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与长三角食品工业的发展方向
1.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消费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重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从2000~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39.2%下降到37.7%,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49.1%下降到47.2%。据预测,到2015~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这一系数将分别降至30%和35%以下。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将人类生活水平划分为几个阶段: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绝对贫困状态,50%~59%为勉强度日状态,40%~50%为小康水平,20%~40%为富裕状态,20%以下为最富裕状态。我国居民消费正在从小康水平经全面小康向富裕状态迈进,因此,食品工业的发展需要由量的扩张转变为对质的提升,不断提高食品的加工度,增加产品结构中半成品、制成品的比重。未来食品工业主要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功能化、营养化。经济发展推动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从2000~2004年,我国人均GDP从7078元增加到10561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从6280.0元和2253.4元增加到9421.6元和2936.4元。[3]随着收入的增长,城乡居民对自身的健康日益重视,对营养丰富、成分搭配合理的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功能食品也因其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功能而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方便化、休闲化。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闲暇、享受更为重视;现代城市居民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很快;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已经长大,消费群体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城市化加速,城镇人口2010年将超过5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以城市化的方式生活。上述因素促使人们对深加工食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的消费不断增长,食品产业呈现方便化、休闲化的趋势。
(3)安全化、绿色化。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重视,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成为影响食品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系列标准等各种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法规和管理规范;国际范围内对食品安全、质量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并成为食品出口的新的技术壁垒。食品企业必须在各种法规和规范的框架内组织生产,保证食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化肥、农药、激素等化学合成物质,有限使用或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因其低(无)农药残留、低(无)污染符合人们对健康、安全的要求而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长三角食品工业发展的方向
(1)长三角发展食品工业的优劣势。长三角发展食品工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长三角食品工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形成比较完善的食品工业体系,并拥有由一批以娃哈哈、维维、光明等企业为代表的著名食品企业。二是长三角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上海、江苏、浙江的人均GDP分别为42768.48元、20722.68元和23819.92元,而全国平均水平只有10529.8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6682.82元、10481.93元和14546.38元,高于全国9421.61元的平均水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066.33元、4753.85元和5944.06元,远远高于全国2936.40元的平均水平。这就为长三角食品工业的深加工化提供了广阔的本地市场。三是与食品工业联系密切的机械制造、生物工程、化学、生物医药等产业在长三角具有良好的基础。四是长三角拥有很大的水域面积,特别是浙江拥有我国著名的舟山渔场,为长三角发展水产品及海洋深加工产品提供了优良的资源条件。
长三角发展食品工业的劣势也比较突出。首先,长三角土地面积有限,受土地面积限制,粮食等农产品产量不大,面粉、大米等粗加工产品的发展空间较小;其次,长三角重化工业发达,污染物排放量大,不利于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
(2)长三角食品工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领域。结合长三角地区的优劣势,我们认为,长三角应将深加工食品、精加工食品和具有资源优势的食品作为发展的方向,重点发展以米、面为原料的深加工方便食品,以畜禽肉蛋为原料的速冻食品和餐桌食品,各种方便汤料、调味料食品、糖果、果冻以及米面、肉禽等加工的休闲食品,营养补充剂等保健食品,营养强化剂、甜味剂、着色剂、乳化剂、防腐剂、保鲜剂等食品添加剂,地方传统和土特食品,水产品及深加工的海洋食品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