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石化工业面临的主要制约和问题

石化工业面临的主要制约和问题

时间:2023-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石化工业面临的主要制约和问题_中国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发展报告二、石化工业面临的主要制约和问题综合考察,长三角地区石油化工今后的发展将面临资源紧缺成本升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环境安全压力增大、组织管理水平相对低下以及区域内分工合作弱化等严峻的挑战。数据显示,目前长三角地区化学工业品的流量已占全国的47%,每年通过水路、公路和铁路进出上海的危险化学品有4300多万吨,涉及品种达3000多种。

二、石化工业面临的主要制约和问题

综合考察,长三角地区石油化工今后的发展将面临资源紧缺成本升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环境安全压力增大、组织管理水平相对低下以及区域内分工合作弱化等严峻的挑战。

1.资源短缺,油价高涨,成本压力和投资风险增大

石化工业主要以原油为原料,国内原油目前产能不足1.8亿吨,随着近些年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造成资源消耗增加,资源不足的问题日趋严重,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不断增强。2004年国内进口原油占全部石油供应的40%,2005年原油进口增幅回落,但进口总量仍达1.3亿吨。长三角地区仅有江苏油田生产少量原油,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大部分原油来自区外(如胜利油田)和国外。上海石化公司所需原油的95%、镇海炼化炼油所需原油的90%都要从国外进口。目前长三角地区的炼油能力约5000多万吨,根据两省一市的计划,到2010年预计该地区炼油能力可以达到1亿吨左右(其中上海市3500万~4000万吨,江苏和浙江两省各为3000万吨)。显而易见,资源问题将成为该地区石化工业发展的首位制约。

同时,国际石油价格的高涨且波动频繁,不仅会造成石化企业的成本大幅上升,并使石化产业蕴藏着投资风险。以乙烯为例,在原油价格每桶40美元时,乙烯的出厂价格在1000美元/吨是可以承受的,而当油价徒增至每桶90美元甚至100美元时,乙烯的价格不可能上升到2400~2600美元,中国的农民不可能用得起超高价格的聚乙烯农膜,城市居民也会用纸袋取代乙烯食品袋和垃圾袋。油价高升会使市场寻求替代品,一旦超高油价推动传统材料市场复苏或者煤化工的发展,将会导致石化产品需求的减少,石化装置的闲置(据了解,新疆天业集团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采用传统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其成本仅为乙烯法的50%左右)。因此,有效地解决资源的约束,避免加工能力的闲置,并减少原油价格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和潜在投资风险,是长三角石化工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

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不多,缺乏世界级品牌,国际竞争能力弱

目前,在长三角地区的石化产品中,低附加值产品还占相当大的比重,科技投入相对不足制约了行业的发展。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测算,长三角地区石化行业研发投入仅为销售收入的0.41%,远远低于国外3%~10%的水平。面对资源、能源短缺和品种、质量不能满足需求的状况,提高行业整体科技水平是必由之路。由于自主开发创新的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石化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依然较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石化工业,特别是化工的技术装备水平落后15年至20年,许多高新技术产品需要进口,如合成材料、部分有机原料和中间体等,而出口产品仍停留在无机化工原料、胶鞋、染料、颜料等低档传统产品上。另外,从《世界化工500强》排行榜看,中国化工500强之首的镇海炼油化工在世界化工500强中只排在第200位,其他大部分企业都排在300名以后。长三角石油化工产业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还存在世界级品牌空白,化工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停留在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上;国际著名品牌公司的进入,也使长三角石化企业竞争压力更大。

3.生态环境和安全隐患的累积性问题日显突出

石油化工是高污染的行业,据统计,石油化工行业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居工业排放总量的第一、第四、第五位。长三角地区的大型石化企业大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比较重视社会环保和安全工作,一些公司引入并全面推进国际标准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使企业运行实现从传统内部安全管理向现代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的转变。而众多中小化工企业往往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愿投资环保设施,尤其是在不少地方化工企业布局过密,而相应的环保措施没有跟上,造成局部地区的“三废”污染严重;化工企业与食品等其他企业混杂布局,排污口设置过多且与取水口交叉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长三角地区竞相发展石化产业,石化和化工类企业数量大幅增加,目前仅规模以上的化学原料及化工制造业企业已达20000家,其中江苏省12760家,浙江省6900家,上海市340家,两省一市合计占全国的1/4。高污染企业过于密集,也会对该地区形成累积性环境和安全隐患,它不仅表现在生产领域,同时也存在于流通环节。数据显示,目前长三角地区化学工业品的流量已占全国的47%,每年通过水路、公路和铁路进出上海的危险化学品有4300多万吨,涉及品种达3000多种。[2]每天上千辆装载着各类危险化学品的车辆像是一枚枚“流动化学炸弹”,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近年发生的淮安液氯泄漏、杭州硝酸泄漏、上海液氨钢瓶爆炸等一系列触目惊心事故的背后,是进入重化工时代长三角地区石化工业生产和运输安全的隐忧。

4.地区间缺乏分工合作,竞相争上大石化,追求各自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从各地规划看,“十一五”时期两省一市都在争取上马千万吨级的炼油和百万吨级的乙烯项目。上海将在化学工业区重点推进100万吨乙烯和1000万吨炼油项目建设;江苏除了在沿江地区扩大现有炼厂规模外,还提出了以“炼化一体化”项目(即10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项目)为核心的洋口港石化基地建设方案;浙江省提出了临港石化工业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规划,其中包括形成镇海炼化3000万吨/年的原油加工能力和总体形成200万吨/年的乙烯生产能力,温州市也在制定大石化发展项目。浙江省石化产业链的基本现状是“两头大、中间小”,轻纺、塑料加工、精细化工等石化产品下游工业非常发达,但基础石化工业发展缓慢,在合成材制造业中,原料单体基本以进口或外省购入为主,由此希望通过基础石化工业的建设,形成本省基本完整的石化工业体系。

石化行业是一个有较强规模经济要求的行业,但由于各地区都在追求自成体系,都希望本省市建立起从炼油、原料单体,到合成材料、精细加工等上下游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以致石化行业在长三角地区缺乏合理的分工,产业链各个环节也难以实现最佳规模经济,甚至不同程度地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前两省一市都有炼油企业,全部的石油年加工量为5000多万吨,其中浙江镇海炼化综合加工能力为1850万吨/年,虽然在全国规模最大,但距离世界级的炼厂规模还有不小差距(国外原油加工能力≥2000万吨/年的炼厂有15家,其中最大的达到4700万吨,详见表1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