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促进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

促进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

时间:2023-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劳动力供给压力日益增长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1985年,中国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高达2740万人,当年劳动力资源的总数达到62144万人,1990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为2348万人,当年劳动力资源总数达到76029万人,2000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达到1940万人,当年劳动力资源总数为8.6亿人。

促进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

卢福财 冯春林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规划、部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时,提出一个全新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也只有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稳定有序、安定团结,社会的各种矛盾才能得到妥善处理。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其中尽可能地减少失业,实现充分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200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一、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存在许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形成巨大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出现城乡及地区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所有这些差距和不协调的问题,看起来是利益的多与少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与就业有着重要的关系;现实的各种社会矛盾,如城乡和地区的差距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等可以说都与就业问题密不可分。目前,我国劳动力资源仍在增长,体制改变与结构转换形成新的失业人口,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要转出,这些都将使城市就业压力持续加大,使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劳动力供给压力日益增长

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定义的劳动力是指不包括家庭和非正式部门劳动者在内的经济活动人口。1985年,中国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高达2740万人,当年劳动力资源的总数达到62144万人,1990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为2348万人,当年劳动力资源总数达到76029万人,2000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达到1940万人,当年劳动力资源总数为8.6亿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20世纪90年代从业人员总量增加7300万人,全国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1%,劳动就业弹性系数降到0.13,相对于年均2000万人的新增劳动力,劳动力得到就业的机会越来越难,就业形势空前严峻。

2.城市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经过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计划劳动制度的影响日益缩小,劳动力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机制在劳动力配置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对就业形势造成巨大压力,国内外经济形势造成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初步改变,使我国劳动力市场形势更加严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登记失业率不断升高,2002年高达4%,总量增加两倍多。但是,登记失业率并没有把大批下岗职工统计在内,名义失业率实际上低估了我国实际失业状况。1993~1997年全国城镇下岗职工年均增长40%,1997年达到1151万人。到1998年底,全国下岗职工总计为1080万人。1991年下岗职工达到500万人,其中国有企业新下岗职工达350万~450万人,另据UNDP资助的对沈阳、青岛、长沙、成都四城市居民就业状况的抽样调查,下岗人员及失业人员占到经济活动总数的13.2%,其中沈阳为15.9%,成都为14.3%,长沙为14.1%,青岛为7.0%。据有关数据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城镇的真实失业率在6%以上,甚至达到两位数,远远高于官方登记失业率,成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失业率最高的时期之一(参见表1)。

表1 关于我国城镇真实失业率的一些估算

img7

资料来源:杨宜勇:《失业冲击波》第56~47页;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就业与发展》第95~107页;钟朋荣:《跨世纪难题》第11~12页

3.农村剩余劳动转移问题日显突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由于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的约束,要为世界上占1/4的我国劳动力资源创造就业机会,任务之巨可想而知;与严重的城市失业问题相似,农村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就业不足,导致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据相关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计1.5亿人左右,约占乡村劳动力的30%。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不断地从传统经济部门进入现代化经济部门;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几乎“边际收益为零”的状态下转移出来,使其成为现代化的生力军,已成为迫切的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化滞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与我国工业化战略有关。我国工业化战略是以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需降低所有相关成本,其中包括城市化的成本;因为城市化将要求相应的基础设施,城市“最低可行”的生活水平较农村要高,也就是说,城市运行和维护的社会成本较农村要高。相应措施如,限制城市消费的增长,压缩服务行业的发展,以集中发展工业,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增长,控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等。城市化的滞后直接导致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的下降,随着城乡差别实质性的拉大,将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日益突出,数量巨大的“民工潮”是这个问题的显性化展示。

4.近年来,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面临的新问题

第一,中国劳动力市场总体规模将随着人口的增长进一步扩大,但增长的速度减缓,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的态势,但直到2040年以前我国人口总量与劳动力资源总量仍将继续增长,由于就业参与率的下降,劳动力资源总量的增长速度比同期人口增长率略低。

第二,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初期,这种矛盾更加突出,相对于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中国劳动力总量远远超过要素承载能力,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也难以完全吸收数量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第三,劳动力流动和职业转换的频率加快,促进劳动力市场改革与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为应付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将进一步根据市场需求招收、聘用和解雇劳动者;严重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劳动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际投资与国际劳务输出的不断增多,会增加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上述因素必将加速劳动者的流动和职业转换频率。

中国在经济起飞阶段,劳动力市场总量还将扩张,劳动力市场将根据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势继续深化改革,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并逐步加大国际范围的劳务合作与交流。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劳动力市场改革任务也非常艰巨,需采取积极的、适当的、必要的思路与对策。

二、努力扩大就业,促进加快和谐社会的构建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促进劳动就业的市场化。在市场经济国家,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手段。尽管目前我们面临失业人员增加的暂时困难,但是仍要继续坚持劳动力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因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化的程度还不高,许多计划管理制度仍在延续,不深化改革,劳动力在就业、流动、劳动工资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就难以真正实现市场化。作为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促进劳动合同制逐步与市场机制和国际惯例接轨,这样才能确保劳动力供需双方的合法利益得到保护。

(2)继续适度保持财政对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项目的投资,创造新的就业岗位。1998年以来,我们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缓解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渡过了通货紧缩的困难时期,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虽然我们提出今后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财政投资的迅速减少,在民间投资没有显著扩大的情况下,财政投资的适度保持,就应既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也是政府创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的必要保证。

(3)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就业的增长。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应当加快各种要素资源(尤其是资本资源)市场化的步伐,重新确定劳动力过剩经济条件下的资本与劳动的替代标准,以反映我国资本稀缺与劳动力相对过剩的现实,提高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主要措施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大力开发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人力资本素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广辟就业领域和就业门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4)建立合理的区域劳动力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行沿海开放型战略,对东部地区实行资金和政策扶持。经过20多年的快速增长后,我国经济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地区间的差距在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开始实施新的地区均衡发展战略。新均衡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关注的热点,目前主要集中在沿海与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由于区位因素及区域经济政策等因素的作用,导致中部地区在吸引外资和创造就业方面的相对滞后,一些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出现比较突出的下岗问题,就业困难,有些大城市甚至出现就业总量收缩的态势。人口外迁,生产要素外流,就业萎缩,经济地位下降,中部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逐步被“边缘化”。解决中部地区就业问题,关键还在于其经济的发展。理想的劳动力政策既要防止待开发地区人才流失,又要促进劳动力向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转移。区域劳动力政策应包括两个基本类型:一是流动政策,即“移民就业”方式,促进劳动力区际流动;二是就地转移政策,使地区内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低的行业转向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流动政策的目的是减少区域间劳动力供需差异,就地转移政策的目的是地区劳动力在行业间转移。

(5)改革“再就业制度”,坚持下岗与失业一体化进程。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中心,实施再就业工程,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是我国积极劳动政策的重要体现,对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再就业工程的实施者主要是政府或部分企业,并且是实施者主导型的,而被服务者往往处于被动局面。由于信息的反映不灵敏,往往造成再就业工程出现花钱多,效率低,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改革再就业工程,一是要坚持下岗等同于失业,要坚持一体化政策;二是把再就业工程长期化、制度化,应把它作为一项积极的劳动政策实行下去,它还应与社会化服务与保障措施并轨。

(6)完善劳动力市场法制与保障制度建设。在建设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劳动力市场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健全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保障体系,这包括比较规范的劳动市场法律制度、失业保险与社会救济制度、就业信息、培训和服务网络、高效精干的监管队伍,等等。

参考文献:

1.王延中:《中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2.杨云春等:《城市就业与劳动力市场转型》,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3.于法鸣:《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体制》,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