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企业资源

关于企业资源

时间:2023-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1 关于企业资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理论逐渐崭露头脚,并得到迅速发展。无形资源又包括市场资本、知识产权资本、人才资本、经营能力、组织能力等。如把企业资源仅仅界定为投入要素,这样会把一些经投入后再生产出来的有价值的无形资源忽略了。企业资源包括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商誉资源是企业所拥有的或控制的、同市场密切相关的资源要素。

6.1 关于企业资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理论逐渐崭露头脚,并得到迅速发展。该理论认为,企业可以看做是资源的有机组合。美国学者安妮·布鲁金(Annin Brookin)认为,企业=有形资产+智力资本。[1]竞争优势是企业在行业或市场中业绩出众的能力,也是赚取比同行更高利润率的能力,企业要想获取竞争优势就必须比竞争对手创造更高的价值,而企业创造更高价值的能力又依赖其资源的存量及其在使用这些资源的经历中积累的独特能力。所以,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基础所在,资源是企业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是人们进行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资源可以多种形式存在,从普遍存在的、唾手可得的普遍投入要素,到高度差异化的资源,应有尽有。

6.1.1 企业资源的界定

Menger(1871年)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机器设备、货币等的积累和储备来解决未来难以预料的、与企业生存相关的问题,这一“储备”就是资源。既然资源可用以解决生存性问题,所以就应对资源赋予一个广泛的定义。如Wernerfelt(1984年)认为,企业强项或弱项的所有的一切都是资源,包括了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Barney(1991年)认为,企业资源包括了所有的资产、能力、组织程序,企业特性、信息、知识等,并将这些资源分为三类:①物资资源,如物资技术、厂房设备、位置、获取材料的通道等;②人力资源,如经验、判断能力、天资、洞察力、关系及培训体系等;③组织资源,如正式的报告结构、正式与非正式的计划、控制与合作系统,集团间、企业内、企业间及其与环境的非正式关系等。

也有的学者将资源定义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如Daft(1983年)认为,资源是企业所控制的并能用以制定和实施战略以提高效率和效果的因素;Amit和Schoemaker(1993年)也认为,企业资源是由企业所控制或拥有、能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以满足人类需求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人力的和非人力的所有投入要素;Grant(1991年)认为,资源是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

从上可知,目前,学术界对资源的界定存在宽泛和狭窄两种界定方法。宽泛的界定方法把资源定义为无所不包的东西。企业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无形资源又包括市场资本、知识产权资本、人才资本、经营能力、组织能力等。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企业资源还包括社会外部资源。狭窄的定义则把企业资源界定在过小的范围。如把企业资源仅仅界定为投入要素,这样会把一些经投入后再生产出来的有价值的无形资源忽略了。

笔者认为,宽派的资源界定过于宽泛。把企业能力和知识列入企业资源的范畴,显然混淆了资源与能力、知识的界线,无助于我们把握企业竞争力的真正来源。而把企业资源看成是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集合体的观点,也混淆了企业资源与环境的界线,使资源学派成为环境学派的翻版,不利于对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分析。

笔者认为,从与能力、知识并列的层次上定义企业资源比较恰当。所谓企业资源是由企业所控制或拥有、能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以满足人类需求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人力的和非人力的所有投入要素。企业资源包括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

有形资源(tangible assets)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财务资源。财务资源主要有企业的资本金、企业的股票、企业的银行存款、可变现资产及举债能力等。

②物化资源。主要有土地、厂房、设备及其地理位置、市场占有率等。

无形资源(intangible assets)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市场商誉。商誉资源是企业所拥有的或控制的、同市场密切相关的资源要素。它来自于企业同市场与顾客建立的有利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企业的各种品牌,企业的既有客户以及客户对企业服务/产品的忠诚度,企业既有的销售渠道,各种有利的经营许可权,以及其他各种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合同关系。

②知识产权。从法律意义上讲,知识产权是一种受到法律保护的财产。具体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知识产权资源主要包括企业的专利(专利技术和专利技能)、版权、商标、商业机密以及各种设计专有权。同时知识产权也是维护企业资源的一种有效的法律机制。

③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企业中所有那些体现在企业员工身上的才能,它包括了员工的技能、经验、适应力及对企业认同程度与向心力。包括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包括企业员工的心理能力,因为企业员工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其才能的发挥。

④组织资源。如正式的报告结构、正式与非正式的计划、控制与合作系统,集团间、企业内、企业间及其与环境的非正式关系等。

⑤基础结构资源。基础结构资源是指企业的管理哲学、企业文化、企业内部的基本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同外界力量所形成的各种协议安排和制度安排。企业的基础结构具体运作起来就会形成一定的管理模式,成为企业经营运作的框架,从而对企业的经营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

表6-1 企业资源的类型

img60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企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企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分类是一致的。物质资源的分类与生产要素中人、财、物等要素的分类相对应,“看不见的资产”与生产要素中信息要素相对应。但是,生产要素的概念并不等同于经营资源,只有将企业的经济利益与要素的数量及组合、要素的特性及潜在的能力相结合时,生产要素才成为企业资源。正如货币在被用于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成为资本,生产要素则在被经营者用于获得经济利益的过程中成为经营资源(杨杜,1996年)。

企业资源与我们通常说的资产的含义也有所不同。资产的概念强调物权的归属,侧重于占有、使用资产和对资产收益的分配。而经营资源这一概念则侧重于开发、积蓄、整合、创新、借用和使用,并不强调资源的所有权,而是强调资源的支配权。尤其是经营资源中的人力资源所有权与支配权是分开的,企业无法占有员工,只拥有对员工工作能力的支配权。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营资源的概念比资产的概念广泛。

6.1.2 企业资源价值的判断准则

上述所列举的资源并不是每种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有同等贡献,只有对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的资源称为战略资源,其他不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或对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不起作用或不起关键作用的资源称为一般资源。

img61

图6-1 资源对竞争优势贡献判断准则

哪些资源才算是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有所贡献(见图6-1)的战略性资源。我们可以用以下的准则来加以判断:

(1)竞争价值准则

并非所有的资源对企业竞争优势都有相同的贡献程度,我们提出三项准则来判断资源之竞争价值:

①稀缺性。指的是该项资源仅有单一或是极少的竞争者拥有,越稀少越具有竞争价值。20世纪70~80年代,日本汽车厂以准时(JIT)、全面质量管理(TQM)、现场合理化及持续改善等制度与管理优势,以低成本与高品质向美国汽车厂挑战,因而造成后者莫大的压力,也激发他们去学习日式管理的做法。直到今日,TQM等技能在美国汽车厂也相当熟悉而普遍,日本汽车厂在这方面的优势价值便大不如前了。因此,资源的独特性是一项重要的价值指标,许多战略学者,例如,波特建议企业不能仅是着重在标杆学习(bench-marking),必须要将更多的心思放在思索正确的策略定位及经营模式的创新,因为一味学习的结果,仅使大家具备相似的资产或能力,并不具备提升竞争优势的价值。

②相关性。指的是所选择的资源必须在所选择的产品—市场中,与企业的经营模式能相结合,才具竞争价值。一家OEM厂并不需要在最终消费者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品牌形象,因为那对该OEM厂并没有直接的助益,也就是一种不相关的资源。它所应该有的资源,是与委托的买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并能有效控制品质、成本及交货期。市区的百货公司与郊区的粮贩店所需的资源是不同的,前者是位处客潮多的商圈,需要有舒适的购物空间、亲切的服务、讲究时尚;后者是地方宽敞、停车位足够、以低进货成本来压低售价、货源充足等。如果将两者的资源对调,就会出现不相关的资源而毫无竞争价值。

③可替代性。指的是某项资源的功能作用能否被其他资源所替代。如果具高度替代性,则其竞争价值就变低。在电脑辅助设计(CAD)软件尚未问世之前,绘图员是一项待遇不差的专业性工作,但CAD普及之后,绘图员的工作完全被电脑所替代了,其所拥有的能力变得没多大价值。数年前微软公司的Window仍是PC产业界几近独占性的操作系统,其竞争价值非凡,但是近年来,Linux逐渐普遍,Window不再是惟一选择时,虽仍具相当领先程度,但是其竞争价值已有走下坡路的迹象。

(2)优势持续准则

资源是否能使企业持续拥有竞争优势,我们讨论耐久性、可移动性及可复制性三项主要的准则。

①耐久性(during)。前面所讨论的几个资源种类,有些持续拥有的时间比较长,有些则相对较短。例如,机器、设备等均有一定程度的耐久时限,损耗、折旧是难免的;而有专利保护的技术则有其时效,专利期一过,价值就大打折扣。但是有些资源则是可以长期拥有,没有时效问题的,例如,品牌、商誉等。经营能力,如同我们前面所讨论的,大多蕴藏在组织之中,与个人的去留没有即时性的关联,因此一般属于耐久性高的组织资源。而人力资源则具备两项特色:一是人力是一种动态的资源,企业是否真正“拥有”,与其他相关条件有关,以下我们会在其他准则中讨论它;二是人力资源拥有自我增强的特色,好的人力资源在适宜的环境中,会持续提升其能力水准,拉大与竞争对手的优势差距,而这些适宜的环境,又与组织相关的能力息息相关。

②可移动性(mobility)。指的是在一家企业能形成竞争优势的资源,可否移动到另一家企业。因此有两个相关的问题:首先是资源是否可以移动,绝大多数可交易的资源都是具移动性的,例如,资金、生产用材料、机器、设备等,这些资源通常能在市场上以合适的价格取得;此外,标准化程度高的专业技术人力资源,也较标准化程度低而且专属性的人力资源容易通过市场取得,但是并不代表后者一定不可能移动,我们偶尔仍可以发现某个企业中十分杰出的经营团队或是技术团队被集体高薪挖脚到另一个企业。第二个相关的问题是在一个企业可以构成竞争优势的资源,移到另一个企业时,是否仍能发挥竞争优势。有形的且可清楚了解其运作机制的资源,比无形的且其运作机制具模糊性(ambiguity)的资源,要容易预期其可发挥的功能。也即买下一套机器设备比向其他企业购买know-how要容易评估其预期效益,而技术移转的方式可能又比请新进技术人员来发展某项技术要容易预期其结果,因为后者可能在新的企业中,面临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工作团队,甚至其他不同于原有企业的配套技术,而无法发挥其功能。无形资产比有形资产移动性低,而其能力又比有形资产移动性要低。

③可复制性(replicability),或是可模仿性(imitability),指的是当企业因拥有某项资源而具有竞争优势时,其他企业也想通过模仿拥有该项资源,而发挥类似的优势。可模仿程度牵涉到几个决定因素。第一,如同在可移动性准则中所讨论的,当一项优势是由一组有形加上无形的资源所组成,单纯模仿有形的部分是无法奏效的,中国清代为了强化战力而购置了现代化兵器设施,国防兵力却没有因为“船坚炮利”而增强就是一例。当优势是由许多资源彼此高度整合而产生,模仿的可能性就降低了。第二,有些无形资源的产生跟企业的发展历史有高度关联,其他企业难以仿效。欧洲许多大型传统的跨国企业多数具备对当地市场因应能力较强的优势,主要原因是相对于美国的跨国企业,欧洲的跨国企业由于国内市场较小,因此很早就将经营触角伸展到海外市场,对各国市场有较长时间经营,各个海外子公司负责人自主权较大,再加以历经世界大战,各国之间讯息、资源的流动中断,因而形成Bartlett及Ghoshal两位学者所界定的多国型组织(multi domestic)的模式,比较能对各国特殊的市场差异性做出较快、较因地制宜的回应。以瑞士的雀巢公司(Nestle)为例,在全球共有8500个品牌,大多数品牌都在单一国家使用,讲求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在一个国家以上使用的品牌仅有750个,而其中仅有80个品牌在10个国家以上有注册商标,所占比重不到1%。第三,当资源的形成及运作机制具模糊性及社会复杂性(social complexity)时,模仿的可能性也降低了。企业文化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市面上许多的书刊在鼓吹某些企业文化特质是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清楚列举了许多公司的例子来说明,可是真正模仿起来,成功的胜算并不大,因为企业文化本身不只无形,而且真正形成以及运作的机制均属高度模糊。一些被视为合作无间的团队,常是社会化的结果,也即长期合作的结果,使得每个成员间产生很好的默契,其他的企业无从模仿。

(3)组织专用准则

组织专用(appropriability)指的是一项资源能被特定企业专用的程度,以下我们讨论知识产权、相对议价力及资源镶嵌程度。

①知识产权(knowledge property rights)。系指当企业所拥有的技术性资产或能力,一部分是依附在员工时,员工能否在其他企业中使用这些技术性资产或能力。一般有专利权保护的技术较不具这种问题,但是在没有法律保护的情形下,企业其实很难禁止这种资源外流的情况,甚至通过合约的方式也未必有效。因此,在知识密集的产业或是追求知识本位优势的企业,基本上有必要通过较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来使员工留下,保有技术。而在信息科技或新的网际网络产业中,经常通过让员工入股的方式来使员工也成为企业的所有人,以解决这种问题。

②相对议价力。这个准则与上述知识产权是相关的,也就是当员工拥有的技术在甲公司可以形成竞争优势,而移到乙公司也具同样功能时,员工的议价能力就提高。除此之外,当员工拥有的能力在人力市场上越难找到,对企业重要性越高,员工的议价力就越高。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职业球队的明星球员及唱片公司旗下的红歌手来当例子,企业都是处于议价力低的一方,而为了专用该项资源,企业必须付出相当高的代价来保有资源,以维持竞争优势。

我们将知识产权与议价力两项准则一起考虑,当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与能力资源的财产权是不受法律保护,而又处于相对议价力弱势时,可能需要为了专用资源而付出高昂的成本。因此在建构这一类资源时,就必须思考如何保留知识产权。类似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企业之间的关系,例如,IC设计公司因为有IC代工厂产能全力支持,才能发挥其技术优势,但是两家企业之间并没有所有权关系,这个时候所面临的问题与上述的人力资源是类似的。专业化分工是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许多企业将某些价值活动外包,例如,顾客服务、管理资讯系统等,当这些外包的业务牵涉到上述问题,企业都必须及早因应。

③资源镶嵌程度(embeddedness)。指的是个人拥有某项资源的程度。当个别员工离开,而资源仍然留在企业内,代表高度镶嵌。品牌是属于高度镶嵌的资源,也即个人去留不至于很快损害到品牌的价值。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资源分类中,经营能力大多属于高度镶嵌的资源,而无形资产的镶嵌程度也高于有形资产,也就是代表组织专用程度比较高,不易流失。

从总体的角度来看,企业拥有的资源必须先评估其竞争价值、与经营模式能否结合、符合产业竞争的关键成功因素条件是第一要件,再加上资源的独特性,越稀少、越不能被其他方式所替代,越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上的优势。除了具竞争价值外,资源还必须要具有持续性,而最主要的关键在于能否被轻易模仿;当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根本无从模仿时,资源才能持续发挥其优势。其次是资源本身不会很快“折旧”及具不可移动性,这些对资源的持续程度都有绝对的影响。最后是专用程度,被法律保护的、能真正专用(在不一定能真正“拥有”的情形下),资源的功能才能完整地发挥。当专用程度不高,资源所发挥的优势可能是站在一个很不稳定的基础上,而且在议价能力不对称的情形下,企业必须花费很高的代价,才能使用该资源。大体上来讲,无形资产及经营能力的持续性都高于有形资产,而且其独特性及稀少的程度都比较具有价值。至于人力资源,则必须与其他资源(例如,人力资源体系、企业文化等)配合,才能具备比较高的专用程度。

6.1.3 几种战略性资源

不同的经营资源对企业的重要性不同。一般的原材料、短期或临时职工、短期资金等,企业可以按当时的需要较容易得之于市场,这一类资源相对来说并不重要。那些在增减和调整其保有量时比较花时间和成本的资源,不仅包括如工厂设备等需要大规模投资的物质资源,而且包括有长期劳动合同的从业人员,各种固定或长期资金以及企业的技术、经营技巧等无形资源,对企业来说更为重要。其中,无形资源被认为是“和竞争对手形成差别的根源”(伊丹敬之,1984年)。

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主要包括企业信誉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关系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王迎军,1998年)。

(1)信誉资源

所谓信誉资源,是指商标、公司品牌和企业形象等无形资产,这些资产本质上都是企业通过持续努力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来的良好信誉,都表现出社会对企业的认同,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例如,在软饮料行业,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是世界上信誉和知名度很高的两家公司,这种巨大的无形资源已成为它们最重要的竞争资源。医疗、教育等行业都是更多地依赖于信誉和知名度的行业。信誉和知名度高的企业不仅其产品和服务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在同样的质量下可以卖出较好的价格,而且可以在融资、借贷方面得到方便和优惠。

(2)技术资源

一旦企业拥有了某种专利、版权和商业秘密,它就可以凭借这些无形资源去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美国的英特尔、微软,中国的北大方正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而施乐公司试图开发个人计算机但没有成功,则是错误地评估关键资源的例子。当前,中国很多家电企业纷纷涉足电脑业,一则说明电脑市场潜力巨大,但另一方面也很令人担忧,即这些企业是否真正认识自己的资源优势所在。须知电脑行业不仅需要开发和维修技术,与家电行业不同,而且使用者的购买习惯和消费行为也与后者有很大的区别。

企业所具有的技术能否成为重要的无形资源,除与其先进性和独创性有关外,还与其是否易于转移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某项技术易于被模仿,或者主要由某个人所掌握,而这个人又很容易流动,那么,该项技术的战略价值将大大降低。相反,如果某项技术很难被模仿,或者与其他技术方法一起使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这些其他技术方法又掌握在很多人手中,那么,该项技术作为一种无形资源的战略价值就高得多。

(3)信息资源

现代企业的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信息。当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信息已变成一种丰富的可重复使用的资源。收集、利用信息能力的差别使信息资源也具备较强的资源位障碍。信息资源使企业在管理观念、管理技能和管理手段方面产生的更新在某种程度上又加强了管理资源位障碍。

(4)关系资源

企业的生存离不开内外部关系,建立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可以帮助企业顺利获取资源、销售产品、提高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开发关系资源主要从与相关企业合作、与竞争对手合作、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及与政府合作四个方面入手。

(5)人力资源

企业所有的有形和无形资源的开发培育都要由人来执行。有学者精辟地论述:“策略终究会被模仿,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在于有人帮你把同样的策略做得比别人更好。”从根本上说,企业人力资源的差别是一切有形和无形资源差别的根源,人力资源是企业首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源所蕴含、衍生出的企业经营技法、管理技能资源是获取良好绩效的关键。企业要系统开发人力资源,必须投入相应的资金和组织力量,运用招聘、设计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培训、工资激励、组织动员、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