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对欠发达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的启示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对欠发达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的启示

时间:2023-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对欠发达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的启示李胜兰[1]摘 要:本文首先对产业集群研究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列举了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实例。分析了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及其竞争优势。探讨了地方政府在集群规划中的角色定位,指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并提出了政府可以采取的若干对策。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对欠发达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的启示

李胜兰[1]

摘 要:本文首先对产业集群研究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列举了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实例。分析了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及其竞争优势。探讨了地方政府在集群规划中的角色定位,指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并提出了政府可以采取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产业集群 集群效应 集群规划

一、产业集群的起源与发展

产业集群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手工业时代,产业集群就已出现,而且是手工业发展过程中十分突出的现象。工业革命之后,产业集聚更加明显。现代工业城市的产生就是产业集群的结果。现在,人们突然注意到的产业集群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城市大工业而言的,它更多的是指“乡村小工业的集聚”,或是“城市边缘新兴产业群落的快速崛起”。前者如意大利北部地区,日本的大田,德国巴登,中国的浙江、珠江三角洲的个别地方(顺德古镇的灯饰,东莞厚街的家具、虎门的服装、长安的电子等);后者如美国西部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北爱尔兰,中国内地的东莞、苏州、昆山,台湾地区的新竹等。各类科技“园区”、“开发区”、“工业小区”就是由此而来。

世界各地已有许多成功产业集群的范例,比如,意大利北部的纺织业集群,美国加州的葡萄酒业集群,美国硅谷的IT产业集群,日本汽车业集群,等等。最为突出的当然要算瑞士,瑞士不仅在钟表工业存在产业集群,而且,许多其他产业如纺织机械产业、化工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银行业、保险业和旅游业也有相当高的群聚现象,这些产业生产的产品供应全球市场。以纺织机械产业为例,瑞士在该行业的产出能力超过了经济规模数倍于它的英国和德国,算上瑞士在国外的子公司,瑞士的纺织机械产品居世界第一。

在我国内地,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正是依靠产业集聚效应取得了经济上的极大优势。在广东,产业集群效应比较明显的行业有玩具、食品、服装、电子、家电以及陶瓷等。如玩具最有名的中小企业群在广东澄海市;潮州是世界最大的晚礼服生产基地;东莞的虎门镇是女装生产基地;南海的盐步镇是内衣生产基地;中山的沙溪镇是全国重要的休闲服生产基地。

二、对产业集群研究的历史回顾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写道:“工业往往集群在不同的地区,各个城市在一组关联产品上进行专业化生产。”在这些地区有着一种交流与合作的氛围:“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面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

A.韦伯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现象。他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在高级集聚阶段,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形成的地方工业化就是产业集群。

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理论,特别地注意到了专业化产业的集群现象。波特认为,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构成,而竞争优势主要是由竞争的充分性和产业集聚程度所决定。

台湾地区学者非常注重运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解释台湾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陈慧娟、吴秉恩认为,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之间紧密的产业网络关系是台湾经济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储小平、李桦发现,台湾地区学者的探讨概括起来大致有两个途径。其一是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所做的探讨,其二则是依据经济学的观点所进行的研究。前者认为,中小企业间的协作网络关系是建立在网络成员之间彼此的承诺与信任关系之上的;后者则认为,企业会为降低交易成本、依赖稀有资源、交换彼此资源、降低环境不确定性等原因形成网络关系。

对于国内产业集聚效应的研究,王缉慈、童昕归纳了五种典型的产业集群及其面临的问题。魏守华、王缉慈提出,过去三种主要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梯度推移、增长极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新型区域发展理论——产业集群理论,除吸收了前三种理论的积极因素,强调区域分工的重要性以外,进一步强调了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的作用,尤其是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作用,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发展理论。魏守华、赵雅沁进一步提出,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成本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四个要素。

通过对浙江产业集群的研究,徐康宁发现,产业集群与经济开放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合理运用产业要素变动和经济地理变迁的有利因素,可以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产业集群的效应,提高产业效率,这对中国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很有意义。

三、产业集聚的条件与优势

从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的情况来看,至少有三个条件内在地推动了产业的集聚。一是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入并实现组合,以某一类产品为主的产业资本在一个区域较快集中,这属于产业形成的生产要素条件。二是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产业集群大都围绕一个专业市场形成,可以充分接纳产业集群生产的大量产品,充分提供各种原材料、配套设施与服务。三是产业集聚地政府对企业和产业的发展采取鼓励或不干预的政策,提供土地、工商管理、引导服务等支持,使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入并直接面向市场集聚。

对于加工工业的地理集中现象,克鲁格曼曾提出过报酬递增模型。其核心就在于集聚体的正外部性而导致的规模递增效应(共享机制)以及经济文化的互动机制。波特在此基础上往前推进了一步,他认为这种新的空间组织形式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除外部效应和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外,还来源于学习与创新效应及品牌与广告效应。

产业积聚所产生的优势可以总结如下:①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的规模经济优势;②市场拓展的规模经济优势;③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与协作,从而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节约交易成本;④能够形成机械设备和原料的集中供应与配套服务优势,以及为客户提供服务和配套能力的优势;⑤同类产业集聚能强化地方专业形象,有助于挖掘社会资本,形成新的地方文化;⑥由于同业集聚,一旦某企业需要转产,很容易转让自己原有的专业化设备,从而降低转产的沉淀成本和市场退出壁垒,极大地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退出成本;⑦集聚有利于增强群落内各企业的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形成技术管理和创新的规模经济优势。

四、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的启示

产业集群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正如梯度推移、增长极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指出的那样,它首先是对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整合。其次,通过直接影响和间接作用,增加了地方经济总量,具体表现形式为GDP和税收的增长、就业的增加等。

中西部地区如何在承接海外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首先是政府的角色定位;其次是政府在集群规划方面的尝试。

(一)政府的角色定位必须调整好,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有些经济学家认为集群的产生是市场或者说是企业主导的,有些则认为政府主导更有效。

在韦伯的区位理论看来,集聚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是通过企业对集聚好处的追求自发形成的。马歇尔认为,集群的产生也是自下而上的。他特别强调了与当地社区同源的价值观念系统和协同创新的环境及富有特色的本地信用系统。波特认为,不要去干预市场,扭曲竞争,而应去寻找制约集群发展的因素,着手加以解决。

与此相反,增长极理论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认为自上而下更有效。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地区要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同样,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认为,综合体的建设完全是由国家投资完成的,自上而下形成集聚。

作者认为,产业集群的成因不能一概而论,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既有政府主导的成功例子,也不乏市场自发集聚的现象。在农业经济传统比较丰富,缺乏产业基础和创业传统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则比较困难。但是,必须注意,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政府不是主角,不能越位,尤其是工业园区建设,应特别注意避免开发主体不明确和政企不分的痼疾。最终的趋势应是企业自己建,或开发商建。

(二)政府在集群规划中可以采取的措施

为提高区域竞争力,许多国家都把产业政策的重点转向了产业集群战略,培育地方的产业集群,促使集群发展和升级。在国际上,集群战略和政策得到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机构的提倡和推广。集群战略是有助于提高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政策措施,值得借鉴。集群战略一般定位于促进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及企业网络的形成。主要包括为所有企业提供普遍信息,为特定集群中的企业提供特殊信息,提供培训服务,提供基础设施等。集群政策要提供一种机制,使集群中的企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之间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提高企业间合作的效率,例如,共同营销、共同设计、共同负责培训,等等;还可以在人员培训、提供信息、提供基础设施等方面提高政策质量和改善政府行为。

为了使产业集群能够成为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提升本地相关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必须注重对集群规划方面的研究,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1.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努力营造外向型经济氛围。说到底,产业的集聚离不开经济的开放,因为无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还是产业与市场互动,都必须以经济的开放性作为前提,开放有助于资源的流动和产业的集聚。通过广泛开放、大量引进和兼收并实地学习,可以很快缩短与先进城市和区域的差距。积极鼓励省内外城际和区域间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消地方保护壁垒,开放各类市场,促进城市和区域的分工、协作和专业化产业集群的形成。

2.创造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既要对行业准入进行认真的研究,拓展民营资本和外资投资的领域,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设立门槛和经营成本;又要注意提高为中小企业的服务水平,不但要形成服务意识和服务氛围,还要在政策研究和市场调研上下功夫,集群规划必须与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以及招商引资政策相协调,必须注重综合投资环境建设。

3.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提高中介组织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使中介组织能够更好地为集群内的广大中小企业服务,促使集群内企业形成紧密的协作,提升集群效应,重视并扶持民间商会和中介组织,发挥商会、工会等社会组织的辅助职能。

4.要注意发现和培植集群龙头企业,注重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龙头企业是集群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政府应当为龙头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此外,龙头企业家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决定龙头企业发展的往往是“企业的企业家”,因此,也要善于发现人才和保护人才。

参考文献:

1.聂鸣等:《OECD国家产业集群政策分析和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

2.陈雪梅:《中小企业群的形成及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9期。

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4.A.韦伯:《工业区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5.陈慧娟、吴秉恩:《台湾中小企业动态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之研究》,《中山管理评论》2000年冬季号。

6.储小平:《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研究述评》,《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7.王缉慈、童昕:《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经济地理》2001年第5期。

8.魏守华、王缉慈:《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经济经纬》2002年第2期。

9.魏守华、赵雅沁:《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探究》,《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5期。

10.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1期。

11.汪少华、王佳蕾:《浙江企业集群成长的创新模式》,《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8期。

【注释】

[1]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南昌市,330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