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任的定义及实质

信任的定义及实质

时间:2023-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信任的定义及实质关于信任的定义,很多学者给出了不同定义和理解。因此,买卖能否成功,使用者的信任倾向即为关键因素。忠诚为客户对一品牌持有正面态度,是对其有承诺以及意图在未来继续购买的程度。忠诚的客户并不是只进行单次的客户,而是不断地向同一公司进行重复的购买,并建立起产品的口碑,对竞争者的促销活动具有免疫力。

(一)信任的定义及实质

关于信任的定义,很多学者给出了不同定义和理解。Duetsh(1958)认为,信任是事件发生的期望。Scherlnker (1973)认为,信任是相信从他人身上所收到的关于不确定信息环境的描述,并在有风险的情况下,接受相信这种信息所带来的结果。Rempel和Holmes(1991)认为,信任是期望事件在未来发生的概率。Brock(1997)则将顾客的信任定义为:保持着对于所委托之人有信心可以完成所托之信念与期望,也显示出将自己的弱点呈现给他人了解的意愿。Anderson和Narus(1990)认为,在商业买卖关系中,信任可以降低买卖的风险。因此,买卖能否成功,使用者的信任倾向即为关键因素。有的学者认为,信任是健康人格的重要部分(Lewicki、Mcallister and Bies,1998)。

Zaker(1986)将信任分为三种,一是以过程为基础的信任(Processed-based),认为信任的形成是由过去的经验或持续的交易累积而产生的;二是以特质为基础的信任(Characteristic-based),认为信任的形成是由特质的雷同而产生的,可能是由于家庭背景、种族、性别等因素所造成的;三是以制度为基础的信任(Institutional-based),即信任的形成是由正式社会结构所产生的。Shapiro(1992)则根据权威、知识及认同感来划分信任,他认为,以权威为基础的信任(Deterrence-based trust)是由权威压力而来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信任(Knowledge-based trust)是由知识收集所获得的,允许了解和预测被信任者的行为;以认同感为基础的信任(I-dentification-based trust)是由伙伴间共同认同的价值而来的。Marusake(1992)则从经济学的角度也将信任分为三个种类:一是由契约而来的信任(Contractual trust),即买卖双方订立的规则,双方都必须遵守承诺,口头上的承诺也是契约的一种;二是由能力而来的信任(Competence trust),在买卖双方的关系中,信任来自卖方的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三是自发性的信任(Goodwill trust),买卖双方没有明确的承诺,买方的要求预期会被满足。

综合以上的定义,并从经济和管理的角度来看待信任问题,可以认为,信任为维持经济运行的最基本的元素。不管信任的来源是什么,信任实际上是消费者对企业或者品牌的忠诚。忠诚为客户对一品牌持有正面态度,是对其有承诺以及意图在未来继续购买的程度。Griffin(1995)曾指出,客户对企业来说是最重要的资源,忠诚的客户不仅会为企业带来收入,而且会帮助企业传播良好的企业形象。忠诚的客户并不是只进行单次的客户,而是不断地向同一公司进行重复的购买,并建立起产品的口碑,对竞争者的促销活动具有免疫力。从关系营销的角度来讲,信任却是成功关系营销的中心要素(Morgan &Hurt,19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