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取向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科技基础雄厚,辐射影响力强,保持长三角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十一五”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
1.继续推进长三角快速发展是提高经济效率、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效率最高的地区之一,长三角两省一市以占全国2.19%的土地面积、10.5%的人口,创造出全国22.37%的国内生产总值和26.01%的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和出口商品总额也分别占到全国的27.8%和38.1%。其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和产出效益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国内其他经济带所无法比拟的。长三角地区所面临的能源和环境约束将促使其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和治理水平。因此,经济资源在长三角地区的集中有利于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2.继续推进长三角快速发展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长三角地区是人才和科技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具有良好的科技基础。长三角地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占全国的21.19%,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国的20.20%,R&D支出占全国的23.03%(2003年数据);授权专利数占全国的24.59%,其中,发明专利占19.18%(2004年数据)。长三角也是产业集群最为集中的地区,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程度很高,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长三角地区最有条件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增加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重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中国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将长三角作为主要推动力量。
3.继续推进长三角快速发展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发达国家一般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产业竞争力下降,发达国家产业国际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发达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一方面能够弥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缺口,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技术的转移和扩散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例如,2004年,长三角地区实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209.9亿美元,占到全国的34.6%。虽然中国自1993年起就成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并已成为亚太地区FDI存量规模最大的国家,但作为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仍然需要继续吸纳外国直接投资,今后长三角地区仍然将是外商直接投资最为偏好的地区。
4.继续推进长三角快速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东、中、西部不平衡的特点,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又要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存在经济发展的“势差”,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就要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原有的传统产业就能够转移到中西部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廉价的地区;劳动密集度高的外商直接投资也会投向中西部地区。反之,如果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乏力,那么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势差”就小,东部传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动力就小。因此,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能够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5.继续推进长三角快速发展符合产业集中化的经济发展规律
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看,经济活动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美国三大城市群(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大洛杉矶区)的GDP占全美国的份额为67%,日本三大城市群(大东京区、阪神区、名古屋区)的GDP占全日本的份额为70%,首位城市纽约、东京、伦敦、汉城的GDP分别占全国的24%、26%、22%和26%。中国无论城市群还是首位城市的地位都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三大城市群(珠三角区、长三角区、京津环渤海区)GDP占全国的份额只有38%,中国三大城市群的首位城市上海、北京、广州GDP占全国的份额分别是4.6%、2.5%、1.8%。[3]虽然中国由于其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城市群和首位城市的重要性可能要低于发达国家,但其经济上的重要性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再以石化产业为例,世界上石化产业都呈现地理上相对集中的特征。美国休斯敦化工区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中了25000万吨/年的炼油能力和超过500万吨/年的乙烯产量,占美国石化工业总产值的25%;比利时安特卫普37平方公里的化工区集中了3500万吨/年的炼油能力和近300万吨/年的乙烯产量,年产值超过110亿美元;占地28平方公里的新加坡裕廊化工区,集中了3820万吨/年的炼油能力和300万吨/年的乙烯产量。
为了促进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需要切实解决长三角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为长三角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一,要提供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空间。长三角经济的发展既要依靠生产力的提高,又要依靠新增投资的带动,其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需要对新的产业和产品进行投资,因此,必须为新项目特别是技术水平高、附加价值高的项目提供发展的空间。
第二,要为长三角建立创新的环境。长三角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重要依托力量,要加快在长三角地区建设创新、创业的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包括以大学、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知识创新平台,以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化促进中心为支撑的成果转化平台,以创业中心、火炬创业园为依托的产业孵化平台。
第三,要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升级提供金融和财税支持。完善金融体系建设,为非公企业创造贷款、融资的良好环境,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
【注释】
[1]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如不特别说明,本章数据均为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修订前数据。
[2]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修订后的GDP,上海、江苏、浙江的排名未发生变化。
[3]《长三角地区资本大量外逃经济容量已接近极限》,http://www.enorth.com.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