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约东扩及其新战略概念
北约在“冷战”结束后的欧洲安全结构重组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在进行职能调整的同时,增加了成员国,扩大了影响作用。今天的北约已经与“冷战”时期的北约完全不同。
北约东扩是“冷战”后西方在欧洲最重要的战略举措,是指北约向东欧和中欧以及前苏联部分地区的延伸和推进。美国是北约东扩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冷战”期间美国正是利用北约来控制西欧,巩固自己在西方国家中的盟主地位。新形势下美国要继续领导欧洲,就必须对北约进行改造,通过北约东扩接管由于华约解体、苏联分裂在中东欧地区造成的“权力真空”,能够继续加强美国在欧洲的军事与政治存在,防止俄罗斯东山再起重新成为对西方的威胁。另外,欧洲局势并不太平,民族和领土纠纷不时发生,俄罗斯对其他欧洲国家来说终究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力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欧洲的安全仍然离不开美国。前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在摆脱前苏联控制后,纷纷提出申请加入北约寻求保护伞。英、法、德等西欧大国则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将北约的边界向东推进来防范俄罗斯。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各方动机不一致,但在主张北约东扩这一点上找到了共同点。1994年1月,北约布鲁塞尔首脑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向东扩展的计划,同时出台的还有“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该计划由北约和所有中东欧、前苏联和欧洲中立国签订,双方在军事演习、维和、危机控制等方面进行合作和政治磋商,伙伴国必须承认西方的民主、人权标准,并尊重现有边界,伙伴国可向北约总部派出联络员。这是一种过渡性安排,为申请加入北约的国家准备条约。中东欧国家均表示接受“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包括俄罗斯在内,先后已有30个国家加入了该计划。
1999年4月,北约在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中度过了它的50周年生日。在华盛顿举行的纪念庆典上,北约正式接纳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三个新成员国,并推出了《北约新战略概念》,确定了北约在21世纪的战略任务。
《北约新战略概念》宣称,鉴于欧洲和大西洋地区内及其周围地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北约面临的威胁已发生质的变化,北约今后的任务是“塑造安全环境,提高欧洲和大西洋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新战略的重点从传统的“集体防御”转向维护共同价值和利益,在确保成员国安全的同时,北约要转向防区外处理危机,包括对付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打击恐怖活动、制止种族灭绝行为以及干预由民族、宗教矛盾引发的地区冲突。因此,北约的活动范围就不能局限于成员国领土。与此相适应,北约在和平时期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军事力量确保威慑,保证以欧洲为基地的核常规力量的组合能不断地更新,保证军事上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对防区内外的事态能做出“快速反应”。新战略虽然承认联合国在解决国际安全问题上的主导作用,但却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经过联合国的授权才能采取军事行动,而且北约也不再坚持所有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去实施军事行动,而是可以根据利益需要组成临时同盟。
“新战略概念”的出台,以及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的所作所为,标志着北约的性质已发生历史性的、根本性的变化,从一个防御性的区域性军事集团演化为一个扩张性和进攻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对防区范围问题采取含糊处理,实际上成为美国实现其全球战略的重要工具。“新战略概念”的出台,表明北约已经完成了“冷战”结束后的职能转变,由单一的军事集团转变为复合型的政治军事组织。同时,北约在欧洲安全和防务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强化,相对于西欧联盟和欧安组织的无所作为,北约的干预能力大大增加。
2002年11月北约布拉格首脑会议,是另一次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会议,确立了以反恐为核心的战略转型。峰会推出关于全面促进北约军事能力的“一揽子”改革计划,调整指挥结构、成立快速反应部队,将北约主要基地转移向中东欧地区,明确把反恐和反扩散作为其新的战略重点,强调北约将更多承担起全球责任。此后,北约打着“反恐”、“维和”的旗号突破传统防区,加快走向“全球化”的进程,对其他地区进行干预。
2004年3月29日,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7国加入北约,北约成员国由19个增至26个,完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扩张。2009年4月,在北约成立60周年之际,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在峰会上正式加入,北约成员国扩大到28个,使北约的势力扩大到西巴尔干地区。从发展趋势来看,北约的势力将逐步渗透到外高加索、中亚甚至远东地区。
“冷战”后北约的变化对维护欧洲的稳定和安全的确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北约战略调整中体现出越来越强的干预性,这种干预性以美国的军事优势为后盾,以西方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为指导,渗透出极强的强权政治色彩,给21世纪的国际和平与安全留下巨大隐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