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与企业和谐管理的博弈分析
景进安 肖 坚
自从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这一概念传入中国后,人们对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内容构成等在理解上存在很大差别。经济学家魏杰先生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观。诚然,按照文化形态概括,企业文化应该是企业文化的实体文化、制度文化、理论文化的组合体。故此,我们普遍地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组织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群体价值观及经营理念、管理风格、行为规范、制度传统、精神风貌、风气时尚的总和,是企业家和员工群体对企业所特有的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理念、企业风格及价值取向等的高度认可。
一、当前企业文化与和谐管理失调的现状
1.理论体系特征。我国企业文化的理论体系很是宏大,但其框架和内容,除了民族文化部分插入外,完全是承袭西方的企业文化理论。不难看出,西方企业文化是跨国公司的文化,而我国的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则像亚当·斯密时期的企业,具有分散性、类似于工场作坊家族式的、完全放任的自由竞争、自生自灭的特点。故此西方的企业文化理论本质不符合中国现阶段的企业实际。
2.行业性质特征。企业文化会带来产业或行业特征,比如有的行业讲求安全第一(如煤矿、航空、烟花爆竹等);有的强调服务及售后服务(如零售业、耐用消费品等);有的讲求质量第一(如制造业尤其是精密制造业);有的注重生态环保(如园区开发、房地产业等),等等。快餐大王麦当劳的经营理念“QSCV”(Quality——品质,Service——服务,Cleanness——清洁,Value——价值)就很难与计算机巨擘IBM的经营理念“科学、进取、卓越”相置换,然而我们某些企业不论是理念,还是宗旨,或是CIS中都很难看出其主业特征,感觉不出其任何产业倾向,甚至找不到其任何行业标志,等等。
3.地缘区别特征。企业文化还往往带有地缘(民族、国家、地区等)特点,如东方儒商文化、日式终生雇佣制、美式管理,等等。然而不难发现,我们周围的某些理论或实践却过分夸大这种特征,以坚持所谓“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民族企业文化”来区隔、排斥所谓“西方企业文化”,脱离和谐管理。
4.商业价值特征。企业文化区别于一般文化以及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军事文化,是因其商业特征导致的。企业归根结底是经济实体,经营才是企业之本,讲求经营之道自然是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就是经济文化、商业文化、经营文化及管理文化。深圳华为公司基本法中提出的: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企业宗旨,凸显了其企业文化的商业与经营特征,然而我们的一些企业要么将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么简单化为职工文化,要么停留在“改革”、“团结”、“奉献”等时髦的口号上,从中压根儿找不出商业或经营痕迹。
5.个性体现特征。企业文化同时还应具有本企业的个性,即超出以上共性和特性以外的独创特性或独特个性,正所谓“人格特征”;因为它往往形成于本企业独特的创业和发展历程,来自创业者、核心领导人的独特体验,并与其个性、阅历、智慧等等有关,还与该群体成员的文化素质、结构等因素有关,然而,我们从许多企业文化中最难找到的就是这种独特个性或人格特性。
二、当前企业文化与和谐管理失调的原因分析
1.理论及认识上存在误区。目前不仅理论界对企业文化与和谐管理关注不够,而且企业界也局部存在对其理解局限化、表面化、简单化和僵化的倾向。如有的把企业文化与和谐管理等同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有的则仅仅看做是活跃职工文化生活,有的甚至只热衷于宣传几句漂亮的口号,等等,大致归纳有四种:一是只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二是将企业文化等同企业精神,使企业文化脱离和谐企业管理;三是将企业文化视为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直接应用;四是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因此,需要深化对其理论研究,跳出各种误区与盲区。
2.文化差异的原因。由于企业团队成员(跨国企业尤其如此)间具有文化(包括组织文化)差异,不同国籍、种族往往有不同的文化,同一国籍、种族的企业团队也具有不同的组织文化、价值观、信仰、社会化过程等,所以给企业文化达到和谐管理带来挑战。
3.企业市场化程度不高。由于某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尚未完全摆脱传统体制和观念的束缚,市场感觉、品牌意识和经营观念尚在逐步形成之中,因而在其企业文化建设中就难免受到传统思维方式及传统行业方式的影响,这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现象。
4.企业文化建设创新能力欠佳。企业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和其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创新不仅仅只是技术创新,而应是全方位的创新,包括观念创新、战略创新、产业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等。曾有一位企业家有感触地说:经商也是一门艺术、一种创作、一项创造性劳动,往往需要悟性和灵感。而现今企业文化建设创新能力欠佳,表现在企业文化上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意,以致找不准本企业和谐管理的理念。
三、21世纪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
1.向“人本管理”转变,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的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工人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经济人”,金钱是激励员工最有效手段;梅奥在20世纪20~30年代进行的“霍桑实验”得出结论:认为企业中的员工并非单纯追求金钱收入,还有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的需求,是“社会人”。从20世纪中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组织的“ts”架构的发展,企业出现了“人本管理”思想,认为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而我国的诸多企业创立之初,大都生产工具落后,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较低,大多停留在传统管理阶段,将人看做单独的“经济人”,当今,应确立员工的主体地位,重视员工再教育,加大提升人的能力方面的投入,重视人的资源性管理,解放被管理者,营造“人本管理”的文化氛围(参见表1)。
2.向“双赢型”转变,趋向共享和参与、和谐管理。“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齐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企业文化将要适应这一新战略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战略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结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层出不穷,近三年,世界上有3.2万家公司联盟,这是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这给企业文化发展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优避劣,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有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达到和谐管理。
表1 中西人本管理的比较
3.向“学习型”转变,培养企业长远的管理组织模式。20世纪末,国际教育组织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理论,党的十六大也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相互间的推波助澜,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①为延长企业生命就必须不断地学习,这是学习型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②学习和业绩相对应,这是学习型企业的信念和准则;③学习型企业是一种致力于长远的、预防性的管理组织模式;④学习型企业内部融洽、协调、民主空气浓厚,具有和谐的共同的价值观。
4.向“知识管理型”转变,创新资本经营文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当前的企业管理已经进入全球化和知识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业绩的持续增长成为管理者的目标,知识管理成为企业青睐对象,目前许多著名的国际化公司,都设立了CKO(首席知识官)的职位。事实证明,企业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打造出一支用知识武装的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可见知识的创造、传播、共享和利用,均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5.向“开放型”转变,吸取外来优秀理念。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提出一个论断: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在下一个10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同样在未来的竞争中,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的素质和决策力将越来越重要,据兰德公司估计,世界上破产倒闭的大企业,85%是因企业家决策失误所造成的。
6.向“诚信型”转变,强化企业的道德法制意识。道德与法制从不同的方面共同规范社会和经济活动。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企业道德与法制建设,树立企业诚信形象更为迫切。企业没有诚信形象不但不会有资源流入,而且还会加快资源流失。在法治市场经济机制形成中,法治需要道德推动,“德治”有时甚至超越“法治”带来经济不可预测的后果。在网络化的今天,一个企业不具备高质量和低成本,就不可能在全球经济中竞争;而没有“高效信任”的文化,现代企业不可能有高质量和低成本,故此建立高度信任的公司文化刻不容缓。
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符合和谐管理理念
1.和谐管理理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创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企业和谐文化的系统构建和创新发展,即将成为企业发展、国力增强和民族振兴的主旋律。西安交通大学的席酉民教授提出的具有“和则”与“谐则”的和谐管理理论,其要旨是:组织为了达到目标,在变化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手段,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其中,和谐主题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在人与物要素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核心组织问题。”倡导和谐管理有着重要意义:①营造和谐管理氛围,奠定管理整合的基础。②增强对和谐的认同,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管理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对资源进行整合,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③和谐管理,为企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引导企业树立具有共同价值观的昂扬向上的企业文化。因此,通过整合实现和谐管理,关键是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资源整合;其次是业务运营整合;再次是文化整合,其核心是实施管理的创新。
2.“不忘本”,弘扬传统优秀的人本管理思想。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是物质文化,即企业的发展速度、生产成果、服务质量等;中间层是制度行为文化;最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所以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要充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的企业管理思想。孔子时期就开始出现“以民为贵”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提法最早见于《管子》,“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意即:霸王之业的开始,就是以人民为根本,本治国家就稳固,本乱国家就危险。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是人的一次重大解放,民本思想也是对人的认识的一个巨大进步。中国早期国家建立时,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天命论”成了统治者的有力武器,“天命论”是指上天根据一定的标准与原则,挑选、命定某一德性高尚的氏族祖先在其定数以内代表上天的意志掌管天下或代天行事。朝代更迭使西周统计者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发现“良心”比“生命”更重要,“民心无常”导致“天命靡常”,而欲得民心,就须以德来配天命,因此提出“敬德保民”,即:君主具有天子的品德,作天下臣民的表率,教化子民安居乐业,使上天高兴,从而受到上天的保护,周公在此思想指导下,制定礼仪,主张用“德政”巩固统治,用道德教化百姓。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受“周礼”的影响,提出“仁民”即爱民思想;孟子更加系统化地发展孔子的思想,提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甚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下。”(《孟子·尽心下》)与孔孟同时代的道家、墨家、法家以及孔孟以后的儒家都对民本思想有很重要的贡献。
3.“与时俱进”,致力于创建学习型文化。学习型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各组织充满了浓郁的学习氛围,每个员工善于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有“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且能够把学习和工作相融洽,做到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团体”,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大力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一是开展“六学”活动,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提高员工的个体素质。①讲清形势,“逼”着学。教育员工清醒地认识面临的严峻形势,产生“不学习就要落后,落后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意识。②领导带头,带动学。制定领导干部督学制度。建立干部“述学”、“评学”、“考学”的良好考核机制。③建立机制,激励学。改革劳动用工、科研、薪酬制度,建立全员动态用工机制、易岗易薪绩效机制等。④创造条件,方便学。开展培训课,调动员工学习热情、营造学习氛围。⑤改变“心智”,学会学。在员工中倡导学会交流和沟通,学会“换脑筋”、“换位思考”,善于向客户、向对手、向伙伴学习。⑥典型示范,引导学。以先进典型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勤奋学习、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影响和激励其他员工积极进取。二是开展“团队学习”,建立学习共享系统,把分散的个体学习整合为全员学习,构筑共同愿景,开展创造性学习,建立互动式学习模式,实行知识共享。
4.“突破常规”,营造与社会环境共同进步的社会性文化。无论个人或者企业,都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而独立存在。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渗透的文化,只用来解决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的内部矛盾,其实这并不尽然。任何时代的管理都不能绝对化。我们说,企业在社会上存在,其透射出来的文化品味、精神风貌、道德意识能影响,甚至带动社会上良好风气形成,这样一种企业文化才是真正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能促进企业和谐管理的文化,如海尔集团提出的“真诚到永远”就推动了我们社会对“诚信”的召唤。
5.“以人为本”,实施文化管理。人类的管理活动迄今已经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当代文化管理等三大阶段或基本形态(参见表2)。俗称管理的“人治”、“法治”和“文治”三个时代。“文治”时代的文化管理更凸显“软实力”的重要地位,强调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位和动力功能,以“人本”“智本”等全新的理念,大力推行企业文化内驱力基础上的“软管理”“自我管理”等现代管理方式。
表2 管理三个基本形态的主要特征对比简表
人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客体。“以人为本”要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确认人的中心地位,发挥人的中心功能实现企业和谐管理。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要依靠人,不仅依靠企业领导,更要依靠广大职工,让员工从内心去感受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建设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要塑造人、培育人,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企业的责任感。企业在培育自己企业文化时要关注人的志趣,注重人的文化背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形成以大胆引进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为核心的企业和谐管理文化。
6.“人企合一”,加强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和人格化的建设。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而“英雄人物”则是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的人格化,在“英雄人物”中有“共生英雄”的提法,值得重视。何为“共生英雄”?“他的心在企业,企业在他心中”。这就是企业“共生英雄”的概括。这样的人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命运;从人人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来看,这不就是培养越来越多的“共生英雄”,实现“人企合一”的境界吗?企业要努力培育“生死与共”的价值观,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的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海尔的文化建设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典范。海尔集团极富有远见,公司对职工的工作给予不断鼓励,使他们对工作经常保持新鲜感,责任感无形中得到加强。
7.“客户导向文化”,大兴其源。企业文化要带入和谐管理之中。以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为传统企业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网络及由网络所带来的新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思想,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各个企业迅速普及,并对企业原有的企业文化带来一次全新革命,CRM就是整改革命中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CRM(客户关系管理)源于“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管理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销售、技术支持等与客户有关的工作部门。目标在于通过提供快速、周到、优质的服务来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通过优化面对客户的工作流程来减少获取客户和保留客户的成本。CRM作为一种全新的线形思想和工作方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冲击力,正在逐渐变革传统企业已经形成的文化机制。企业文化的这些变革主要是:由重视企业内部价值和能力,变革为重视以客户资源为主的企业外部资源的利用能力,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由重视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变革为重视企业与客户,员工与客户的关系;由重视企业利润变革为重视客户利益;由关注客户群需求变革为关注客户个性需求;进而由面向理性消费的经营思想变革为面向情感消费的经营思想,等等。当CRM理性的导入带来企业新旧文化的冲突时,企业的旧文化应该让位于新文化;只有那些敢于革新旧文化的企业,才能使企业的文化意识形态全面提升,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8.“生态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与生态循环,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生态文化属于生态科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是生态精神,而企业文化则属于管理科学,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但是本质上二者都属于一种发展观,都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思维方法,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都强调科学精神,即实事求是,努力认真地探索;从狭义角度来看,都是观念形成文化、心理文化,而且都以文化为引导手段,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并且,企业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需要生态文化来与之相结合。因为,第一,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未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二,现代消费群更青睐于绿色产品,企业也想通过“绿色浪潮”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第三,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和谐发展,“生态化”是其必由之路,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后不仅可扩大企业文化外延,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更有利于企业和谐管理。
参考文献:
1.孙玉娟:《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刘晓丽、白建勇:《如何创建学习型企业》,《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4期。
3.陶严:《新世纪企业文化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8期。
4.王文奎、张丹、张萌扬:《管理“文治”时代的企业文化》,《当代财经》,2005年第5期。
5.卢继年:《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江苏商论》,2004年第10期。
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三联出版社,199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