2001年达37595.2亿元,仅十年时间增长了4倍多,可见它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我国社会消费的增长曾经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过应有的贡献,但近几年的种种迹象表明,以零售百货业为主的商业时代,在短缺经济或卖方市场背景下的超额利润时代已告结束,中国商业已经步入买方市场和微利时代。如何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成为摆在商业零售业上市公司面前最严峻的问题之一。

走信息化道路作为解决以上问题的必由之路,实际上也早引发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科技人员就关注着商业自动化的核心技术。当时产生了不少自动化科技项目,如“立体自动化仓库”、“自动计量设备”、“自动售货机”等。同时于1978年在原国家科委和商业部的支持下,在湖北襄樊市成立了第一个商业自动化研究所。当时用国产小型机对零售和仓库商品管理进行了模拟实验。1980年,第一台商业电子收款机由北京市商业机械研究所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商业自动化进入实质启动阶段。

1981年原商业部有关领导决定,由北京市商机所具体承办进口日本Omron公司528收款机近4000台,以计划分配形式销往全国主要城市各大商场使用。从此,电子收款机在商品交易中的应用拉开了序幕。随后,在大连、上海、北京和襄樊等地开始自行设计研制开发国产收款机;同时国外各种品牌的收款机也相继进入国内市场。这期间微机在商业领域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80年代末商业流通领域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已具一定的规模,广泛应用于商业活动的购、销、调、存各个业务环节。当时据不完全统计,原商业部系统全国计算机装机量已有2万多台(有数十台小型机),各种收款机2.5万多台。

1994年原内贸部发布了文件“关于加强流通领域电子计算机应用及电子技术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商业流通领域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稳步成长的发展期。

1997年原内贸部发布了“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意见”,又一次推动了商业自动化、信息化在商业流通领域和服务行业更加全面更加广泛的发展,为迎接全行业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强烈地推动着商业与整个流通业产生质的变革。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向商业领域的全面渗透进入一个最活跃的时期,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二十多年来,我国商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经历了电子结算、单机(计算机)管理、网络技术及电子商务等阶段,开始进入应用普及阶段。经过多年的努力,截至本世纪初,全国商业系统共拥有小型机100多台,各类微机(含部分PC服务器)10万台以上,各种收款机9万多台,大型商业企业采用计算机管理的约占60%。

CCID的调查报告显示,国内商业企业中已经有78.6%在信息化技术方面有较大投资,一些企业投资额最高可达3000万元以上。就区域间比较而言,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平均投资额较高,分别为615.25万元和660.37万元,这其中又以上海、北京两城市更为显著。与其相比,华中、西北和西南地区平均投资额较低,分别为162.89万元、249.88万元和288.92万元。

在以上的进程中,信息技术对商业领域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信息技术在商业流通领域的广泛渗透与应用,推动了商业现代化的进程与发展,促进了大市场、大商业、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乃至国际市场的形成。

(2)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群正在引发一场新的商业革命。它改造了整个传统商业的设施环境、经营管理方式和经营服务内容。商业形态的变革在我国已进入一个传统业态向现代业态的大转换时期;商业管理的变革正面临着管理理念的转变和企业组织结构重组、作业流程再造的新时期。

(3)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对商业发展更具深远影响。无形商店成为现实,无店铺商店、虚拟商场、网上商场等各种新型市场以倍数速度发展。同时各种电子服务、电子货币、电子银行等也相继出现,并不断开辟新的活动领域。

(4)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不仅影响着人们有形的商业活动与市场的变化,还对人们无形的思维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出现了“逆向思维”、“反向操作”等新概念。如:由市场导向→消费者导向;由争夺市场→争夺顾客;由供应链→需求链。市场需求、顾客需求已成为现今企业管理的起点,又是终点。信息时代就要以新的思维来面对。

另外,在未来五年内,北京市将建成北京商情中心数据库及电子政务网、北京商业服务网和政府重要商品储备网。此后消费者在京城中型以上商场使用银行卡,或通过网络购物将更加方便。“十五”期间,上海将分两个阶段全面实施“商业信息化行动”。第一,信息化基础建设阶段。用2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商业企业普及计算机应用,同时积极发展以电话网、互联网为手段的电子商务方式。到2002年年底,上海的主要大型商业企业已全部实行电脑化管理,30%的中小型商业企业开始进行电脑化管理试点。第二,信息开发应用阶段。从2003年到2005年,着重提高商业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普及单品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管理技术,大力推进商业企业与商品供应商、制造商之间的网络连接,发展网上采购、网上交易、网上购物和网上服务。除了北京、上海以外,其他大中城市的商业企业也在建设或规划自己的信息化蓝图。不难发现,信息化的进程在我国的商业领域已由星星之火成为了燎原之势!

二、依然存在的若干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开创与发展,在商业企业里建立了不少大型的信息管理系统,但要真正发挥效能取得明显效果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技术的应用没有与企业管理有机地融为一体;

(2)信息管理系统多数处于封闭运行——信息孤岛的状态;

(3)信息资源和内容贫乏,信息不能共享;

(4)开发系统的需求性、目的性不明确,为自动化而自动化;

(5)参与开发的主体不明确,应用主角错位;

(6)业务需求不明确,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充分利用。

特别是基础标准制度不健全,包括:商品的基本信息标准,如商品编码、条码、名称、分类码、供货商、进价、零售价及其他相关属性的统一规范标准;业务流程标准;流通中的票证、单据格式标准;商业文档标准;电子数据交换所必须的结构化数据标准等。

现在商业自动化信息化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需要造就一大批应用信息技术的群体,需要具备良好科技与管理素质的经理人员和管理层热情能动的支持,并能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使花费巨资建立的信息系统能够达到效益增值的目的。因此要加紧对企业员工的信息意识、科技素质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除了以上的问题以外,还有一点必须特别的提出来,那就是中国零售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十分落后,造成IT投入与回报成反比。这里的信息化意识不是简单地指对信息化系统操作和使用层面的生疏,而是在观念上的不理解甚至抵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几年,我国零售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步子应该说是很大的,但大量的企业把投资巨大(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的IT系统当成了电子化的“算盘”,与业务战略相去甚远,是传统管理模式的仿真,应用效果很差,硬件、软件和应用完全不同步。

投资轻软重硬,软件价值低估,拖欠软件商的合同款,最终伤害了零售业软件供应商的生存能力和成长空间,产品再开发能力消失,软件管理思想无法与业务战略同步。软件的价值还没有发挥作用,设备就折旧完了。

1个企业,多个数据库,多个门店系统,开发语言不统一,系统信息孤岛严重。一些经营历史较长的企业,IT部门甚至成了IT博物馆。由于老系统的架构落后,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反反复复地做打补丁的工作,出现了成本商所谓的IT黑洞。

零售企业的信息主管99%为部门级的信息主管,通常称为“信息中心主任”或“电脑部经理”,公司决策层、专门或主要负责公司信息事务的副总裁级CIO可谓凤毛麟角。一个电脑部经理没有这个公司的全局视野,不能从战略角度统筹考虑未来3~5的信息架构。而且由于影响力不大,IT项目实施的成功率大打折扣。

IT总体投资在中国零售企业占零售总额的比例,据CCID统计,目前还不到0.2%,而国际零售巨头基本占到2%以上。

《孙子兵法》有云:“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由此可见,国内零售企业在一城一池的胜利,已经不能撼动国际巨头在全国的领袖地位和竞争优势。

就如同制造业中ERP系统决不仅仅是硬件设备和软件支持这些外在的形式,而更重要也最核心的是它重组、整合、一体化的管理思想这个内质一样,商业信息化的建立也绝对不是配备数量巨大的计算机或者开发功能强大的软件这么简单。这一点之所以如此的重要和发人深省,不仅在于它是上述问题的根源之所在,更关键的在于它很可能给我们的商业现代化进程造成缘木求鱼的严重后果。从信息战略的制定、部署和执行上,我们今天与国际巨头的差距已经全面拉开。勿庸置疑,实际上今天的竞争成本和门槛已经很高了,中国零售巨头要想在未来建立核心竞争优势,进入第一竞争阵营,就必须面对严峻的现实、进行信息战略思考。

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证明,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机单项业务独立应用和系统初步联接集成应用。其特点是低水平、低层次、低效益,模拟式过程;第二阶段是对业务流程重新进行设计,业务网络向纵向重新整合(主要指企业与供应商、制造商建立供需链管理),业务职能、业务范围重新设定与定义(企业系统),特点是高效能、高效益、资源共享,取得互动效应。目前,我们正处在由第一阶段的应用模式向第二阶段过渡。但步履艰难,谁能突破这个屏障,谁就会较为顺利地到达信息化的彼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