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发展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

中国发展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

时间:2023-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0.3 中国发展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既然中小企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甚至国家经济有如此大的贡献,那么国家或地方制定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以支持它们的发展自然是理所应当的。维护业主之间的“信任与承诺”中小企业集群里基于“人情圈”扩散而形成的“信任与承诺”是比较脆弱的。因此,政府应维护业主之间“信任与承诺”的人文环境以降低资本市场交易成本。

10.3 中国发展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

既然中小企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甚至国家经济有如此大的贡献,那么国家或地方制定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以支持它们的发展自然是理所应当的。目前许多学术界人士都对该政策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探讨。但他们大多从总体的角度笼统地讲述如何制定有关中小企业集群的政策,或者单从某一类型的集群进行讨论。笔者认为,只有根据集群的类型、特点及其发展阶段等特征分别讨论,才能有效地制定出适用的产业政策来。

10.3.1 市场型中小企业集群的扶持政策

以浙江中小企业集群为代表的市场型集群,就目前阶段来说,虽形成了一定的制度环境,较大的外部经济性,并且初步形成了区域的核心竞争能力。但是,仍存在内部组织度不高,无序竞争,以低附加值的成本竞争为主,知识与技术创新力量不够,存在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促进小企业之间的联合

政府在为中小企业集群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方面的服务同时,应积极促进中小企业间的联合,使其可以发挥各自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中的某些长处,集中各自的优势力量,共同研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增强集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并能避免彼此间过度竞争,实现共同生存与发展。

(2)大力扶持以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的可持续发展型中小企业集群

①增强集群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政府要建立支持、规划、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机构,抓好源头治理,杜绝重复建设和新污染源的产生。并在税收、信贷、土地使用等方面适当扶持,以利于治理集群内部企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并发挥规模治理效益。

②推进中小企业集群科技进步,引导中小企业向绿色产业转移。要搞好现有中小企业集群内的技术改造,大力推进环保科技;推广绿色技术,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绿色产业转移;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咨询业的发展,弥补中小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

③不断提高集群环境效应,使之得到均衡发展。

(3)维护平等竞争,培育专门市场

由于分工的细化,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的各种专用性都会随之增强,这样就会造成集群系统的信息效率下降。由地方政府制定限制垄断和鼓励平等竞争的政策可以缓解这种“退化”过程。维护平等竞争,吸引外地专用性强的企业落户集群,就能使许多特质交易(专用性)在地理上集中在一起,从而有效地减少其专用性。

(4)维护业主之间的“信任与承诺”

中小企业集群里基于“人情圈”扩散而形成的“信任与承诺”是比较脆弱的。个别业主的败德行为很容易破坏整个小企业集群由信任所建立起来的运行秩序。因此,政府应维护业主之间“信任与承诺”的人文环境以降低资本市场交易成本。

10.3.2 混合型中小企业集群的政策

在以中关村为代表的混合网络型中小企业集群中,其突出问题是园区内企业之间关联度不高,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等。因此政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政策力度:一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支持科技人员在明确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科技企业。二是大力发展包括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内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集群内中小企业提供成果转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三是积极推动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资本市场的培育,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发挥政府对风险投资的引导作用,建立财政参控股的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经专家评估,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以调动和引导社会风险投资者的积极性。再是对于大企业、社会法人和科研机构联合组建股份制的风险投资公司,政府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其中包括将风险投资公司视为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采取风险补偿和信用担保等政策扶持其发展。并鼓励引进国外或外地风险投资公司进入本地。这类机构的进入,对当地尽快建立和规范风险投资业的行为和制度将起到示范作用。四是鼓励科技园区企业科技人才的流动,促使园内生产要素的超流动机制的形成。五是加强园区内企业与理工类大学的联系。大学可以为园区企业提供科技情报、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并衍生出高科技小企业,同时还可以借助名校的声誉促进园区聚集机制的形成。六是促进园区内中间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这对于企业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加快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体系的形成往往是决定性的。因为高技术小企业的创新成本与当地中间产品的提供密切相关。七是强化园区内外企业的联系,大量引进区外高科技小企业入园。这对于大企业为主的园区十分重要。我国的一些科技园因为没有形成大中小企业合理化的配套机制,许多企业无法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园区内企业的衍生效应几乎灭绝,这应该及时得到纠正。

10.3.3 中卫型中小企业集群的政策

对于中卫型的集群来说,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支持:

(1)加强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关系

在中卫型的集群中,核心企业处于主动地位,而中小企业的自主选择权是十分有限的,受核心企业的牵控较大。地方政府应利用税收政策调节刺激大企业将“非核心资源”的生产制造环节甚至产品设计、售后服务等“外包”出去,破除市场分割保护的旧观念,切实维护中小企业的权益。在集群的发展初期,政府要引导大中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和规模扩张,围绕自身的核心资源来展开,而将一般的零部件及半成品通过小企业集群的专业化协作网层层扩散到小企业中去,形成大中小企业的协作生产体系。

(2)鼓励中小企业的自身发展

政府通过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不断增强其自身的竞争能力,使整个中小企业集群逐渐摆脱以成本优势来吸引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从而提升整个集群的产品、产业结构,使核心企业能够真正扎根于集群,不再轻易地因为成本的上升而抽逃。这样也有利于集群的不断升级发展。

(3)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的研发活动

中卫型集群内部的中小企业往往由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研究开发活动,往往只能充当核心企业的加工厂的角色。因此,政府应通过制定一定的优惠措施或成立相关机构来组织它们的联合创新和研发,以增强其研发能力。

(4)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

留住人才,集群才能更好地发展。就目前集群内部人才流动频繁的问题来说,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或通过某些中介机构来实施一些针对人才的优惠措施,以留住人才,给他们以较大的发展、发挥空间。

【注释】

(1)王铭涛:《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首选战略》,国研网,2003年7月25日。

(2)李荣融:《依法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中国中小企业》2000年第9期。

(3)谯薇:《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思考》,《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第6期。

(4)[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4年。

(5)郑丽:《集群经济效应与我国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3年第1期。

(6)谯薇:《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思考》,《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第6期。

(7)[美]埃底加·H.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

(8)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3页。

(9)Micheal E.Porter.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ember-December.1998.

(10)[奥地利]熊彼特:《经济变动的分析》,原载于美国《经济统计评论》杂志第17卷,第4号,1935年4月。中译文收入《经济发展理论》一书,第209页。

(11)J.Schumpeter:Business Cycle,New York:Mc Graw-Hill,1939,PP100-101.

(12)储小平、李桦:《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研究述评》,《学术研究》2002年第5期。

(13)李新春:《企业战略网络的生成发展与市场转型》,《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

(14)李新春:《企业家协调与企业集群》,《企业家理论与企业成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11月。

(15)王缉慈:《网络环境:产业组织创新的崭新形式——兼评我国企业“上规模”的认识误区》,《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3期。

(16)王缉慈、王可:《区域创新环境和企业根植性——兼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的发展》,《地理研究》1999年第4期。

(17)魏守华,赵雅沁:《企业群的概念、意义与理论解释》,《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8)魏守华、石碧华:《企业群的竞争优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5期。

(19)魏守华:《产业群的动态研究以及实证分析》,《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11期。

(20)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3页。

(21)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关于提高我省区域16特色经济组织化程度的建议》,1998年3月18日,第11页,第2页。

(22)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关于提高我省区域16特色经济组织化程度的建议》,1998年3月18日,第11页,第2页。

(23)罗红波、戎殿新:《中小企业王国——意大利》,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第229页。

(24)杨亚琴、陈昱雯:《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及启示》,《上海综合经济》2002年第10期。

(25)杨亚琴、陈昱雯:《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及启示》,《上海综合经济》2002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