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政府在长三角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在长三角发展中的作用

时间:2023-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政府在长三角发展中的作用_中国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发展报告一、政府在长三角发展中的作用在我国转轨经济体制背景下,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越来越多地受到肯定,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这种作用尤为显著,它成功地实现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长三角地区政府间合作和竞争并存的机制,对改进区域内的发展环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实行恰当的产业政策长三角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与长三角三

一、政府在长三角发展中的作用

在我国转轨经济体制背景下,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越来越多地受到肯定,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这种作用尤为显著,它成功地实现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除了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外,还集中体现在维护市场竞争的秩序、营造投资环境,以及实行恰当的产业政策等方面。

1.直接参与经济建设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场体制不完善和改革不到位等原因,地方政府的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地位的形成,确实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地区经济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来说,显然是一种极为宝贵的资源。此外,在体制转轨时期,面对不完善的市场体系发育,地方政府作为经济发展主体和企业相比,也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这不仅表现在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资源动员和配置能力,它可以运用所掌握的多种手段,包括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市场的和行政的手段,充分调动本地资源,加快经济发展,而且还表现在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风险承负能力。因为在转轨时期,新旧体制交替,多种规则并存,使得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交换关系、财产关系、契约关系很难及时得到保障,地方政府在这种环境下就具有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

而在我国经济市场化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区域的地方政府官员又被称为“政治企业家”,即他们既有政治家的素养,又有企业家的才能,并利用政治功能实现经济目标。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与本地的政治企业家才能的正相关性。直接参与经济建设,表现在基地建设、开发区建设和直接投资国有控股公司等方面。

以上海市2005年上海工业战略升级的主要推进重点而言,上海市将大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国际汽车城重点推进功能性和基础性项目建设,尽快吸引国内外独立的汽车设计、汽车系统和零部件研发企业入驻,提升零部件配套区项目技术水平。上海化工区推进重大功能项目建设,完善新项目落地配套条件。临港装备基地重点推进超大级制造能力建设,包括电气集团重型装备制造基地、百万千瓦核电技改等项目。船舶产业基地重点协调推进长兴岛基地建设,外高桥地区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这些基地、开发区建设同时伴随着力度较大的招商引资活动。不仅发布投资指南和招商信息,而且以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和主要产业基地的建设为重点,组织举办系列专业招商引资活动,推出一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

2005年,上海市政府还重点推进TFT等投资百亿元以上的特大项目、宝钢5米宽厚板等50亿元以上的重大骨干项目、正泰电器等20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建设。

2.促进区域发展环境改善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把原来政府的一些职能让位给市场和企业。尤其是像长三角这样改革和开放的先行地区,地方政府已逐渐退出竞争领域,并着力改善公共品的供给。地方政府提供的产品范围从以往的兼顾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领域到主要是在制度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产品领域开展竞争。从地域范围来看,长三角区域的政府竞争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的政府竞争,也包括上海各区及苏南的8个市和浙北的6个市之间围绕有形或无形资源而展开的竞争。

长三角政府间竞争最主要集中在制度领域竞争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竞争。从制度竞争领域看,在放权让利的大背景下,当自上而下的改革面临障碍时,可分享剩余索取权和拥有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在一定阶段扮演制度变迁“第一行动集团”的角色,从而引发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这对推进我国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特殊作用。长三角的制度变迁,尤其是温州模式的形成和苏南模式的转变,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

以乡镇企业起家并快速发展为突出特点的苏南发展模式,借鉴温州个体私营经济产权清晰的优点,加快企业改制,明晰产权,大量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苏南发展模式得到了提升。以培育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突出特点的温州发展模式,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也处在不断转型之中。浦东发展模式,吸收发达国家和成熟市场经济之经验,着力降低商务运行成本,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更好地优化配置国内外生产要素,使长三角的龙头地位更加突出。

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竞争看,一方面,各地竞相加大各自的交通、能源、环保、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改善行政区域内部的基础设施环境,增强对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另一方面,尽管行政分割增加了政府间在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方面协商的难度和成本,但各地方政府纷纷认识到建设协调高效的跨行政区域的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性,加强了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等方面的合作。而拥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是集聚和优化生产要素、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地方财政收入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础。长三角区域尽管存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但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也一直未停止过,这种合作是竞争中的合作。长三角地区政府间合作和竞争并存的机制,对改进区域内的发展环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苏州为例,在政府促进下,苏州的软硬投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基础设施方面,交通、通信等硬件条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市政府及其派驻开发区的管理机构专门成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形成了覆盖面广、办事效率高的亲商服务网络和较为透明的政策法规体系;苏州市政府还特别注重把开发区作为吸引和利用外资的主要载体来建设,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持续性进展。在2001年年底,就建有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0个省级开发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43.4亿元,完成开发面积163平方公里。苏州地区利用外资更是超过上海,连续几年居中国第一。

上海市先后出台了110多个涉外经济法规,使外商来沪投资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外商投资审批手续进一步简化。市外经委对外资项目实行“一个窗口”服务,立项审批和可行性报告审批,市人大规定必须分别在20个工作日和30个工作日内完成,外经委实际操作时间通常可减少一半。浦东新区对外商投资项目实行“一门受理、一口收费”服务,做到审批一个项目不超过10个工作日。

3.实行恰当的产业政策

长三角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与长三角三省市政府及其下级政府所实行的较为适当的产业政策紧密相关。可以说,没有政府对产业的正确规划以及直接插手经济建设,长三角就不会有如此高速的发展。

长三角的产业政策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政府中长期计划、基地建设、优先产业扶持等。以政府计划为例,2003年6月27日,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上海工业新一轮发展蓝图。“在上海最需要工业作出贡献的时候,上海工业步入了发展的最佳历史时期。”他强调,“制造业在上海未来的发展中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出了一个新的“经济特区”计划,按照上海官方的说法是“降低商务成本试点区”。由于该园区规划面积包括了嘉定、青浦、松江三个区在内的173平方公里,因此地方官员通俗地称其为“173计划”。此举是在世界制造业基地大转移的背景下,上海市政府图谋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关键步骤。

此外,江苏的沿江开发战略也是酝酿已久。在新一轮规划中,江苏省40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和沿线8个城市都被囊括在内,将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化工、冶金和现代物流四大产业。与此同时,浙江的“环杭州湾产业带”更在如火如荼地加紧打造。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2003年环杭州湾六市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浙江产业的优势在制造,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实质也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连绵带”。

除政府计划以外,长三角三省市政府积极发挥产业导向作用,如上海市出台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政策,并在临港产业区推动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三省市都推出了加快淘汰劣势企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