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战后第三世界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

战后第三世界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

时间:2023-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目的,美苏不断插手第三世界国家内部事务和地区争端。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下,第三世界国家成为它们争斗角逐的牺牲品。随着不结盟运动逐渐发展成为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共同的运动,“不结盟”政策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和发展,成为一个集中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对外政策的综合范畴。“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仍然是发达国家争夺的对象。

三、战后第三世界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

第三世界各国的国情千差万别,它们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存在着各自的特点。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第三世界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却有一致之处,即在对外关系中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第三世界曾经是美苏两个大国争夺的中间地带。超级大国力图控制第三世界国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军事基地,把它们纳入自己的全球战略之中。为此目的,美苏不断插手第三世界国家内部事务和地区争端。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下,第三世界国家成为它们争斗角逐的牺牲品。第三世界国家为谋求独立、生存和发展,同霸权主义展开了长期的斗争。第三世界与超级大国的关系,实际是控制、干涉与反控制、反干涉的关系。正是在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干涉的斗争中,第三世界逐渐成长壮大。同时,它们也利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矛盾斗争,从美苏得到一定的支持和援助,取得独立与发展的机会。

最早将“不结盟”作为一种外交政策实施的是印度,而后,印度尼西亚、埃及、柬埔寨、斯里兰卡等亚非新独立国家也纷纷推行这一政策。1961年6月,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的不结盟国家第一次首脑会议,明确把“不结盟”政策作为不结盟运动的最主要政策。会议确定了加入不结盟运动的五个条件,即推行和平共处和不结盟基础上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卷入大国冲突和不参加大国军事联盟,不与大国签订双边联盟条约,不允许在其国土上建立外国军事基地。

随着不结盟运动逐渐发展成为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共同的运动,“不结盟”政策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和发展,成为一个集中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对外政策的综合范畴。归纳起来,主要内容包括:反帝、反殖、反霸,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并在斗争中相互支持;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政治斗争成果;反对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承认一切种族平等,承认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加强第三世界各国的团结,实行南南合作,扩大对话与合作渠道,促进共同发展;呼吁南北对话,消除和缩小日益扩大的南北经济差距,采取有利于世界各国的方式解决全球的经济、社会、人口和环境问题;等等。

“不结盟”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各国的根本利益。从这个根本目的出发,第三世界国家在对外关系中,积极加强彼此间的团结与合作,不断拓展与发达国家的关系。

南南合作是第三世界国家巩固民族独立、提高集体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内容。第三世界国家有过共同的遭遇,独立后面临着共同的任务,它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南南合作存在着广泛的可能性。从经济上讲,第三世界国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反过来也有助于提供发展的互补性;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也有助于联合自强,形成合力,共同冲破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从政治上讲,第三世界国家团结起来用一个声音说话,可以更有力地维护第三世界的整体利益与各国的切身利益。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南南合作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迅速发展起来。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成立和1964年77国集团的成立,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开始采取集体行动促进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与此同时,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各种地区性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原料生产和输出国组织以及区域性金融组织。1982年和1983年先后在新德里和北京召开的南南合作会议,是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的重要里程碑。通过加强合作,提高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南北关系在矛盾与合作中发展。在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前,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掠夺与被掠夺、控制与被控制的极端不平等的关系。“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仍然是发达国家争夺的对象。发达国家需要第三世界的能源和原料供应,第三世界国家要巩固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也必须重视同发达国家在各个领域里的合作。总体来说,南北关系是在曲折进程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的,双方虽然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存在着不平等的一面,但彼此间也有平等合作的一面。第三世界国家对发达国家维护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侵犯第三世界国家权益的行为开展了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