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土地产出效率最高的经济区域
长三角地区历史上就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78~2004年,按不变价格计算,上海、江苏、浙江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9.88%、12.42%和13.14%,高于全国9.39%的平均水平。工业增长对长三角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1978~2004年,按不变价格计算,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的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9.84%、14.17%和16.96%。经济的高速增长使长三角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78年长三角两省一市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7.82%,2004年上升为24.99%;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1978年为23.12%,2004年上升到26.52%。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的2.1%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和1/4以上的工业增加值。
比较苏、浙、沪两省一市与广东省的土地产出效率,2004年广东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039.46亿元,占全国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的8.13%;完成工业增加值8011.15亿元,占全国各地区工业增加值之和的9.16%;但广东省土地面积为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88%,接近苏、浙、沪两省一市的土地面积总和。所以从土地产出效率来看,苏、浙、沪两省一市2004年每平方公里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619万元,接近同期广东省每平方公里891万元产出的2倍,堪称中国经济最活跃和最发达的地区。
从资源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客观规律看,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必然要向一些优势的地区集中,这成为现在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这样一些有明显实力的经济区域的原因。以较少的国土面积,实现产业聚集,创造更多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美国的国土面积与我国相近,但其65%的GDP是由西南部的旧金山湾地区和东北部的五大湖地区创造的。日本GDP的70%是由东京湾地区和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地区创造的。由于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城镇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市场需求规模大,科技教育力量雄厚,进而增强了这一地区在规模效益显著、交易成本低、社会化分工发达、信息集散快捷等外部优势。这些优势不仅通过规模收益影响到企业和产业的盈利能力,而且通过内在的消费拉动,促进人口聚集,又反过来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升级。
在强调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的趋势。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加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必须看到,由于资源配置的效率的提高,为中央政府增强转移支付的能力奠定了基础。地区产业布局的微观利益,应服从资源利用的宏观效益,不能再重走20世纪50~70年代各地区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老路。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时期经济增长目标,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将为7.5%。1978~2004年上海、江苏和浙江的经济增长率比全国平均增长率高2.6个百分点。如同全国经济发展趋势一样,今后五年长三角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将有所回落,预计比全国平均增长率高2个百分点,即年均增长9.5%。预计到2010年苏、浙、沪两省一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将达到55000亿元,占当年全国GDP的比重为27.5%。如果长三角地区的财政收入保持年均增长12%的水平,预计2010年的财政收入将达到13000亿元,其中上缴中央财政5200亿元,约占当年中央财政总收入的26%。长三角地区仍然是中央财政收入的最重要的来源。因此,保持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于保证中央财政的稳定增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