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成若缺,大盈若冲:不要满足,不要被瓶颈制约
〈原 典〉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贞。
——第四十五章
〈释 义〉
大的成就好像亏缺,但它的用处是不会失败。大的充实好像空虚,但它的用处是不会穷尽的。大的正直好像弯曲,大的巧妙好像笨拙,大的辩论好像语言迟钝,大的得利好像亏本。在生活方面,活动可以战胜寒冷,静止可以战胜炎热。在政治方面,清而无欲,静而无为,可以做天下的君长。
商学讲义
缺乏突破瓶颈的勇气,会阻挡企业看到更远的未来,并且失去及时做出正确决定的大好时机。
以烤鸭闻名的北京全聚德公司在中国餐饮界至今仍然十分活跃。它创立于1864年,如今的年销售收入是0.4亿美元,而且几乎没有任何扩张经营的迹象。这家公司只是在努力“延续”。麦当劳公司起初几乎只卖汉堡包,但是如今在全世界经营着近3万家连锁餐厅,年销售收入约350亿美元。而且,显然它会继续扩大经营。
小沃森曾有一段精彩表白:“我们所做的最糟糕的事情是躺在水里一动不动,对问题置之不理。该解决的问题尽快解决,解决得对与错都没有关系。如果解决错了,它会回头对你惩罚,随后你就解决对了。”这段表白显然是出自一个敢于迅速行动的管理者之口。这也就是IBM公司为什么能够一直提出大胆设想的原因,就像在1996年突然转型到IT服务领域一样果敢。
企业教案
19世纪90年代,花旗银行还是一家毫不起眼的区域性银行,只有一位经理、一位出纳和若干员工。但是,公司还是制定了远大目标:成为伟大的全国性银行。然而,当花旗银行实现这一目标以后,它就更“贪婪”了(只有500名员工):成为有史以来最强大、最有用、最具有影响力的世界性金融机构。为了实现伟大抱负,花旗银行全力冲刺,以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5%的速度长大。到了1960年,这个公司又制定了更胆大的目标:致力于在全球任何地方提供任何有用的金融服务。花旗银行正是在无数胆大包天的目标推动下逐渐长大的一家公司。
在中庸保守的管理思想盛行的中国,提倡长大,反对延续。因为几年来,众多的公司管理者对于那种“几年后让公司成为全球最……”的经营信念向来不屑一顾。他们倡导“延续经营”的理念,比如出一道选择题:如果执行A战略的结果可能得30分,但是也可能得100分,执行B战略的结果肯定得60分,大多的管理者会选择B战略,因为“延续经营”的信念通常意味着把风险降到最低。一个大公司的管理者给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答案:少得30分可能只退一步,但是多得40分则可能跳上一级,比如北京同仁堂制药公司。
由于历史上无论善恶势力都需要就医,中国制药公司同仁堂的历史已经超过300年,幸运地经营至今。如今,它是中国惟一的中药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中药公司之一,生产800多个品种的药材,产品销售到国际市场,2004年的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我们此时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仁堂没有长大成全球最大的中药公司?为什么同仁堂没有成为中国最大的医药公司?
事实上,比同仁堂历史短150多年的美国辉瑞公司(1849年创立)2004年的收入达到了330亿美元,是同仁堂的100多倍,而且它仍然要变得更大,在2004年花费600亿美元收购了法玛西亚公司。答案其实很复杂,但是在企业发展的精神层次上,同仁堂缺乏突破自身瓶颈的精神或者从来就没有突破的尝试,对这家公司来说,追求“存在”或者“延续”才是其最高信念。
当然,希望把自己做得越来越大的企业,在中国的民营企业里面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些企业的确把“米粉店”做大了。如比亚迪、国美电器、联华超市、好孩子集团、均瑶集团……哪一个不希望变得更大?
“我们必须一边跑步,一边学习走路。”联华超市董事长王宗南一年前说这话时,主要是说他必须带领联华超市疯狂地长大,理由很简单,只要大了,就有抵抗力!结果呢?他在1997年就实现了目标:中国最大的零售公司!在2004年联华超市的销售收入超过140亿元。但是上海政府的“长大欲望”更加强烈,政府觉得联华还是不够大,所以在不久前,政府主持合并了上海的数家零售公司,其中包括联华超市。
对于以上企业来说,无论是创立者还是继往开来的管理者,可能没有谁愿意把公司原封不动地延续下去,他们需要的是将公司不断扩充下去,管理者有充分的责任让公司获得长大的空间、长大的激情、长大的资源、长大的能量,因为长大会让这些公司真正地获得预期的影响力。
浙江的均瑶集团2004年保持了330%的增长速度。这家公司自20世纪80年代创立以来,最初只经营牛奶生意。1991年,公司创立者做出了突发奇想式的跨越,承包了长沙—温州的飞机航线,紧接着又相继包下全国50多个地方200多次的支线航班,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包机公司。1996年公司还开通温州—香港的航线。如今,这家公司并没有抛弃牛奶生意,但是不断扩张到别的领域,它参股了武汉航空公司,并且计划收购三峡机场,航空运输很快会成为这家公司的主业。
同样,在浙江的娃哈哈集团,在1987年创立时只有3个员工和14万元贷款,初期专为儿童生产保健食品,后来逐步扩张到饮料、食品领域,2004年它又开始投资儿童服装公司。目前,该公司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60亿元,是中国最著名的儿童食品公司之一。
也有很多公司把关于长大的商业原理理解成野心、巨额的收入、超大的规模或者飞快的速度,事实并非如此,野心可能会使公司失去“管理理智”。20世纪90年代初,三株公司靠200元起步,从卖豆芽开始,拓展到承包糕点厂和商店的规模。几年后公司突然进入生物保健品领域,推出了名为“三株口服液”的产品,并疯狂地向全中国推销该产品,组织了类似于中国邮政一般庞杂的销售网络,只用两年,其销售收入就达到80亿元,但是很快这个公司走向了毁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