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产业集群的物流服务分析

基于产业集群的物流服务分析

时间:2023-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产业集群的物流服务分析朱 晖[1]摘 要:集群发展需要物流服务支持,本文从分析产业集群概念入手,探讨了产业集群与现代物流的关系,认为制约物流产业健康发展的环境因素包括人才环境、技术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信息环境,并提出了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相应措施。

基于产业集群的物流服务分析

朱 晖[1]

摘 要:集群发展需要物流服务支持,本文从分析产业集群概念入手,探讨了产业集群与现代物流的关系,认为制约物流产业健康发展的环境因素包括人才环境、技术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信息环境,并提出了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产业集群 现代物流 信息化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以及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集中。自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Michael E-.Porter,1998)提出这一概念后,研究并利用集群理论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然而,集群效应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它需要一系列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环境条件作为保证,其中包括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但是,目前我国许多区域的物流配送体系还很不发达,物流问题已成为影响产业集群发展越来越凸显的障碍,它已或多或少地抵消了产业集群的种种优势,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物流滞后”成为了业界的共识。为突破集群发展中的物流“瓶颈”,研究和探讨适合产业集群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就成了当务之急。

一、产业集群与现代物流的关系

我国传统物流的主要弱点是经营分散,产业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低,物流布局不合理,物流技术含量不高,现代化程度低等。目前在一些集聚效益明显的沿海城市已经开始建立物流中心,并在向规模化、社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这些实践行为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产业集群能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而现代物流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产业集群的进—步发展,产生明显的集聚效益。

(一)产业集群能促进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

第一,促进现代物流的专业化。由于集群中的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日益明显,从而也要求现代物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的物流实现了货物运输的社会化分工,第三方物流逐渐占据物流市场的主要地位,从而可以为中小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减少资金占用和库存,提高物流效率,在宏观上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第二,促进现代物流的规模化。物流业务的服务范围一般是开放性的,由于产业集群发展要求物流企业必须拥有一个遍布全国的网络体系,才能顺利完成每一笔业务的收取、存储、分拣、运输和递送工作,而运转这样一个体系所需要的资金、人员、设备等是巨大的,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才能维系。

第三,促进现代物流的信息化。出于经营的网络化趋势,产业集群的发展必然要求现代物流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设施自动化和经济网络化。设施自动化是指物流的各个环节以自动化的过程来完成,可以实现货物的自动识别、自动分拣、自动装卸、自动存取,从而提高物流企业效率。经营网络化是指将网络技术运用到物流企业运行的各个方面,形成企业内部管理的网络化和对外联系的网络化。

(二)现代物流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现代物流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而产业集群发展本身也是一种聚集经济,是人流、物流、资本流等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的规模化生产,以生产的批量化和连续化为特征。但是,聚集不是目的。要素的聚集是为了商品的扩散,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贸易做保障,生产的大量产品就会堆积在狭小的空间里,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难以实现,中小企业的基本运转就会中断。因此,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合理的现代物流系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第一,降低集群中企业的交易成本。与企业自营物流相比,许多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国内外都拥有良好的运输和服务网络,在组织企业的物流活动方面更有经验,更专业化。所以,通过物流业务外包,企业可以降低因拥有运输设备、仓库和其他物流设施所必需的投资,从而把更多的资金投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同时,企业通过外向配置资源,可以取消企业与用户双方各自独立拥有的库存和运输,从而分散风险,促进资源的优化组合,增加供应链的柔性,使企业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第二,促进集群中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变得日益复杂起来。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所以需求产品种类也多样化、个性化,这就要求售后服务更加专业化。现代物流基于其网络资源所提供的专业化的售后服务能较好地满足这种需要,这样就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新的竞争优势,为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促进集群中企业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与效率。现代物流能为集群中的企业提供有关市场、技术或其他专门化的信息,从而使这些中小企业可以快速、低成本地利用这些信息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由于集群内企业地理位置的接近可以加速信息流在集群中的流动,增加了分享信息的可能。

第四,克服企业自身的局限。其中包括企业自身资金的限制;企业人力资源的限制,如缺乏有关物流方面的人才;企业自身物流技术和信息系统的限制,当企业的核心业务迅猛发展时,需要企业相应的物流系统跟上,但这时企业原来的自营物流系统往往因为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局限而滞后。

第五,提高产业集群的集聚效益。当一个集群可以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时,必然会吸引全国的优秀专业人才加盟,实现人才的专业化分工,而且中间商提供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及其他各种服务,由于现代物流的存在,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较低的运输成本,又进而吸收更多的厂商加入,扩大集群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

二、制约物流产业发展的环境因素

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物流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发展水平也比较低,其原因是还存在着许多制约物流产业健康发展的环境因素:

(一)人才环境

人才奇缺是物流发展的关键性障碍,我国物流业虽然已起步,但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也很快地暴露出来。一是我国物流教育非常落后,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机构很少,在高等院校中设物流专业和课程的仅有十几所,仅占中国全部高等院校的1%,研究生层次教育刚刚开始起步,博士生的教育更是凤毛麟角;职业教育也很贫乏,通过委托培训方式培训员工的企业也不多见。二是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一些外国公司或其所属合资企业对物流经理的需求开始激增,国内各类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同样急剧上升,从各种渠道发布的物流人才招聘信息比比皆是。香港一些著名企业2003年到内地高薪招聘高级物流人才,高级物流经理年薪100万元,而年薪几十万元、十几万元的岗位还都虚席以待。

(二)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物流活动提供更高效的设备和手段;二是推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为物流管理创新提供条件。

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制约着物流效率的提高,近年来,国家财政虽然加大了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每年的投资额达到GDP的5%,但由于过去长期受“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影响,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偏小:运输网络密度分别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000公里/万人,分别只相当于美国的19.6%和15.8%、德国的9%和15.8%、印度的24.9%和48.3%、巴西的71.3%和88%,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同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长期以来,我国在交通枢纽、公共储运设施、各种现代化物流中心等物流集散设施建设方面也明显滞后,各种工商企业内部仓储设施也难以构成企业投资发展的重点;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较低。设施结构不尽合理,加之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例,一是工商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如条形码技术、GPS、MRP和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水平较低;二是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造成我国物流产业的运行效率低下。据统计,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约为1%,而我国物流成本却占GDP的25%~30%。

(三)制度环境

我国现阶段物流运作的特点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地区、各部门间的协调性比较差。同时国民经济中每个产业都在运作物流,都与物流有关系,物流产业显得没有特定的经济活动领域,不少人甚至对我国物流产业的存在提出了质疑。其实,这是由于体制原因造成的。在计划经济时期,物流企业充当政府调剂物资的运输工具,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企业。政府部门直接参与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所制定的政策也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物流产业中政企不分现象仍然存在,政府部门依然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企业经营活动,严重地影响物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在物流管理体制上,从中央到地方均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层次,造成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权力和责任交叉重复,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分段管理造成物流过程人为分割:铁路运输在铁道部;公路、水路、海运在交通部。另外,还涉及外贸、内贸、仓储业、流通加工、国家信息产业等部门。物流行业协会和有关管理部门没有制定物流行业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造成物流企业在实施物流过程中,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包装标准与运输实施标准不配套,严重影响物流效率的提高。

(四)市场环境

物流产业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约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绝大部分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物资流通设施,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这种“大而散”、“小而全”的物资流通布局阻碍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造成大量资产的闲置和资金的浪费。据调查,在工业企业中,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8%。产品销售物流中由企业自理、企业自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承担的比例分别是24.1%和59.8%,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6.1%;在商业企业中,由企业自理和供货方承担的物流活动分别为76.5%和17.6%。与此同时,多数企业内部各种物流设施的保有率都比较高,并成为企业经营资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工商企业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这是当前制约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也是有违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原则的。

(五)信息环境

物流是信息流、资金流和商品流的三流合一,其中尤其以信息流最为关键。物流系统由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流通系统组成,即物流信息情报系统构成。启动物流作业系统的是从物流信息系统得到的信息。无论多么好的物流作业系统,如果不能与物流信息系统相配合,也不能很好地运转。可以说,只有这两个系统很好地结合成一个总体系统,才能完成一个真正的物流系统。从物流信息系统来说,信息和物流是同时进行的,其关键是两者内容相一致。目前我国从事物流信息软件设计的第四方物流得到了重视,但如何把这些成果应用到物流实践中,如何把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结合起来,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入点:企业管理中“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理念还没有得到最终的解决,各自为政、相互保密、互挖墙脚的现象还相当普遍。

三、发展现代物流企业的措施

物流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力量的鼎力合作、群策群力、统筹兼顾。从政府来说,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现代物流看成是事关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充分认识到物流是加速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发展水平已成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从企业来说,应从根本上转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根据专业化分工原则和规模化原则,将本企业物流业务交给专业的物流企业运作,支持、促进专业化物流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发挥投资者、规划者、创新者和协调者的作用。在行业投资方面,政府应当用财政手段对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扶持,利用信贷手段,鼓励和引导企业或有条件的个人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在整体规划方面,政府应当对物流业的发展做出整体规划,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那些亟待解决“瓶颈”困扰的地方,改变目前物流业各部门互不协调、重复建设的现状;在创新方面,应建立统一的专门管理物流的机构,简化企业的办事程序,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帮助企业实现由“企业物流”到“物流企业”的转变;在协调方面,为了促进物流企业的整合,政府应协调各方利益,如通过税收杠杆调低物流服务企业的营业税,促进生产企业内部物流与业主的分离。

(二)完善产业发展的硬软环境

一是改善基础设施,克服物流硬件的制约。政府应重视对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加大投入,尽快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整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鼓励国内不同所有制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克服体制“瓶颈”,也就是要消除条块分割,促进国内统一物流市场的形成。物流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部门、行业、地区界限,实现物流资源在总体上的优化配置,它与物流市场分割是格格不入的。三是解决协调机制问题,也就是解决物流各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问题。现代物流产业的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必须是建立在各个相关部门的良好沟通和协调的基础上。因此,政府要建立物流发展综合协调机构,弱化部门利益,改变行业管理的政策理念。四是规范物流市场经济秩序。信用和法制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市场正常运作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要尽快健全我国目前尚不完善的信用制度,在全社会倡导“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等信用理念,并辅之以建立信用记录,加大对失信者的惩罚力度,构建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以减少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风险。

(三)着力构建区域性物流中心

区域性物流中心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它是物流企业、物流设施、物流活动高度集中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它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的原则组织物流活动,将众多的物流企业集中在一起,共享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有利于发挥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实现物流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由于物流中心对于促进物流的技术升级和服务升级,对于改善物流投资环境,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快物流企业成长,缓解交通压力,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中心的建立既需要物流企业转变观念,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也需要集群中企业转变观念,支持物流企业的发展,促进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健康成长。

(四)加快现代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

提高物流配送的信息化水平是专业物流企业的必然选择。作为物流企业应尽快建成高效、便捷,并能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供广泛、准确、及时、功能完善的国内外物流信息及相关增值业务服务。积极利用EDI、互联网等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企业经营网点连接起来,既可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又可以通过网络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链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另外,要加快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一方面物流要积极运用电子商务服务,实现电子化物流;另一方面物流要为电子商务服务,必须通过建立一体化的物流信息系统,做到持续、简便、无差错地移动数据,实时、自动地更新数据,提高物流全过程的可见性。

(五)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素质

现代物流管理是一种跨行业和跨部门的管理,涉及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不仅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而且需要精通现代物流管理理论、方法、手段的综合型人才,以保证在物流配送某环节发生故障时,他们能统观全局,给予合理的解决,因此,迫切需要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员工适应电子商务要求的科技创新意识,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物流业向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促进知识共享,促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融合。

(六)提升增值服务能力,拓展业务网络

增值服务是物流企业获取超常利润的有效途径。物流服务不仅仅要从物流业务本身获取其增加值,而且渗透到其他领域,在分拆、包装、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方面也应得到其增值服务利润;而且真正优秀的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的增值服务方面往往更胜一筹。因此,物流企业要想提高竞争力,在物流市场上有所作为,就一定要注意提升自身的增值服务能力。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以客户增效为己任,广泛开展加工、配送等业务甚至还提供包括物流策略和流程解决方案、搭建信息平台等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获取服务效益。同时,物流企业还要注意不断拓展业务网络。物流业是一种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明显的行业,只有具备足够大的网络,与其他同业者相比,才会得到较低的平均成本的优势。因为当网络达到一定规模后,可以减少往返空载,提高仓库的使用率,加快仓库的周转率。同时,在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共用等方面都会因规模的扩大而受益。总之,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最终达到发展自己,促进集群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江:《我国物流业应向什么方向发展》,《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年第1期。

2.汪鸣、冯浩:《当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的若干认识问题》,2003年1月。

3.史邦臣等:《中国物流市场现状的全方位揭示》,《中国经营报》2002年5月9日。

4.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0期。

5.刘世锦:《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改革》2003年第3期。

【注释】

[1]江西财经大学人事处,南昌市,330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