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石油工业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与现状
石油行业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战略性产业。我国石油工业市场化改革是把石油行业作为全球性产业来考虑的。因此,在石油工业的市场结构与组织形态的调整中,石油价格机制改革等方面在改革的目标及措施与其他能源行业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石油工业仍维持国有企业市场垄断、国家控制价格这样一种状态。但是,石油行业的市场化水平随着改革的推进还是逐步提高的。
石油行业市场化改革主要是从定价机制改革开始的,并且随着价格改革的深化而深化。改革开放后,我国石油价格管理体制经历了价格“双轨制”,超产加价,到取消“双轨制”,论质定价,以及目前与国际油价接轨的价格机制三个阶段。
与改革前的计划价格体制相比,“双轨制”价格体制体现了增产增收的原则,刺激了生产者的积极性,1981年以后,我国的石油产量增长速度加快,1985年石油产量达到1.25亿吨,1994年达到1.46亿吨。
在1994年前后,我国管理体制改革已由理顺价格向改变价格的形成机制方面深入展开,有相当多的商品转为由市场定价,而石油生产、流通、价格受到严格的计划管制。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石油产品的缺短将是长期绝对短缺,不能过多地依赖市场机制解决其资源分配问题”,这种观点在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石油部门实行价格“双轨制”长达13年,导致石油行业市场化改革虽然起步较早,但进展缓慢。因此,在其他行业价格改革逐渐深入的同时,中国的石油市场管理的模式仍沿用计划管理的模式。这种国家控制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缺乏适应市场变动的能力,也无法反映市场的供需情况。尤其是在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常常使我国石油生产企业处于被动局面。
实行与国际油价接轨的定价机制对促进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价格机制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表现出了一些问题:一是被动地与国际油价接轨,不能完全反映国内的供需关系;二是原油与成品油价格调整幅度与步伐不一致,石油行业出现上下游利润转移,炼油环节亏损。
与其他行业一样,石油行业也进行了弱化行业行政色彩,强化企业功能的改革。自1998年开始,石油工业三大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实施大重组,三大公司转变为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实现了政企分开。但是,石油行业的重组结果是使石油行业的生产进一步集中,这三大石油公司基本上垄断了我国石油的开采、炼制、销售市场。与重组之前比,三大石油公司自主经营的企业意识大大增强,尤其是三大石油组建上市公司后,公司运营基本上采用了市场化运作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