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和谐创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和谐创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时间:2023-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论和谐创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吴忠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1.和谐创业与和谐社会的含义和谐是一个社会稳定、成熟的表现,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理想追求,是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和谐创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只有通过和谐创业才能扎实地推进社会的和谐进程。

论和谐创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吴忠华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充满创造力、利益协调、管理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就是要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兼顾好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尽可能地扩大执政的群众基础,从而形成广大人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稳定有序的局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创业过程中还面临许多不和谐因素,各种矛盾比较突出,保持创业的和谐,推进“和谐创业”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

1.和谐创业与和谐社会的含义

和谐是一个社会稳定、成熟的表现,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理想追求,是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要素之间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创业,是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手段和途径,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和条件。实现和谐是创业的目的,创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支持和保障。而和谐社会又为创业者们营造创业良好的环境。和谐与创业,两者相互相承,相互促进,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宣传部门要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站等媒体资源,广泛宣传“和谐创业”的重要意义、科学内涵、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和谐创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他们和谐创业的创造活力,主动参与到这一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中来。

2.和谐创业的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我国现在就面临着“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这样的特殊阶段。基于此,必须推进和谐创业。和谐创业具有内在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本。首先要大力提倡和鼓励广大人民群众自我创业,使人们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为求创业促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建设一个充满发展活力的、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创业又迫切需要社会和谐,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能干事、好干事、干成事的外部环境。只有保持各个社会群体之间和谐相处,坚持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解决各自的利益诉求,才能为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只有坚持执政为民、依法治国,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保持党政和谐、干群和谐、国民和谐,才能确保社会的有序运行,为创业提供良好的政治条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奉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方针,现阶段和谐创业的提出,我们要切实确立公平基础上力求效率的理念,即首要目标不再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是公平至上。为此必须打破垄断,要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主体。同时,要建立优良的市场秩序,使各个竞争主体都能够在公平竞争中分享收益和承担风险。

3.和谐创业的源泉

和谐创业绝不限于企业家的行为,它泛指多种创业形式;既包括实业也包括非实业,同时还包括各种以虚拟经济形式存在的投资行为,包括资本和非资本投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投资等。既包括企业家的创业,也包括民间个体的创业,和谐创业的源泉在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把握住这一点,也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创业从创业形式来讲,就是对各类投资创业形式不能有所偏重,必须协调发展,以便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健康发展;从创业个体来讲,就是要使各创业主体在现有法律和制度框架的范围之内,积极实行“竞争合作”,有序发展。

4.和谐创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

(1)和谐创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一要坚持发展;二要以人为本;三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创业较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一是把发展落实在创业上;二是创业以人为中心;三是着眼于在创业中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创业的过程就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2)和谐创业推动和谐发展。创业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同时,只有和谐才有利于创业。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社会,要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形成全社会创业、和谐的良好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到底,就是在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3)和谐创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只有通过和谐创业才能扎实地推进社会的和谐进程。和谐创业,既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这其中,以人为中心的创业,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深化对和谐创业的认识,就是要从和谐创业、和谐兴国、和谐安邦的联系上去理解,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逐步以和谐创业为基点,促进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5.促进和谐创业的对策

(1)营造“和谐创业”良好舆论氛围。

1)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功能,建立以和谐为目的、以创业为手段的社会思想道德价值新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从而实现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当今社会,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因素复杂多样,这些决定了当前必须建立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社会思想道德价值体系。宣传部门要切实加强舆论引导,以和谐社会观为核心,大力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自然观、竞争观等现代观念,强化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提倡诚信友爱,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建立起以和谐为目标、创业为手段,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道德价值体系。让全体社会成员正确对待人与各种层面的关系,积极投身于“和谐创业”中来。

2)把握大局,服务中心,为和谐创业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舆论引导,缺少舆论支持的社会不可能和谐。宣传部门要服务于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以正面宣传为主,唱响时代主旋律,及时、准确地宣传中央精神,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达到群众当中,化解矛盾,促进和谐。要大力弘扬体现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掘推广和谐创业的先进经验,宣传和谐创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领舆论,深入宣传社会和谐、民族和谐、群际和谐,人际和谐的价值和意义,努力营造有利于激发各行各业人们创造活力的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全党同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党员都富于创造精神,积极参与各种创造性的工作和活动,成为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的带头人,形成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2)发挥人才效应,推进“和谐创业”

“和谐创业”需要全社会的合力,人才在当中发挥着重要力量。可以说,离开了高素质的人才的参与,“和谐创业”就不能推向纵深。但是,如果有人才却没有良好的环境,他们也无法在创业中发挥效益。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人才群体的作用,尊重人才的发展愿望,保护他们的创业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尊重人才,必须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激励人才素质提高,不断增强他们发挥个人潜能的后劲,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人才,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和谐的人才环境是激励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施展全部才华、努力创新创业的前提和基础,要着力营造拴心留人、人在心在、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的良好环境,就必须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积蓄人才后劲,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创新机制,激发人才创业激情。

(3)充分发挥政府在和谐创业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这样的社会管理格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和谐创业的必然条件。这一管理格局的有机运行,有利于保证社会的安定有序。这种运行机制体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动力机制,为社会的运动、发展、变化提供和传送能量;另一个是协调机制,维护和保持着社会各阶层及各种力量之间的协调、稳定、平衡。党委领导主要表现为统筹兼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总揽全局、全面筹划、兼顾各方面、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而政府则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谐社会是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政府监管与公民自主管理有机统一的社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必须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推动建设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和谐社会重在建设,更要注重管理。政府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转变观念,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在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效能的同时,拓宽服务领域,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解决矛盾纠纷,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4)弘扬创业精神与和谐社会建设

所谓弘扬创业精神,就是要使艰苦创业、自主创业、全民创业成为当地思想文化的显著特征,鼓励、引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形成家业殷实、企业兴旺、事业发达的生动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首要任务就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经济得以充分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有坚强的物质依托。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只有保持经济和谐发展才能最终完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创业是社会得以快速、健康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大力弘扬创业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显示了人类对和谐美好社会的不断追求与探索,也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想和价值追求。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的,这表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推进离不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而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依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源于亿万人民群众的发奋创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立足于当前我国的建设实践,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积极鼓励各级各类劳动者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把个人的事业、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事业、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主动投身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建设实践中去,勇于创业、积极创业、努力创业,在为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中实现自我价值,形成全社会成员共同创业、广大人民群众奋发有为的大环境,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为社会产品的不断丰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全面打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氛围。

2)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可以改变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优化的建设环境。“和谐”的创业环境能够对创业者产生亲和力、吸引力,有助于激发创业者的热情和灵感。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如腐败问题、“三农”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这些无疑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顺利推进设置了许多障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消除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大力弘扬创业精神,要从改变和消除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入手,努力改变因人为因素而形成的阶层差别观、行业差别观,鼓励人人创业、创大业,想方设法解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城市人民的下岗再就业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积极消除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打造能干事、好干事、干成事的全社会创业立业、良好有序的“和谐”创业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正良:《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理论探讨》,2005年第1期。

2.张永光、李建权:《浅论和谐社会的建设》,《理论探索》,2005年第2期。

3.张金亮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条路径》,《甘肃农业》,2005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