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书的主要任务
本书的研究要努力借鉴已有的成果,并力求解决或减弱上述不足之处。
第一,采用简明的分析框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展开,并贯彻之,力求做出较系统的研究。本书对企业层次的分析、多个产业的研究和国家层次的研究都有数据和相关分析做支持,结论互相对照,可以较全面地看问题。
第二,要从企业行为角度建立外资技术溢出的微观经济模型,为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提供更坚固的理论基础;在宏观考察部分,建立技术溢出效应的内生增长模型,为实证分析提供更为妥当的理论依据。
第三,对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机制进行细致的分析。
第四,要以坚实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国内的实证研究很薄弱,大部分研究停留在理论逻辑推理上,没有实证做支持。本书的观点、结论及政策含义都要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注释】
[1]海默是跨国公司理论的先驱,他的博士论文开创了这一研究领域,但论文的原文文献很难找到。这里只能根据本人所得资料提供下面的检索信息:Hamer.S.,1960,“International operation of nation firm: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Doctoral Dissertation,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早期的跨国公司文献中并没有直接提到技术溢出这个概念,但跨国公司本国公司向东道国分支机构的技术转移却常常是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转移到分支机构的技术是技术溢出的基础,而且技术溢出常常也是伴随着这种技术转移产生的,因此,只要涉及此
[3]类技术转移的论述,事实上都会与技术溢出相关。
[4]内部化理论是科斯开创的交易费用理论在跨国公司领域的运用,现已成为最具解释力的跨国公司理论。本人未能得到原文文献,只能提供以下检索信息:Buckley.P.J.,Casson.M.,1976,“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London,Macmilllan.
[5]该理论同时解释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行为的演变过程,具有广泛的用途,不过,实证检验表明,只有少数产业符合这一理论描述。参见Vernon.R.,1966,“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product cycl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80,90-207。
[6]参见叶港和杨宇光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翻译的威尔斯著作,《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年。
[7]参见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编《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238~239页。
[8]同⑥。
[9]Kojima.K.,1978,“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Croon Helm,London.
[10]参见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编,《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236页。
[11]显然,这个结论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成立,即满足该模型十分简化的假设条件情况下。
[12]参见技术超越模型的介绍。
[1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页。
[14]尉小雁,《强化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J],《商业时代》,2004年第27期,第25~28页。
[15]黄烨箐,《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内部研究报告)。
[16]陈晓枫,《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及影响因素》[J],《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第23~2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