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绿洲农业概况

绿洲农业概况

时间:2023-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绿洲农业概况(一)资源条件1.气候资源河套地区年平均气温在7.3~11.3°C,气温日较差13~16°C,年平均日照时数2758~3300小时,最小值为10°C的年有效积温在2921.3~4147.9°C,无霜期130~167天,太阳辐射量6000~6600兆焦/平方米,比同纬度的华北、东北地区高20%左右,年降雨量160~512毫米。

二、绿洲农业概况

(一)资源条件

1.气候资源

河套地区年平均气温在7.3~11.3°C,气温日较差13~16°C,年平均日照时数2758~3300小时,最小值为10°C的年有效积温在2921.3~4147.9°C,无霜期130~167天,太阳辐射量6000~6600兆焦/平方米,比同纬度的华北、东北地区高20%左右,年降雨量160~512毫米。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有机物质的积累,有利于农作物的优质高产。

2.土地资源

河套地区土地资源与耕地面积相对丰富,2005年,耕地面积3676千公顷(合5514万亩),其中绿洲有效灌溉面积1657千公顷(合2485万亩),在有效灌溉面积中,引黄灌溉面积1026千公顷(合1539万亩),井灌面积631千公顷(合946万亩),人均耕地3.3亩,比全国人均耕地多1.9亩,其中水浇地人均1.5亩。同时,可开垦后备土地资源约3866千公顷(合5800万亩)。成土母土质多为黄河冲积物和山前洪积物,土层深厚,耕地土壤以灌淤土为主,土壤肥沃。

3.水资源

河套地区年降雨量少,水资源紧缺。目前,可利用的水资源中黄河水98.6亿立方米,地下水55.2亿立方米,自产水6.33亿立方米,人均970.4立方米。由于节水设施和技术不到位,水的利用系数只有0.44,比全国平均的0.55少0.11。这说明,河套绿洲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节水具有一定的潜力。

(二)生产技术条件

1.灌排水条件

绿洲灌溉条件相对较好,2005年,干渠总长达1800多千米,衬砌率30%左右,支渠、斗渠衬砌率30%~50%,干沟总长达1200多千米,基本上做到了灌排配套。同时,近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每年春秋季的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节水改造力度,减轻了次生盐渍化的危害。但后套和西套北部由于地势平缓,排水不畅,土壤盐渍化问题尚未得到根治。

2.农业现代化条件

2005年,农机总动力亩均0.26千瓦,农村用电量亩均41.38千瓦/小时,农药使用量亩均0.14千克,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亩均14.63千克。随着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开通了农业信息网站,开展了农业技术、市场营销、政令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化服务。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

3.农业劳动力条件

农业人口1012万人,占总人口的60%,农业劳动力480万人,占农业人口的47%,其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约96万人,占2%;初中文化约182万人,占38%;小学文化约240万人,占50%;文盲、半文盲48万人,占10%。劳动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4.科技支撑条件

拥有农业科研人员1100多人,推广技术人员8500多人,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对绿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2005年,科技贡献率达到46%。

5.市场环境条件

交通条件有明显改善,2005年,铁路通车里程1500多千米,飞机航线开通30多条,公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其中高速公路2000多千米;建立各级、各类农资及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心)66个;营销人员30多万人,经纪人队伍5万多人。农副产品的商品率达到50%~90%,市场环境远不如东部发达地区。

(三)农业结构与生产水平

1.农业结构

农村经济一直以第一产业为主体,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现在,农村经济中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65∶5∶30。农业总产值320.5亿元,其中种植业148.7亿元、林业6.7亿元、畜牧业157.7亿元、渔业4.6亿元、农村服务业2.8亿元,农林牧渔服的比例是46∶2∶49∶1.4∶1。西套的渔业所占比例稍高,达到4%,而榆林市的农业所占比例较高。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农副产品需求的变化特别是畜牧业的长足发展,粮食种植面积有所下降,瓜果蔬菜、油料及牧草的种植面积有所增加。2005年粮食作物925.33千公顷(合1388万亩),经济作物和饲草1046.52千公顷(合1562万亩),其比例为47∶53,在粮食作物中以小麦、玉米为主。西套有水稻78万亩,经济作物主要以设施蔬菜、油葵、枸杞、葡萄为主。榆林则以糜谷、豆类等杂粮为主。畜牧业以奶牛、肉牛、羊只为主,其中绵羊、绒山羊比例为60∶40;生猪存栏181万头。

2.农业生产水平

河套生态经济区绿洲农业区(包括榆林灌区)在种植业中,粮食生产单产水平较高,2005年,小麦套种玉米亩产达到650~850千克,水稻亩产600多千克,亩产值超过1000元。粮食总产861万吨,人均510千克。经济作物中向日葵在盐碱地种植亩产200~300千克,产值600~800元。油料总产达40.7万吨,人均42千克。设施蔬菜亩产5000千克,产值1~2万元。瓜菜总产388万吨、人均230千克,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水果总产152万吨,人均90千克。乳品总产461万吨,每头成年母牛单产一般为4000~5000千克,人均273千克,肉类总产95万吨,人均56千克,肉牛出栏率50%,胴体平均单产150千克,肉羊出栏率75%,胴体平均单产17千克。禽蛋17万吨,人均10千克,绒毛4万吨,其中山羊绒0.35万吨。鱼类亩产240千克,产值1500元,虾、蟹类亩产200千克,产值2000元。水产品总产量14万吨,人均8千克。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与综合效益不高

河套地区的土地与排灌条件优越,虽地处西北边陲偏僻之地,但在改革开放前与全国农村的发展水平大体相当。以宁夏为例,1980年农村农林牧渔从业人员人均产值为626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7.05%,农民人均纯收入178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3.19%。如果去掉南部山区,绿洲区农业发展水平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后,差距才逐步拉大。到1995年农村从业人员产值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2.66%,农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3.31%,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差距进一步拉大。造成东西部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思想观念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滞后,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不高。同时,西部农村缺少大量的实用人才,与东部地区比,差距十分明显,以浙江义乌为例,该市百强民营企业中的精英90%出自于农村从事缝纫、打铁、修鞋等行业的能工巧匠。这充分表明,改革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和实用人才的短缺是农业发展不快、综合效益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水资源紧缺,严重影响绿洲农业发展

黄河来水不断减少,已威胁到黄河的生命健康和灌区的生存与发展。据水利部门监测结果显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水量呈逐年递减趋势,青海循化水文站的流量,已由1967年的900立方米/秒以上,减少为2003年的500立方米/秒。宁夏1956~1979年黄河平均入境流量324.9亿立方米,近6年已减少为224.1亿立方米,28年间减少了100亿立方米,减少了31%。枯水年已无法保证农田灌溉,2003年黄河流域发生50年一遇的大旱,宁夏引水量减幅达39.2%,缺水达10亿立方米,致使200多万亩农田受旱或无水可灌,造成农业严重减产。随着灌区引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也随之下降,湖泊湿地日趋萎缩,地下水矿化度增高,洗盐用水得不到保障,局部地区土壤盐渍化开始加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灌区农田水利设施虽经多年建设条件有很大改善,但由于以往长期投入不足,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大面积的土地盐渍化和中低产田尚未得到彻底改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交通设施落后,农民受教育的水平低,农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本领不强,农村与城市经济不均衡发展越来越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