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三角钢铁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2005年7月2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内容包括钢铁产业发展总体目标、产品结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调整目标以及技术经济指标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等多个方面,其中对产业布局调整的原则、重点;技术装备政策,钢铁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等均有较为详细的规定。新的《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政策》)中的政策目标重点解决我国钢铁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生产力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矛盾突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大、资源消耗高及环保达标等主要问题。
《政策》中要求钢铁产业布局调整要综合考虑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市场分布和利用国外资源等条件。原则上不再大幅度扩大钢铁生产能力,强调现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搬迁、改造和扩建。同时结合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政策》中明确指出从矿石、能源、资源、水资源、运输条件和国内外市场考虑,大型钢铁企业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对于钢材市场潜力大,但钢铁企业布局过于密集的华东地区,《政策》中要求“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型骨干企业可结合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长三角地区具有良好的钢铁工业基础,本地区既有世界第六,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也有世界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排名第十四位的江苏沙钢以及兴澄特钢这样的特大型特钢企业,同时又拥有本区域的市场优势,长三角的钢铁工业要依托现有的有利条件,以建设现代化的钢铁生产基地为目标,结合各自地区的能源、资源、水资源、运输条件、产业特点等软硬件条件发展出适合本地区的钢铁产业发展思路,不断提高装备水平、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价值,推进我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本地区的钢铁产业钢铁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三省市的政府有关部门在推动区域钢铁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上,应采取以下措施:
1.严格总体规模控制,调整产业组织结构
受本区域的资源条件、运输条件和环境的限制,本区域的钢铁产业的发展不能够盲目追求规模,必须立足于产品结构的优化和科研技术的进步。
为缓解目前所面临的产能过剩的压力必须逐渐淘汰效益低下的钢厂,应改变过去的由企业自行进行减产,而采取以政府主导型的减产措施,为有效地减产奠定基础。坚持发展与淘汰并举,坚决淘汰落后的工艺和生产设备,整顿、关闭达不到最小效率规模、污染严重的小钢铁工厂。通过增量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升级。严格土地和银行信贷供给,严格钢铁公司扩展产能项目和新上项目的环保审批,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促进企业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本区域的大型钢铁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资源、市场、物流、技术等多方面的制约。而本区域的小型民营和股份制钢铁企业数量较多,在一些特种钢铁生产领域各具优势。对于本区域这些现有钢铁工业生产能力存量,要通过政府推动使本区域的实力较强的几家大中型钢铁公司发挥龙头作用,积极通过兼并、重组、合作形式整合长三角区域内和其他区域的中小型钢铁企业,[16]一方面能扩大大型钢铁企业的规模,不断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同时又使中小企业获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摆脱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2.延伸钢铁产业链
长三角地区政府制定有效产业政策推动钢铁加工产业链的延伸,即延伸钢铁加工产业链和发展钢铁副产品产业链。
钢铁加工产业链的延伸需要与下游用户紧密合作,把原本由下游用户加工的部分工序转为由钢铁企业根据用户的需要结合自身的生产工序进行前置加工,从价值链上总体的降低双方的制造成本,获取更多的收益。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立足于本地实际推动本区域企业与下游最终用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和利益联系,增强对市场主流渠道的掌控力;例如,2003年度宝钢集团与一汽集团、上海汽车集团和东风集团签下总体合作协议,将原来由汽车公司承担的许多钢材加工工序转为两家共同协作,比如落料、冲压、拼焊。同时政府还可以根据区域的主导产业定位,进行前期规划有针对性地在海内外招商引资,提供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相应配套优惠政策,建设有特色的钢铁加工产业园区,打造完整的钢铁加工产业链条,促进钢铁产品深度加工和附加值的提高。钢铁加工产业园区的发展应突出规模化和专业化。建立大型的加工产业园区,集中了不同类型产品的专业加工企业,满足各种不同类型的需求,为本区域的下游强势产业进行专业配套生产,使园区内的企业形成协同优势和竞争力。这方面的成功例子有浙江省建设的北仑不锈钢特色产业园。
发展钢铁副产品产业链则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思想,钢铁产业中的全流程的热轧钢项目会产生煤焦产品、矿渣以及气体产品等大量的副产品。气体产品和矿渣产品由于体积大、单位价值低,不便于长途运输加工,加工方式以就地加工为主。气体副产品中的煤气放散既浪费能源,又污染环境,也说明企业在规划、设计、建设中能源平衡问题未得到全面解决,生产中能源设备、管理、调度等还未全面到位。近年在世界钢铁业中广泛应用的大型节能设备包括高炉顶压发电(特别是干式TRT)、干法熄焦(CDQ)、转炉煤气回收及余热余压利用技术等,这些设备均属二次能源回收设备,其共同特点是能通过除尘和对煤气和余热的回收,既改善了环境而且能从发电和节能等方面带来收益。转炉煤气回收和余热回收已使一些炼钢厂能够做到负能炼钢。由于一些企业铁前系统产能扩大迅速,造成副产煤气富余过多,企业可以利用副产煤气集中发电,考虑到电力企业生产和管理的专业性及投资较大,政府有关部门要推动钢铁企业与电力系统合资或以副产煤气等参股联合办厂发电或直接对电厂外销煤气等副余能源等多种形式,利用当前电力竞价上网政策的进一步完善的时机,推动副产煤气的综合全面利用。
钢铁企业的气体产品主要包括氧气、氮气、氢气、氩气等,均属于在工业中具有利用价值的气体。钢铁企业的生产矿渣的综合利用技术比较发达,目前比较成熟的下游加工产品主要有三种:矿渣水泥、矿渣肥料、矿渣耐火材料。随着钢铁大企业专业化的发展,钢铁副产品的加工生产呈现出专业化、外包化的发展趋势,这为钢铁企业所在地发展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新的契机。当地可以通过以钢铁企业引进钢铁副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对口副产品加工企业等多种方式,[17]发展钢铁副产品加工业,使钢铁产业在当地落地生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3.保障原材料供应
政府可以推动本区域企业进行联合与合作,通过长期协议、合作与收购等多种形式与上游的产业链建立合作机制保证资源供应。在这方面,宝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宝钢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和澳大利亚哈默斯利铁矿有限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在合资办矿、合作销售、煤炭资源运输等领域开展合作,以确保宝钢在铁矿石资源上的长期稳定和低成本供应。同时宝钢与国内最大的镍钴生产企业金川集团公司进行合作。宝钢参与金川股份制改造,在建立资产纽带关系的基础上实施产品长期贸易和重点联手投资海外镍钴项目等领域的战略合作。宝钢集团与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同等市场条件下优先采购和销售平煤集团的煤炭及相关产品,协助平煤集团开拓长江物流市场及海外市场,积极参与平煤集团的项目开发建设和资产重组;平煤集团则以优质的煤炭产品优先供应宝钢,并积极参与宝钢的对外贸易业务。长三角地区的政府在推动本区域的企业与资源丰富的地区的资源企业合作上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4.推动本区域企业与国内的大型钢铁公司和国际钢铁巨头的多种形式和多层面的合作
大型钢铁公司加强在各领域的战略合作有利于整合资源,形成协同优势,达到双赢的效果。例如,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分别与首钢、武钢签署了战略合作意向书,逐步在研究开发领域、原材料采购领域和运输领域等展开深层次合作。宝钢股份还与新日铁、阿塞洛合资建设1800毫米冷轧汽车钢板工程,该项目在有利于国际钢铁巨头开拓中国市场的同时,也进一步了加强宝钢股份在汽车板制造和用户服务方面的技术支撑,使宝钢股份汽车用钢板生产技术和效率达到更高境界。由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的扩散,重整生产基地布局,走出去并建立海外生产基地也成为宝钢集团必须要考虑的事情。2004年宝钢集团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签约,合资在巴西建设预算总投资约15亿美元,集采矿、冶炼、轧钢和经营于一体的大型钢铁厂。长三角各地区要积极吸引跨国公司通过投资及与本区域中小钢铁公司合作等多种形式进入市场前景好或国内需求大、产品技术先进而国内不能生产的产品领域,同时也应当高度重视替代进口钢铁产品类别项目的招商引资。通过合资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可以提高国内钢铁企业的总体技术水平。
5.加大环保投入,鼓励使用再生资源,推动钢铁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由于本地区的资源与能源缺乏,政府要大力推动资源与能源消耗最小及使用高效化,减低能源消耗总量和消耗强度,从节能降耗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如高风温、低富氧、大喷煤技术,转炉残渣护炉技术,连铸连轧新工艺和热装热送一火成材技术等方面入手,加快推广高炉喷煤技术、小球烧结技术、降硅提铁烧结技术、超低温烧结技术等先进工艺技术,使我国钢铁工业的吨钢可比能耗和综合能耗在现有基础上有大的改善与提高。要加强管理,督促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专门机构,切实落实节能规划和节能措施,加强各生产工序能耗的检测和监督,同时鼓励使用再生资源。具体而言是要,少用铁矿石及其他天然矿物资源,多用再生资源如废钢、钢厂粉尘等;少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油、天然气等),回收利用社会废弃能源(如废塑料等);少用新水和淡水资源,发展节水技术,强化水循环,减少废水排放,推广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在上述涉及的各个领域,政府部门可以在项目立项、环保审批、招商引资上进行监管与扶持,在科研经费投入上予以大力支持与加大投入。
为有效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政府要推动各高校、研究机构和各大钢铁企业协同在环保支撑技术研发的技术和资金进行投入,鼓励环保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在钢铁企业中实现绿色制造,加速推行清洁生产技术,以减轻钢铁工业的环境负荷。
【注释】
[1]杭钢股份2004年年报。
[2]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05年统计数据。
[3]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罗冰生:2005年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态势分析。
[4]International Iron and Steel institue Steel statistical 2005 综合计算结果。
[5]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05年第一次信息发布统计数据。
[6]International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 Word steel in figures 2005 page2.
[7]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05年第一次信息发布统计数据。
[8]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05年第一次信息发布统计数据。
[9]中国冶金报20050728对中国钢铁工业能耗现状的分析和建议。
[10]中国金属学会,王维兴“钢铁工业如何应对水危机”。
[11]International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 Word steel in figures 2005 page13.
[12]法国于齐诺尔集团公司(Usinor)与卢森堡的阿尔贝德集团公司(Arbed)以及阿尔贝德集团拥有部分股权的西班牙的阿西雷利亚钢公司(Aceralia)等三家钢铁公司,于2001年11月合并组成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Arcelor集团公司。
[13]中国冶金报20050823“国际钢铁巨头‘强身健骨’各有术”,中国冶金报20051108“国际钢铁行业动态综述”。
[14]中国冶金报20050823“国际钢铁巨头‘强身健骨’各有术”,中国冶金报20051108“国际钢铁行业动态综述”。
[15]中国冶金报20051025“全球各大钢企在汽车板生产上展开激烈竞争”。
[16]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宝新公司,即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浙甬钢铁投资(宁波)有限公司和日本国的日新制钢株式会社、三井物产株式会社、阪和兴业株式会社合资组建的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37.8亿元的投资,将新增设备20余台(套),宝新的冷轧不锈钢产量将由24万吨跃升至60万吨。
[17]这方面国内的成功例子如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引进台泥国际集团,共同投资生产粒化高炉矿渣粉水泥。以台泥集团的专业化技术,利用柳州钢铁公司充足的矿渣资源发展矿渣产品。上海第三钢铁公司与德国梅赛尔公司合资成立三钢梅赛尔公司,对上海第三钢铁公司的各类气体进行开发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