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园区区域创新网络建设
戴晓光[1]
摘 要:实证分析表明,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对高新技术园区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高新技术园区同时也是我国产业集群培育较为成熟的区域,如何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所特有的创新优势,大力培育高新技术园区区域创新网络,是摆在我国高新技术园区建设规划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产业集群 创新优势 区域创新网络
一、区域创新网络的含义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区域内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相互依存的集体学习环境。通过这种网络系统的构筑,区域内企业获得重要的协同作用和技术产品的交叉繁殖,从而增强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对区域内单个企业来讲,网络的作用在于提供了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面对面的交流渠道,从而促进了各种信息的流通,而这种信息交流对于新观念的传播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网络将企业链接到更广泛的创新系统中,进一步使创新活动在地理空间扩散,而不再像传统模式中,大多数创新活动只发生在大企业内部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内。而且,创新网络中企业之间有效的合作,能够大大降低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增强企业群体的区外竞争力。
对整体区域来讲,网络内松散的链接为相互学习和创新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网络不断开辟途径,以接纳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并提供比等级性组织更广阔、更可观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还可以使隐含经验类知识在区域内逐步转化为编码化的知识,而这种隐含经验类知识让区域外竞争对手难以复制。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过程中,增值创新以及有效确保企业间联系,成为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必要条件。
二、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
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高度集中,是基于地缘关系、产业技术链、价值链、供应链等关系,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既竞争又合作,既相互学习又相互保密,在地缘上相互靠近的特定产业群落。目前,世界经济正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一是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加强;二是地方化,各具特色的地方化交易节点即产业集群的涌现。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宏观发展背景下,产业集群不仅没有被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浪潮淹没,反而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关键在于产业集群拥有较强的创新优势,表现为: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产生创新聚集效应。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产业集群能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对单个企业而言,创新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外部经济性的行为,即在创新过程中,企业所得的收益小于整个社会所得的利益。因此,单个企业在某个区域的无机组合便很难产生一种创新的氛围,因为每个企业都不愿独立承担创新的成本而与其他企业分享创新的收益。而集群内企业因为存在着长期而广泛的交易、合作和互动关系,会使单个企业创新的外部经济尽可能地为集群内部所享有,而且会形成一种以互信为基础的集群文化。这种外部经济内部化的效果及互信的集群文化,使得群内企业不仅可以以非契约的形式开展交易,而且能在一种信赖的气氛中交流和分享技术。这样就解除了成员企业对联合技术创新的戒备心理,使其愿意加大对创新的承诺和投入,形成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
产业集群提供了强劲的创新动力。相同和相关产业的企业在有限的地理区域间聚集,使企业的竞争行为更为暴露。购买者货比三家,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也会大大缓解。这样,追求创新和差异化,便成了企业和整个集群成功的关键。企业持续联系有助于企业通过相互学习来改进技术、机器及部件的适用性以及服务与市场观念。发生在企业集群内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和持续的比较也构成了企业集群的创新动力。
产业集群有力地提高了创新的效率。企业聚集后,会形成各种价值活动和配套服务的专业化市场,专业化分工能使单个企业实现创新的规模经济性,在降低投入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创新的效率。同时,集群内广泛存在的合作机制可能分摊创新的初始成本和风险,共享创新的收益。此外,集群还有利于组织学习,可促使隐含性知识在集群内企业间进行转移,并共同创造新的交叉知识。
产业集群大大加快了创新的频率。知识和信息在产业集群内的迅速和大规模的流动会产生一种知识的溢出效应。所谓知识溢出,指的是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和企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会被迅速地共享和仿效。也就是说,在集群内,包括新产品和新技术在内的创新优势越来越难以维持。为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群内企业必须加快创新的频率,以保持自己动态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建立在迅速、大规模地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的基础上,完全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正是产业集群这一特殊的创新系统内各创新机构之间广泛的协调与合作,以及处于集群中的各种要素如知识、信息、人员的大规模、大范围的流动,全面激活了集群企业创新的动力,提高了其创新的速度和效率,保障其源源不断地产生动态的竞争优势,促成了集群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繁荣。
三、我国高新技术园区尚缺乏系统的创新网络
我国已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百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些开发区正在逐步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行区、新体制的试验区。但我国的高新区与国际上成功的科技园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是因为我国高新技术园区普遍存在区域创新网络机制建设不足的缘故。
我国的高新技术园区大都是模仿创新型的区域,高新区发展的初期通常是引进、消化、吸收外来先进技术,并依靠自己的力量改组创新,提高本区域的技术能力和区域优势。高新区积极引进外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入园,是寄希望于迁入企业能够在本地进行技术扩散和利于本地企业进行技术模仿创新。但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却忽视了区内行为主体之间的密切合作,企业内部各阶层人员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区内公共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很少,甚至有的同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造成区内企业发展的交易费用过高、边际社会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减少;同时知识和技术的流动不畅,甚至断流,技术创新的动力减退,区内衍生新企业的能力衰退,创新的机会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区内没有形成稳固的社会文化网络结构,区外迁入的企业、跨国公司也难以融入或植根于区域的社会文化构造中,更不会使核心技术在本地被模仿和迅速扩散,产业的非本地化将促使高新区内企业迁出、关闭以及关键资源的大量流失等。对美国的硅谷等实证研究也表明,发达的高新技术区域都是高新技术综合体或柔性生产综合体。区域成功的关键,是具备了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和区域内企业的较强的合作联系,使之形成了很强的区域竞争力。所以,培育区域创新网络是我国高新区取得进一步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借鉴有关产业集群创新优势的理论成果。
四、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创新优势,促进高新技术园区区域创新网络建设
高新技术园区内区域创新网络并非朝夕就可建成的,必须结合区域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园区产业集群发育较为成熟的有利条件,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整体推进。
(一)在高新技术区内大力培育产业集群
高新科技产业集群在发展的初期,尤其是我国的高新科技产业集群主要通过政府诱导、自上而下方式建立起来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育高新区产业集群:①以现有高新区为基础,制定产业倾斜政策,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引导和鼓励产业群集,以此为导向,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开发区,尤其是国际上流动的资金、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及其携带载体——跨国公司入驻,并与之合作和竞争,增强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②加强集群发展的环境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提供产业集群所需的市场环境。根据国外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建设和完善支持集群发展的各种规范的信息咨询服务和中介服务机构,如创业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体系等。这一方面可以带动高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企业自发地聚集起来。③加强产业集群跨区域建设。产业集群往往具有跨区域和跨产业的特点,因此发展产业集群必须根据地区产业特点和区位条件,按照产业集聚的市场规律,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发展跨区域特色工业园区,着重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④加强集群的国际化经营战略,使企业的产销活动范围从国内走向世界。在世界市场竞争中求发展,是保持集群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要培养群内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识,引导企业有意识地注意收集国外市场信息,主动建立发展国外关系,参与国际分工,并根据国际市场环境和自身能力来选择国际化经营的模式。
(二)进一步强化高新技术区“产、学、研”合作机制
产、学、研的联合拓宽了创新的空间,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使得各创新主体形成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它们之间的互动,吸引了更多的产、学、研和中介组织加入,使得集群的范围不断扩大。通过制度创新改变大学或科研机构的传统定位,放宽研究人员兼职和创业的限制,尊重知识产权、鼓励研究成果的尽快转移与扩散。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更多的高新区内的企业同当地大学、科研机构相关的实验室建立定向联系。企业人员可以通过不定期地访问这些定向联系的实验室向研究人员就他们所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咨询,并了解这些机构所从事的研究可能给他们公司带来的机遇与帮助。而大学和科研机构则应鼓励他们的员工及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去考察以熟悉企业的情况并了解那里的机会,也可以允许他们到当地的高新区内兼职或担当技术顾问。大学、科研机构还可以与当地的高新技术企业组建联合实验室或开展合作研究计划,从而形成高新区的产业发展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活动互动、互补和利益共享。
(三)全面完善高新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
高新区的政策目标应该从招商引资上升到促进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创新环境的培育,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加强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投资。国外经验表明,产业集群围绕着大学或科研机构集中地发展最有效率。因此,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加大对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其他与高新产业发展有关的专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力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创造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营造各类人才创业和发展的工作环境和优美、文明、舒适的生活环境,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制定一系列综合配套的支持政策,推动企业之间建立分工协作的互动关系,尤其是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促进产、学、研的合作与互动。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加强对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的协调等。
目前,我国各高新区内均设有服务中心、创业中心、行业协会、律师事务所等各种中介服务机构。这些中介服务机构过去的确在促进技术企业诞生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诞生与发展、创造高新区发展的优势方面发挥了许多作用。但由于各中间服务机构彼此独立行事,不能相互分工协作,整体服务体系显得不够健全、完善,致使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不高。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化的企业服务系统,发挥各高新区内服务中心、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整体功能,更全面地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综合技术、市场信息,采用先进的储存、检索办法迅速及时地向广大企业提供信息,并根据企业对信息的特殊需要定期向企业提供资料。这样,一方面,使企业的新技术成果迅速商品化;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产品的重复开发,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从研究开发、咨询到管理、后勤等方面得到一体化的服务。
(四)在全社会培育宽容的创新文化,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
文化的力量十分强大,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文化属于核心竞争力。创新文化是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灵魂,是推进高新技术园区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建设高新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重点是要坚持一个信念,树立三个精神,即要有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要树立团队、创业和学习三个精神。要通过创新文化的建设,营造团结向上、艰苦奋斗、勤奋学习的氛围,要让敢于创新的人受到尊重,善于创新的人得到实惠,创新失败的人得到宽容,真正在高新技术园区和创业中心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特色。要突出民营科技企业家的形象、突出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作用,真正让人才特别是科技管理和研发人才备受鼓舞,让他们的创新热情充分涌流。
应在全社会,尤其是在高新技术园区培育宽容的创新文化,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形成具有弹性的社会结构,通过制度创新,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维持健康的竞争和合作。硅谷等成功的高新技术园区的经验表明,一个成功的高新技术产业群需要一种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相容并相互促进的区域文化来支撑。在我国的高新区应该鼓励敢冒风险、富于进取的企业家精神的文化要素的生长与植根。由于高新技术产业是高风险型产业,失败的几率很高。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冒险,要接受和容忍失败。此外,信用不足已成为了影响我国经济生活正常发展的严重制约,但竞争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又十分需要信任与合作,因为它可以迅速整合信息和资源、减少成本、降低风险。所以,要特别重视信任与合作文化的建立,培养专业忠诚观念,促进人员流动,淡化等级观念和重视非正式交流等。
实践表明,高新技术园区技术创新网络化程度越高、网络链接越紧密,创新的能力就越强。因此,高新技术园区要充分发挥作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作用,尊重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在注重建设本地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具有较强内在经济联系的经济区域,以推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实现创新研发、孵育转化和产业化三个环节和三大基地的有机互动为重点,培养跨省市的区域创新协作网络,实现大联合、大协作,逐步形成以促进创新和发展为核心的新型空间格局,促进周边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形成高新区与其他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形态和空间布局,不断提高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建军:《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的作用》,《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第8期。
2.买忆媛、聂鸣:《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第4期。
3.朱英明:《论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7期。
4.纪德尚:《高新技术园区创新环境的创造和培育》,《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5.熊磊等:《论高新技术园区内区域创新网络建设》,《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7期。
6.顾海:《中国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瓶颈因素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1年第3期。
【注释】
[1]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南昌市,330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