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旅游文化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逐渐形成自己风格各异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培育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类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同一民族又因为生活环境的变迁和文化本身的运动规律,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中国的旅游文化源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空间,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但对文化的产生、发展具有物质制约力,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分布状况和发展水平乃至历史的进程,它是人类历史的载体。
一、中国旅游文化产生的土壤
在美丽的地球上,最辽阔的一块陆地称为欧亚大陆,欧亚大陆有着世界第一大洲——亚洲,在亚洲的中央矗立着世界上最高的极地,那就是被雄伟的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和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四面环抱的、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中国在欧亚大陆的东侧,背靠在世界屋脊上,由西而东俯视着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中国的北部、西北部、西南部则深入亚洲大陆的中心,是一个“右高原、左大海”的大陆海岸型国度。
从青藏高原到太平洋,大大小小几千条江河分布其间,大多是由西向东奔向大海,长江和黄河宛如两条巨龙贯穿中华大地。在中国这样辽阔的土地上,有高山、平原、江河、湖泊、沿海、内陆、深海,也有较浅的大陆架,兼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跨越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经过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多种气候区。水陆物产应有尽有。中华民族就是以这块广阔富饶的土地为载体,生养栖息于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在不断适应和改造这一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了中国文化,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中华大地孕育了中华文化即中国旅游文化的根系,中国旅游文化理所当然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中国的领域广大、腹地纵深,天地开阔,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繁复多样,形成一种恢弘的地理环境,这是其他多数古老文明的发祥地所难以比拟的。
中国自古以农为主,最早始自采集即自然农业,并由采集发展为精耕农业,其间虽伴随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西北草原的渔业、畜牧业的生产,但这些生产方式未起到主导作用。因此,中国农业作为中国文化较早的渊源,孕育了漫长的文明,决定了中国文化自古至今的一切变迁。土地成为财富的基础,围绕土地的利用和分配成为贯穿中国历史、社会、经济思想和政策的中心,封建统治阶级特别重视耕战之术,耕为利用土地,战为取得土地。尽管中国也有较发达的畜牧业、渔业、贸易,但这些都是副业,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虽然,北非地区和欧洲也有发达的农业,然而,一是起步较晚,二是原本由西亚传入,三是农业与渔猎、畜牧、商贸并重,不处于统治地位。而与此相对照,中国精耕农业提供了中国人的主食,自古至今,中国人皆以荤食为副食,以米、面为主食(北方食面和杂粮,南方多食米),这种主副食品结构,对于中国人的体质和性格的形成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地域看,中国有发达的畜牧业和渔业,分别在西北方和东南沿海一带,均不是华夏文化的中心地带。而中国文化是以华夏为代表的,因此也可以说,农业文化是中国的主要文化。
二、中国旅游文化产生的文化环境
中国以精耕农业为基础的农业文化特征在不经意间涉及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触及了文化生态学的核心,以及“文化日心说”为代表的地球文化的发生论。地球的水陆分布主要是由于宇宙的特殊运行方式影响决定的,进而造成南北东西的差异,形成寒、热、温、凉等不同的气候区,直至促进着不同文化区的形成。董欣宾和郑奇在《人类文化生态学导论》中提出的“三大板块文化说”就颇有见地。该书提出黑色人种文化、白色人种文化、黄色人种文化分别以热带非洲、欧洲、亚洲(中国)为代表,是地球上的三大主流文化,其中黄、白两大文化体系的强大的传承积淀性,加之欧亚大陆交流的便利,使文化发展处于优势地位,形成了一动一静,具有对等资格的东西方“两种世界观”。东方以元气论哲学为代表,西方以原子论为代表。东方强调宇宙的整体性、联系性,西方强调其可分性、独立性。这两种世界观深深地影响和制约着东西方文化包括旅游文化的发展。
非洲热带雨林生物生育繁茂,培育了黑色人种文化的主体——尼格罗人种,他们的早期生产方式是以采摘、狩猎为主的自然经济,生命繁衍频率高,文化传承积淀性差,民族性格为感性应激适存型,文化形态为体育舞蹈型。
与非洲的自然环境大相径庭,白色人种所在的欧洲,生存条件艰难得多,他们的生命淘汰率高,繁衍缓慢,文化传承积淀性强。早期生产方式以渔猎为主,长于小集团合作,形成了后世繁华的集团经济。由于风浪中信号联系之重要,信号发展成符号,形成了发达的辨声拼音文字系统,以此为始而有发达的音乐型理性文化。又因渔猎饮食长于解剖切割,最终形成有数理逻辑分析性思维模式,并由此形成现代科学,其文化为进攻型、开拓型。
三、开放的中国旅游文化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冷战状况的逐渐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全球的主旋律,世界经济出现相对持续的增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西方经历了整整20年所谓的“黄金时代”,经济发展与新技术革命浪潮融合在一起,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现代高科技的推动下,西方经济整体上有了巨大的发展。随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开始向后工业社会探索,以中产阶层为中坚的旅游热潮不断升温。
经济发展既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又是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和诱因,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刺激和推动着旅游业的大发展,国际旅游业始终以高于世界经济一倍左右的速度增长。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表明:1992年,世界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含各国的国内旅游收入),成为服务贸易的主体性产业,作为一项综合性产业,它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利润和税收,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还促进出口,吸收外资,也综合一切消费的新潮流和消费趋向,旅游休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60多年中,世界旅游业经历了起步、发展、腾飞、成熟四个阶段,旅游业已从一个无足轻重的产业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支柱产业。
中国作为亚洲第一旅游大国,旅游业创造了可谓世界旅游史上空前绝后的发展速度。1978—2008年入境游人数由180万人次增至1.1亿人次,31年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17.3%;1978—2008年入境游外汇收入由2.63亿美元增至420亿美元,31年平均年增长速度近20%,发展指数达7 758。正如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的赞叹:“中国旅游业持续高速增长超出所有人的预料,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世界旅游组织进行专题研讨后形成结论: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同时到2020年中国也将成为世界十大客源输出国之一,居世界第四位。中华文化为世人所仰慕,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中国国际旅游的灿烂前景,预示着中国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国旅游文化在此中既是目的,又是过程,它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作为中属亚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由旅游这一活动,与西属亚人类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从而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中国旅游文化也必将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为灿烂的中华文明增光添彩,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特殊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