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长三角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长三角地区的食品工业在全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其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甚至国内食品工业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少龙头企业
长三角食品工业的企业规模偏小,生产条件简陋、技术水平低下的食品作坊仍然大量存在。并且如前文所述,江苏、浙江两省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规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三角地区大中型企业平均规模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虽然成长起一些大型食品企业,但在全国的地位仍然不够突出。在由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出的“2004年度全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中,长三角地区仅有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东海粮油(张家港)工业有限公司、维维集团、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冠生园(集团)有限公司、南通宝港油脂发展有限公司、上海良友海狮油脂实业有限公司、南京喜之郎食品有限公司、中国绍兴黄酒集团有限公司、南京雨润肉食品有限公司、英特儿营养乳品有限公司、上海太太乐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入选。[1]另外,近几年长三角地区企业成长的速度不快,新涌现的全国知名品牌少,与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福建、河南等省存在一定差距。
2.产品品种少、加工度低
我国食品工业整体上呈现产品品种少、加工度低的特征,长三角食品工业也不例外。例如,从作为基础原料的粮油加工来看,我国专用面粉只有九种,而美国有上百种,日本和英国有数十种;专用油脂我国只有几种,而我国台湾有上百种,日本有几百种;玉米深加工品种我国只有二十余种,美国有两三千种。农业是食品业发展的基础,农产品的加工深度直接决定食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我国食品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加工深度上表现得非常明显。食品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发达国家为2∶0~3.7∶1,发展中国家为1∶1,我国仅为0.43∶1;发达国家的加工深度为95%,发展中国家为50%,而我国仅为30%;在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的比例上,发达国家为80%,发展中国家低于38%,我国约为25%(见表19-5)。加工水平低、品种单一的直接后果就是各食品企业产品的同质化程度高,因此企业不得不进行低水平的价格竞争,产品的利润空间被大大缩小。
3.食品工业不集中
近年来,我国的福建泉州、河南漯河等地区先后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食品产业集群。例如,泉州的糖果、巧克力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福建省同类食品的97%,“金冠”、“雅克”糖果、“福马”、“达利园”派类食品、“蜡笔小新”果冻5项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占福建省食品行业“中国名牌”总数的62.5%。[2]漯河形成以“双汇”系列肉制品为代表的肉食品加工产业链,以“南街村”、“北徐”面制品为代表的粮食加工产业链,以澳的利饮料为龙头的饮料生产产业链和以“龙云”蔬菜为代表的绿色无公害果蔬加工产业链,拥有两个中国驰名商标、两个中国名牌产品、五家“全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四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第一个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食品名城”的城市。相比之下,长三角地区的食品产业分布非常分散,缺少特色鲜明的食品产业集群。
表19-5 不同国家农产品和食品加工程度
资料来源:王薇:《中国食品工业发展(一)》,《食品科技》,2005年第6期。
4.整体技术水平不高
长三角大部分食品企业的科技人员比重较低,研发能力普遍不强,技术力量薄弱,新产品产值比重小。上海市2004年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的新产品产值率(新产品产值/工业总产值)仅为0.45%和0.08%,远远低于上海市制造业12.38%的平均水平;江苏省2004年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的新产品产值率分别为0.19%、0.70%和2.99%,仅饮料制造业的新产品产值率高于全省制造业0.84%的平均水平。产品档次普遍较低,缺乏像雀巢、德芙、达能、康师傅、统一这样的高端食品品牌。
5.食品安全卫生有待加强
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非常重视食品的安全卫生问题,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先后制定各类食品(含农产品)地方标准757项,对5.5万家各类食品厂家的10.5万项标准进行了清理。2005年两省一市均开展了大规模的食品工业整顿活动。通过这些措施,长三角地区食品类产品的抽样合格率不断上升,2005年1~9月,上海市食品抽样合格率达到85.6%。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一些企业无视国家法规和消费者利益,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现象,特别是个别著名企业和老字号企业的食品质量出现问题,使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产品形象受到很大损害。例如,在2005年,郑州光明山盟公司被发现将变质光明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此后在浙江、上海等地又发现被提前标注生产日期的光明牛奶产品;2001年因使用“陈馅”生产月饼而导致破产的南京冠生园,在重组开业后的2005年又被查出在销月饼细菌超标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