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市场化改革的经济绩效
煤炭工业20多年来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的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煤炭工业的生产方式,解放和提高了煤炭工业生产力,改善了煤炭工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给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以来的市场化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使煤炭工业的整体面貌和国有煤炭企业的经济运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成效相当明显。
1.促进了煤炭产量的稳定增长
在各项市场化改革措施的推动下,改革开放以来煤炭产量持续稳定增长,到1990年,我国煤炭产量就突破了10亿吨,并从改革开放初的世界第三大产煤国跃居世界第一大产煤国。此后,我国一直稳坐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的宝座。数据显示,1980~2004年,我国煤炭产量从6.2亿吨增长到19.5亿吨,增长了2.1倍,年均增长速度4.9%,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不仅如此,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也促进了煤炭企业原煤生产效率、采煤机械化程度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的大幅度提高。以国有重点煤矿为例,1988~2002年,其原煤生产全员效率由1.092吨/工提高到3.118吨/工,提高幅度达185.5%;回采工效率由5.518吨/工提高到13.126吨/工,增长幅度达137.9%(见表4-2)。国有大中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0%左右,提高到75%左右;工作面平均单产由1万吨左右提高到3.4万吨,最高达到90.6万吨。原煤产量的稳步增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使煤炭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满足程度日益提高,并曾经一度出现煤炭市场由长期的供不应求变为相对过剩,不得不实行煤炭产量和库存量双控制的历史性转折。因此可以说,正是市场化改革焕发了煤炭企业极大的生产经营热情,使煤炭这一支持国民经济和保障人民生活的基础性产业发展长期滞后的局面得到了初步的扭转,较好地保障和满足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对煤炭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并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煤炭供应上的宽松环境,从而为煤炭工业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表4-2 国有重点煤矿生产效率的变化趋势单位:吨/工
资料来源:《中国煤炭年鉴》相关年份。
2.增强了煤炭企业的市场意识
伴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国有煤炭企业的计划经济运行环境已基本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正在逐渐形成,市场机制日渐发挥着对煤炭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理念开始进入经营者的大脑,并逐步成为企业的行为,国有煤炭企业的自主经营意识日渐增强,活力也在不断提高。所有这些都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煤炭工业加大改革和政策调整力度,在基础产业中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3.改善了煤炭产业组织结构
在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近年来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煤炭企业集团快速实现了规模扩张,煤炭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加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煤炭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和产业组织结构的改善。图4-2显示,1990~2003年,煤炭行业的市场集中度(CR4)由7.6%提高到了14.6%,上升了7个百分点;市场集中度(CR8)由13.1%提高到了21.8%,上升了8.7个百分点。特别是从1998年煤炭行业推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以来,市场集中度提高的趋势更为明显。到2003年,原煤产量居前4位的企业神华集团、大同集团、山西焦煤和兖矿集团的原煤产量已经达到2.43亿吨,CR4已经达到14.6%,比2002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见表4-3)。原煤产量居行业前8位的企业集团的CR8已经达到21.8%,比2002年提高0.9个百分点(见图4-2)。原煤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企业由2002年的20个增加到2003年的23个,500万吨以上煤炭企业由39家增加到44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原煤产量超过1亿吨的世界级特大型煤炭企业——神华集团。2003年,该集团生产原煤1.02亿吨,比上年增长37.0%;该集团的骨干企业神东煤炭公司井工开采工效高达100吨/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该集团的大柳塔矿和榆家梁矿,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单井单面年产原煤超过1000万吨的矿井。目前,神华集团已成为以煤炭为主,集煤矿、电厂、铁路、港口、航运为一体,跨地区、跨行业、多元化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并已跻身中央直接管理的44家国有特大型企业之列,兖州矿业集团公司则跻身于国家120家企业集团试点之中。此外,在全国520家国家重点企业中,煤炭行业占有34家之多,占6.5%。
图4-2 中国煤炭市场集中度变化图
表4-3 煤炭行业的市场结构变化状况
资料来源:《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3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