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长三角制造业结构的升级方向
工业化阶段的内在要求、现有的结构基础以及未来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因素都对制造业结构的升级方向产生重要影响。综合这些因素的作用看,“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制造业结构的升级方向应该定位在加快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一步提升它们在整个制造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上。具体而言,长三角制造业要通过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明显提高结构的高级化程度和技术能级,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装备制造业为骨干、原材料工业为依托、轻纺工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全面构筑起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要求并与社会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使长三角地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中心。
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因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高度发达是国家强大的物质基础。如果在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不能实现制造业结构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密集型为主的转换,那么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将始终处于不利地位。从长三角区域看,“十一五”时期,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人均GDP大致处于3000~5000美元之间,上海市则进入人均GDP7000~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阶段,加大资本要素的投入力度,提高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一方面可以提高劳动力要素的产出效率从而巩固经济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又有助于控制生产要素成本的迅速上升从而保持和增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国际上同等经济发展程度国家较高的制造业结构水平相比,长三角制造业结构的一个显著差距就是资本要素投入相对较低,相应地导致劳动力要素的产出效率也较低。因此,增加资本要素投入,提高人均装备水平,加快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应该成为长三角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重化工业中的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相对于其他工业部门,重化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原材料工业更容易造成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大部分工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化阶段。但是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发展重化工业的条件与工业发达国家当年重化工业化阶段的历史背景有着巨大差异,信息技术、节能技术与环保技术以及规模化、资源循环化和管理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已经缓解了重化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而且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由于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长三角地区重化工业的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环境污染程度较轻,因而能够以更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目标。
20世纪90年代后,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结构的高技术化趋势十分明显。高技术产业是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先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必然要体现高技术化进程。尽管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并不十分理想,但在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完全有条件率先发展。如果在未来10年,通过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最终赶上台湾地区和韩国的水平,那么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就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将长三角制造业结构的升级方向定位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不意味着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基于我国国情的一种必然选择。从长三角地区的现实情况看,虽然近年来生产要素成本的持续上升已经对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有所影响,但总体上看,这一地区包括交易成本在内的综合商务成本优势依然存在。可以预见,未来较长时期内,长三角地区的出口优势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长三角地区要在加快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继续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要通过强化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在保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培育和增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