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专业协作的企业集群网络
胡大立 谌飞龙 吴 群[1]
摘 要:网络组织是为平衡企业内部协调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而出现的一种创新组织,企业的网络化发展,逐渐导致了产业的网络化,即产业集群的出现,这是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顺应这一经济发展潮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模式朝企业集群网络化方向发展。最后,提出“选准一个主导产业,扶植几家支柱企业,发展大批中小企业,建设几个专业市场”作为构建基于专业协作的企业集群网络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交易成本 网络组织 专业化协作 企业集群
一、网络组织形成的背景分析及其表现特征
根据科斯(R.Coase)交易费用理论,企业作为价格的替代物而产生;企业形成的最大原因就是要节约巨大的外部(市场)交易成本。然而,随着企业组织复杂度的加大,企业总目标和各部门目标常常发生冲突,组织内部的协调成本逐渐上升,而外部交易成本却随着现代市场和法律制度的完善相对降低,此消彼长。当达到一定阶段,组织内部协调成本超过外部交易成本,这时,组织目标就偏离了组建企业的初衷,企业组织就失去其比较优势,组织结构就开始转向市场组织的方向发展。原有内部协调成本过高的企业,就按其工作任务进行专业化归类进行分拆,分拆出来的专业型企业与原主体企业仍然保持着业务往来,因此,组织的边界就始终在这个边缘上游离。如何既充分利用企业的作用又避免其弊端,这时,一种介于传统的科层结构组织(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松散的力量共同体——网络组织便应运而生。网络组织,作为组织创新的产物,可以说是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组织的形成有利于组织成员充分利用组织间相对廉价的交易费用分别来实现各自的目标,组织的相对松散性则避免了组织的过于复杂和庞大而导致的巨额内部协调费用。网络组织不具有法律上的组织性和管理边界上的确定性,相对于传统的科层组织而言,它强调的是非层次的平等关系、联系的多样性和多重性、组织边界的模糊性和组织结构的柔性化,从其结构的外形来看,呈现为一种网状图形(见图1)。
图1 网络组织的结构图
网络组织作为介于市场与企业的组织形式,同时融合了企业和市场两者的部分特征,灵活的组织形式大大降低了资源重组所需要的巨大成本。内部成员注重对自己核心能力的挖掘和开发,注重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成员之间联系的纽带就是相互交叉的战略目标和专业上的互补能力,组织间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这一组织形式表现为:①企业集团(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是由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合体)。②“供应链系统”式组织(大企业、大公司将其生产链中的某些环节,在满足自身技术标准的情况下,交给其他相关零部件供应商来生产,并由自己完成最终产品的总装和销售)。③连锁经营网络(或称特许经营网络)。④战略联盟(在市场营销、技术创新等上的联盟,行业协会)。⑤虚拟组织。⑥中小企业集群网络,等等。
二、由企业的网络化走向产业的网络化(即企业集群网络)
企业为寻求交易费用的降低,创造出了新型的组织——网络组织,同时交易费用的降低促进了专业化分工,而专业化分工又加快企业网络的形成,它们之间构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见图2)。
企业的网络化发展,逐渐导致了产业的网络化。产业的网络化,就是产业集群,通常指在一个地区(区域)内,以一主导产业为主线,众多关联企业及相应支撑组织在空间上的大量集聚。它以“聚集性产业、区域化布局、网络化协作、专业化经营”为基本特征。一个产业集群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在其内部,包括几个支柱性的龙头企业、大量的多层次零配件专业型企业和法律顾问、技术咨询、信息传递、劳动力招聘等中介机构。这些企业、机构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专业分工和协作,互补和竞争,互相依赖,互相促进。
产业集群的出现,简化了区域内企业的交易过程,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推动了中小企业专业化,加速了企业间技术交流与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解决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性问题;同时,加快了专业化企业的集聚,提高了产业集中度,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提升了区域竞争力。
图2 交易费用、网络化、专业化关系图
三、发展专业性中小企业,构建区域内企业集群网络
网络组织、产业集群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将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主流。我们要顺应这一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模式朝企业集群网络化方向发展。当然,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产业集群都是通过企业的衍生等方式逐步自发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方式的产业集群,完全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科学规划发展而成。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有意识地去构建一个企业集群网络,可以遵循“选准一个主导产业,扶植几家支柱企业,发展大批中小专业企业,建设几个专业市场”的发展思路,精心组织,科学规划。
“选准一个主导产业”是企业集群实现成功的前提。综观知名的产业集群,它们无不在该行业该产业领域拥有相当强乃至至高的竞争力,如“中国五金城”浙江永康、“中国鞋都”浙江温州、台湾地区的“新竹”等,它们在国内甚至全球都有相当高的知名度。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种地区比较优势(特色)的取得,无不是做好了这些产业的选择。要发展企业集群,必须结合当地特点,根据自身所拥有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禀赋、社会智力资源、历史文化环境,来选择有市场发展空间和潜力、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作为重点,加以发展。
“扶植几家支柱企业”是企业集群实现成功的捷径和突破口。著名的“领带之乡”浙江嵊州,有近千家领带企业,几乎每个企业都打品牌,家家都在做广告,但至今没有一个全国性品牌,造成了群龙无首,企业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低廉的局面。而在享有“东方低压电器之都”之称的温州柳市镇,在正泰、德力西两家较大的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已形成了“中小企业做零件,龙头企业搞总装;中小企业搞制造,龙头企业建网络、打品牌”的良性循环。龙头企业可以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去建造统一的销售网络,打造全国和世界品牌。因此,走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网络”的发展模式是快速建立企业集群的必由之路。
“发展大批中小专业型企业”是企业集群实现成功的关键。挖掘本地特色经济,实现专业化分工,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规律;“内部的精细分工是国际上成功产业集群的主要经验”。我国专家在分析“中关村企业长不大”的现象时,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关村企业缺乏专业化分工,专业经济不发达”,从而导致行业内交易效率不高,“技术很难变成钱”,更导致了工业园区内企业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其结局是:不仅影响有潜力的大企业成长,也削弱了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必须认识到“没有专业化,就难以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形成产业集群,增强集群内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教育企业认识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规律,善于从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细分中发现机遇,不做“鸡头”甘做“凤尾”,主动为优势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积极倡导产业内深度分工,使一个企业可以集中于该产业的某一个工序或某一种中间产品的生产,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注重上下游产品的生产企业配套和产业链条的衔接,走“专业化经营,网络化协作”之路。
“建设几个专业性市场”是企业集群实现成功的补充。集群区域内企业由于相对集中,必然需要功能完善的专业市场,实现产业与市场互动,这有利于企业通过市场的变化掌握最新的技术、市场信息,有利于企业的生产更加贴近市场,或是超前于市场;建立生产要素市场、产品销售市场、技术交易市场,发展信息传递、邮电交通、劳动力、创业指导等中介机构来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注意加强专业市场的建设,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www.chinacluster.org
2.杨浩主编:《现代企业理论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3.陈雪梅等著:《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注释】
[1]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南昌市,330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