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冷战”结束后的日本政治
1.“1955年体制”的终结与日本政局的演变
1993年7月,自民党在第40届众议院大选中败北,其所获议席在511个议席中未满半数。8月,在众参两院首相选举中,号称“万年执政党”的自民党首次被7党1派联合势力从长达38年的执政地位拉下马,组成了以新党领袖细川护熙为首相的七党联合内阁,宣告了以“一党优位制”为特征的“1955年体制”的结束。
“1955年体制”的结束与日本政坛的变动改组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国际形势变化和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直接反映。
美苏对立结束导致日本国内政治生态发生变化。“冷战”时期,为了扶持日本,美国采取支持亲美、保守的代表垄断资本利益的自民党而打击日共及其他进步势力的政策。“冷战”结束后,美国不再对自民党独具青睐。外部威胁下降,也使日本民众不再因为惧怕苏联共产主义的威胁而将选票投给自民党了。
日本的“金权政治”
自民党长期执政,形成了典型的“金权政治”,即金钱与权力相勾结的政治。政客们同政府官僚特别是企业界结成了千丝万缕的利害关系。金融、实业界上层,向自民党提供大量的金钱,以获取各种照顾与好处。自民党有了足够的经费支持后,用金钱和实惠收买选民,扩大派系,巩固自己的地位,并指使官员给予特定企业好处。这种腐败现象日益泛滥,引起选民们的极大不满。
自民党内派系斗争严重。自民党是由自由党和民主党两党合并成立的,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派系斗争。各派围绕着本派在自民党中的权力和在党内的地位彼此争斗,不断分化组合。这种争权夺利的派系争斗也引起民众的极大反感,日益显示出民众对自民党政治的不信任及对以自民党为首的现存政党的不满。随着自民党内部的矛盾加深,年轻议员对党内的元老当政、密室策划以及论资排辈等现象极为不满,他们打出了“根除腐败,彻底改革”等旗号,脱离自民党,另立新党。
“1955年体制”终结后,日本政局一直处于动荡之中。政党不断分化组合,国会反复解散重选,内阁轮番更替。随着政党的不断分化,内阁首相不断更替,内阁与议会之间在改革问题上的斗争也十分激烈,初步形成了民主党与自民党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局面。
2.日本政治趋向右倾保守化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政治明显趋向右倾保守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右倾保守政治力量占据上风。1993年7月以后,日本政界发生激烈变动,政治力量进入大分化、大改组阶段,各种政治力量趋向右倾保守。从政治力量改组的情况看,力量较强的自民党、民主党和自由党都是保守主义政党。原来的革新势力、第一大在野党——社会党在大选中遭到惨败后更名为社会民主党,放弃了党纲中的社会主义原则,承认自民党的对外政策,且与自民党联合执政。共产党也不再强调社会主义革命,而是主张在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进行民主改革。2003年11月,在众议院选举中,众议院里形成了自民党和民主党两大政党对峙的局面。由于民主党的成员基本上是从自民党内分化出来的,其政治倾向的主流仍然是保守的,保守政治力量在国会中处于从未有过的优势地位。
第二,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成风。198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中曾根参拜靖国神社,是战后日本首相第一次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先例。“冷战”结束后,许多日本政客经常以参拜靖国神社的活动来拉选票。1997年,桥本龙太郎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势力进一步谋求参拜靖国神社合法化和“靖国神社国家护持化”。2001年,小泉纯一郎担任首相后更是连续6年参拜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
建于1869年,原称“东京招魂社”,1877年改为现称。该神社供奉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军国侵略主义战死的军人及军属,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日军官兵及殖民地募集兵。靖国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一直由日本军方专门管理,是国家神道的象征。由于靖国的祭祀对象包括了14名甲级战犯,使得该神社被东亚各国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而备具争议性。
第三,不断制造“教科书事件”,为侵略历史翻案,甚至美化侵略历史。日本的中学教科书通常每4年申请审订一次。1982年,日本文部省对送审的高中二、三年级历史教科书进行了修改,把描述侵略历史的部分予以淡化或删改,遭到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激起了第一轮“教科书问题”波澜。此后,每隔几年“教科书事件”就会重演,严重影响日本与东亚各国的互信关系。
第四,出台右倾色彩较浓的政策法案,鼓吹修改宪法。修宪的实质是要修改早已被日本政府视为阻碍其向外“发展”的《和平宪法》第9条,即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战争的权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通过一系列政策法令把《和平宪法》的精神实质架空。1992年出台的《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案》(PKO法案),使自卫队走出了国门;1999年,众议院通过了《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以及与之相关的《周边事态法》等三个法案,使自卫队在日本周边发生紧急事态时可以向美军提供后勤支援;2000年1月,日本第147届国会开幕后,设立了宪法调查委员会,计划用5年时间正式开展有关宪法的讨论,将修宪问题提上日程;2002年,日本借机通过《反恐怖特别措施法》等三项法案,将日本的战舰派往印度洋,配合美军的军事行动;2003年7月,日本国会通过了旨在“为国际作贡献”的《支援伊拉克重建特别措施法案》,可以不经国会同意或批准直接向伊拉克派遣自卫队及运送武器装备;2003年12月,日本政府派兵伊拉克,实现了战后大规模向海外派兵的梦想;2004年4月,宪法调查委员会确定了宪法第9条的修改案,明文规定日本可行使集体自卫权;2004年12月10日,日本内阁通过了新的《防卫计划大纲》,明确提出将国际贡献与本土防卫并列为自卫队的主体任务;等等。这一系列的政策法令严重违背《和平宪法》,几乎彻底消除了对日本军事发展的限制,把宪法中的和平灵魂抹杀得荡然无存。
第五,极力发展军事力量,妄图充当军事大国。“冷战”结束后,日本连续10年保持军费总额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军费居世界第一位的状态。同时,在军事战略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部署,防卫对象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即由防卫苏联变为应付周边事态和国际恐怖主义;自卫队活动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即军事活动由国内转向海外;防卫战略由“专守防卫”转向“攻势防卫”,增强了日本的军事攻击能力。为了提高军事实力,日本一方面加紧与美国研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独立的军事能力,将扩充军备的重点放在海军和空军的发展及远程打击能力上。2003年3月,日本用一枚H2A火箭发射了两颗间谍卫星,以加强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北亚地区的监测。日本自卫队已发展成世界上一支拥有现代化装备的重要武装力量。2007年1月,日本正式把“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防卫厅长官升格为防卫大臣。
政治右倾化趋势是日本国内外政治生态变化的结果。战后日本缺少一个对侵略战争进行认真反省、对战争责任进行真正清算的历史过程。由于美国出于“冷战”战略的需要,没有打碎日本旧的国家机器,没有对战争罪犯进行彻底的追究,致使很多与侵略战争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甚至是战争罪犯又重新跻身于统治阶层。自民党政权成功地领导了战后日本的经济复兴与繁荣,使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相当部分民众对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成为大国的政策表示认同。
政治的右倾化极大地助长了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发展和猖獗程度,不利于日本同东亚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东亚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潜在威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