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文化交流与冲突

旅游文化交流与冲突

时间:2023-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旅游文化交流与冲突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对于人类文化传播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本节对旅游的跨文化交流及其交流过程中所引起的冲突进行讨论和分析,以了解旅游对于人类跨文化交流发展的意义和其中的主要问题。游客的旅游目的不同,对文化真实性的要求不同。

第五节 旅游文化交流与冲突

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对于人类文化传播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本节对旅游的跨文化交流及其交流过程中所引起的冲突进行讨论和分析,以了解旅游对于人类跨文化交流发展的意义和其中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的跨文化交流与适应

(一)旅游的跨文化交流

世界各国在旅游交往、合作,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同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价值取向、文化心理、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在国际旅游往来中经常会遇到文化的误读与冲突,会产生文化的压抑与拒绝,面临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化域”的摩擦与碰撞。旅游目的地正处在不同文化交会与撞击的区域——“文化边际域”中。在这个区域中,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与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的存在,必然会形成文化差异。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势必会在旅游目的地接待中造成文化之间的摩擦,并使旅游目的地居民和从业人员与入境游客在心理上形成“文化休克”反应。文化边际域的存在是旅游目的地经营国际旅游业必须面对与重视的现实,它是国际旅游业中文化差异与文化距离的产物。

“跨文化”是国际旅游业的特征,它必须处理不同文化体系中形成的复杂的同异关系,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因此,对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种族和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旅游跨文化研究问题,有助于促进旅游目的地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同时,又使外来文化以一种平和的方式渗入,保证主客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发现各国旅游消费者和决策者差异和相似的多元模式,提出更加合理的市场细分和具有针对性的市场策略;有助于旅游业加速培养熟悉国际惯例、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地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跨文化观念的提出对旅游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旅游跨文化交流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从事交际的过程。我们所强调的跨文化交流注重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交往。每个人由于所属的群体不同,都有着各种亚文化或者说群体文化的痕迹,但我们需要分析其文化特点之中所共有的主流文化部分。总体来说,国家民族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对人的决策和感知具有更多的决定性,故首先需要考虑全民族或国家的整体文化。同时,个体所属的文化是千差万别的,既然任何个体的交往都是广义跨文化意义上的交往,那么在交往中就不能忽视小群体的文化属性,而用绝对的国家间文化差异去看待问题。每个地区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地区特质的重要表现形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各地区的各个生活层面,最能显示一个民风特点和文化风貌的是其风尚习俗。各地区的独特文化中强烈的地域性和民间性,体现了一个地区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的积淀,也是该地区特色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由于民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集体性等特点,所以,旅游可以说是探求各地区、各民族特色审美价值的最佳形式。

(二)旅游跨文化交流的适应

现代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随着国际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了旅游的这种功效,将其作为国家文化对外宣传和吸纳外来文化的重要途径。旅游者在旅游中与目的地的当地人交流,感悟当地文化,将信息带回本国,传播给其他人群。

旅游引起的目的地和客源地文化交流通过旅游者亲临目的地和东道主互相接受文化信息,并将其在各自国家扩散开来。旅游者更多地是以一种平和、主动的心态面对文化交流,接受他们认为可以接受的信息。从古代的旅行到现代的各种旅游,不仅使人们亲身经历了面对面的跨文化交流,传播了文化,还带动了更多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交往假设理论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所发生的交往既可能导致积极的结果,也可能导致消极的结果。将交往理论运用到旅游情境中,来自不同文化的旅游者和东道主交往,能够增强社会互动,使双方了解对方,改善相互的态度。大多数旅游者是友好的、谦逊的,当地居民也乐于同旅游者交往。当然旅游者的交往也会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冲突,语言、手势、空间、时间,以及社会地位等问题上的差异也会造成交流问题。研究文献表明,总体来看,尽管消极与积极并存,旅游者和东道主的交流仍然是利大于弊。这种跨文化交流能够突破文化群体的彼此孤立,使每一种文化群体都意识到彼此的存在,并为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与历史提供了机会。这可以成为更为根本的文化之间相遇的起点。从总体上讲,大众旅游的兴起为人类交流提供了一条频繁而直接的途径。虽然这种接触不够深刻,却为更多跨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一个预先熟悉的过程。

二、旅游文化冲突

(一)旅游文化的真实性问题

对于旅游文化的真实性冲突,主要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旅游文化真实性的缺失是对旅游地文化的破坏;另一种是旅游文化的真实性并不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旅游地文化的保护。在研究旅游文化的真实性问题时,不应局限于本体的真实,而是应该侧重了解特定旅游环境中的人的主观体验,来检验有哪些因素能够使他们感到旅游产品传达的意义是真实的。

1.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感受

存在主义的真实性强调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主观的真实性感受,而不同的游客对真实的感受是不同的,游客对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感受是影响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游客的旅游目的不同,对文化真实性的要求不同。以追求本体意义上真实的文化为目的的游客对真实性要求相当高,感受不到旅游目的地文化的真实性也就没有达到旅游目的。而有些游客外出旅游并不是为了追求“真实性”,一些创造的商业化的活动足以满足游客的要求,所以,这类游客一般对真实性不感兴趣。旅游经历不同也会影响到游客对真实性的感受。一些成熟的、有过多次旅游经历的人对真实性的要求就相对高些,而那些初次旅游和旅游经历不丰富的只停留在追求新奇阶段的旅游者对真实性的要求就会相对较低。

游客类型不同,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要求也会不同。游客有现实型、经验型、实验型、转移型和娱乐型五种类型。前三种类型的旅游者对旅游体验的真实性的标准比一般旅游者要高,具有一定识别真实性的能力。后两类旅游者出游主要是寻求快乐与愉悦,“真实性”和他们的旅游目的比起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游客文化水平、审美能力不同,对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感受也不同。游客的文化水平越高,审美能力越高,对真实性就有越高的鉴别欣赏能力,不同的文化层次、职业经历,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对旅游经历和旅游体验的要求是千差万别的。

从旅游的角度来讲,文化的真实性与旅游的感受与体验是密不可分的,旅游引导旅游者去领悟文化的真实性,而旅游者对文化的感受又反过来加深文化真实性的内涵。所以,要体现旅游目的地文化的真实性就一定要联系旅游者的体验与感受。

2.社区居民的参与

旅游文化产品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舞台化了的文化,而在舞台上的表演者就是当地的居民,所以,社区居民的参与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真实性具有很大的意义。首先,发展旅游业应让当地居民成为旅游发展的获益人。只有居民获得了利益,他们才能自觉地保护自己的文化,真实地表演自己的文化。其次,应让社区决定是否要发展旅游业。发展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作为获益人在考虑经济利益时,居民肯定是支持旅游业的发展的,但有些神圣或有高度私人性的活动可能不适于展示给旅游者。如一些宗教庆典活动等,如果当地人不同意发展旅游业,应尊重当地人意愿。最后,怎样发展旅游业应该由社区按照它们认为合适的方式来控制、促销和管理。文化的真实性是属于社区的,只有社区居民才知道他们文化的精髓,只有他们来控制怎样发展旅游业,才能真正保证文化发展的真实性。真实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区居民的一种感受和体验,对于社区居民来说,真实性意味着赞同和接受,文化真实性必须由东道社区及其居民确认。

3.当地政府

旅游目的地政府在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规划和宣传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真实性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当地政府在进行工作时会影响到旅游者和当地社区居民的感受,从而影响到文化的真实性。首先,在旅游规划时,如果没有居民的参与,很可能会破坏当地的文化的真实性。其次,在进行旅游宣传促销时,可能会引导到了游客对真实感的期望,也会影响到游客的认知模型。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当地政府在影响旅游文化真实性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4.旅游企业

由于旅游目的地文化的整体性及相对性等特征,旅游企业、营销代理、导游解说等资料的真实性,以及他们进行经营和宣传的方式和由谁来进行的经营等都能够引导和影响游客的真实性感受。

(二)实践旅游文化真实性的途径

1.进行旅游景区规划和旅游产品设计

旅游活动的开展和进行旅游宣传及进行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时,要把文化的真实性与游客的真实体验联系起来。文化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与旅游的体验是分不开的,所以在开发设计、经营和管理时就需要针对游客的心理需求、真实体验规律和旅游产品的特性进行,根据游客的期望、想象、偏好、信仰和权利来组织、设计景区,来达到真实性效果。遵循真实性原则才可能使游客得到高质量的体验。由于针对了游客的心理体验和重视了游客的心理体验规律,开发和经营管理也会获得成功。

2.注重游客参与

由于游客的真实性体验是影响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游客参与目的地开展的活动自然也就能够增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的真实性,以及对于文化真实性的口碑宣传。

3.注重当地居民参与

只有当地居民从发展旅游业中获得利益,并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活动的开展中,才能真正保证旅游目的地文化的真实性。让居民来决定是否发展旅游业、如何发展旅游业。

4.当地政府的宏观把握和调控

当地政府既可与当地居民存在着联系,也可与旅游者有一定的联系。在发展规划旅游业时,当地居民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或者没有考虑到大局和长远的发展,会存在一些破坏当地文化真实性的举措,政府在此时要进行宏观调控,以保护当地文化。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对一些目的地进行宣传促销的责任,在进行宣传时,要保证宣传资料的真实性,才能正确引导游客期望,使游客得到高质量的真实的旅游体验。

三、旅游文化的环境冲突

旅游文化的环境冲突主要表现在旅游文化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的负面影响上。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影响很大。旅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时刻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同时旅游文化也在时刻影响环境。旅游文化的发展对环境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日益显现出来,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以下介绍的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归纳的八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1.对地表和土壤的影响

随着各地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设施开发与日俱增,已使很多完整的生态地区被逐渐分割,形成岛屿化,使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如地表铺面、植被更新、外来物种引入等。无论是陆地还是水域表面都可能受到旅游活动的影响,岩岸、沙滩、湿地、泥沼地、天然洞穴、土壤等不同的地表覆盖都可能承受不同类型的旅游冲击,尤其是地表植物所赖以生存的土壤有机层往往受到最严重的冲击,如露营、野餐、步行等都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人为干扰。土壤一旦受到冲击,物理结构、化学成分、生物因子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土壤上植物的种类与生长,昆虫、动物也会随之迁徙或减少。

2.对植物的影响

人类的旅游活动对地表植被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大类。直接影响行为包括移除、踩踏、火灾、作为营火材料采集和对水生植物的危害。间接影响包括外来物种引入、营养盐污染、车辆废气、土壤流失等问题,这些都会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3.对动物的影响

旅游区的开发可能会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或庇护所。游客到达旅游区后,无论是旅游活动本身或是游客所制造的噪音都会干扰野生动物的生活和繁衍。而且一般游客总喜欢“有吃又有拿”,嗜吃各种山珍海味,又偏爱收集各类野生动物制品,以显示自己的霸气,这样野生动物的生命就受到了威胁。

4.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水体环境在旅游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旅游活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也是相当广泛而严重的。主要体现在船舶油污、垃圾污染等对水体的污染;各类水上运动,如水上摩托艇、划船、踩水、游泳、垂钓、跳水、潜水、驾驶帆船等给水体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5.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随着游客进入旅游区,以及供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蜂拥而至,汽车排放的大量有毒尾气、扬起尘埃和众多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游客产生的垃圾等固体废弃物,以及旅游区内的宾馆、饭店等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都会对旅游区的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6.对环境卫生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环境卫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固体废弃物污染。在很多风景名胜区,人们随处都可见到游客丢弃的各种固体废弃物。垃圾污染现已成为我国很多风景名胜地区的一大祸害,是一个十分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我国游客总喜欢将各种食品,如点心、糖果、饮料等带到户外,或是到旅游区附近的土产店、海鲜店里大吃大喝,为当地环境制造出了许多垃圾。衡山每年约有6 000吨的经营垃圾、2 000吨的旅游垃圾倒入旅游区内的溪流和水体中。某些山地的谷地几乎成为登山游人丢弃杂物的垃圾桶。山谷垃圾难处理,日积月累,臭气熏天。此外,这些垃圾的处理也是一大难题,因为“没有一种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是全然安全的”,如处理设备要耗电、耗能,而且,部分污染防治设备会产生二次公害(如焚化炉可能排出含有有毒物质的废气),再次威胁环境,甚至损害大众健康。

7.对环境美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环境美学的不良影响主要在于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和旅游业的不合理开发建设。有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除了眼看、耳闻、鼻嗅之外,还有在古树、碑刻、石头等上刻字、画画的不良习惯。刻字留念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游客恶习,不仅破坏景观,而且会影响一些植物的生长,降低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旅游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不当或开发过度,会使当地原有的景观环境遭到破坏,即所谓的“开发污染”。如山东泰山、北京西山、中岳嵩山森林公园等,索道悬空,电线杆插天,严重破坏了山岳风景区的原有神态;浙江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昔日“见屋皆寺庵,逢人尽僧尼”,现在山上山下,摊店林立,现代化娱乐设施遍布全山,流行音乐已淹没了寺院传来的梵音,洋楼与寺殿争高,摇滚与梵音共鸣,此情景,与佛教圣地相去甚远;黄果树瀑布下游7公里处的天星景区,其内修了一个体积过大、黄色琉璃瓦屋顶的茶室,与景区的一个天然喀斯特盆景公园特色很不协调,破坏了自然美,违反了自然法则。

8.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由于部分游客的文化修养不高,管理部门的管理不到位造成游客对文物古迹的严重破坏,旅游者的到来对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不良影响,使传统文化过度商业化和庸俗化,容易诱发主客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四、旅游文化的观念冲击

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动,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旅游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中西方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的差异。在旅游跨文化交际中应特别增加中西文化差异意识,减少交际障碍。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旅游。旅游已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发生文化冲突,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这里从影响旅游交际主导因素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三个方面对影响旅游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原因加以分析。

(一)价值取向

价值观就是人们由心中发出对世界上存在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它决定了人们观念和行为的很多方面。中国文化的人伦本位、集体主义表现为群体取向和他人取向。中国人凡事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次之。他人取向是群体取向的延伸,表现在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卑己尊人的礼貌方式,体现在交际中便是中国人谦虚、合作、集体观念强等,同理也形成了缺乏个人主见,人云亦云的特点。西方价值观则是个人本位、个人主义,其价值观念包含自力更生、尊重隐私、言论自由、尊重他人、平等和民主程序等。所以,西方人的隐私观念很强。他们在交往时不喜欢别人插手自己的事情。中国人攀谈起来,相互问年龄、工作、结婚没有、甚至收入多少,十分自然,而这些问题被西方人称为“护照申请表格式问题”,令人讨厌。

(二)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其内容包括广泛,有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宗教规范。旅游跨文化交流中主客双方的临时关系和主方的服务性质,更需要特别注意社会规范交际礼俗差异。一个人一旦成为旅游者,那么他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有别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必须遵从一定的行为规范。旅游各群体都具有自己的观念形态和行为模式,并受其自身所属团体内部规范的制约。因此,旅游者在自身观念形态和行为模式的制约范围内要遵从一般性的行为规范和当地的行为规范,做到入乡随俗。

(三)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种认识过程,是按一定的思维程序来进行思考的方式。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思维模式具有归纳性、模糊性、直觉性、意向性、整体性等特点;西方思维则具有演绎性、精确性、逻辑性、实证性、分析性等特点。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文章讲求华丽、抒情的文笔,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反应,因此,在旅游文本中大量使用形容词和各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美景,但是,华丽的文风和辞藻由于体现不出地方特色,所以,西方游客的印象也不会太深刻,反而显得很啰嗦、累赘。

(四)行为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由于对同一交际行为的解释或判断所依据的社会行为规范不同,常产生误解甚至不快。从交际角度来讲,行为规范就是恰当得体的交际模式;而从文化角度对个体行为进行评判来说,行为规范就是被社会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绳。应该指出,在一种文化中某一行为是合乎规范的,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是被禁止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所习惯的交际距离,打破人们的习惯的距离,就意味着侵犯他人的“个人领域”,使人感到不自在。在旅游活动中,中国人在人多的情况下人挤人的现象很普通,而西方人要挤过人群,为了保持更大的个人领域,常用双手和肘部将别人挡开,对中国人用身体挤过人群,而又不说“对不起,请让路”的做法很反感。

中国有句古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提醒我们,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区域差异、民族差异、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旅游服务行业追求的是顾客的满意度,东道主作为旅游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传播方,应该了解传播对象的文化背景,明确不同文化的差异,对文化的差异可能造成的困难与问题应有心理准备,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沟通、包容为主旨,使旅游跨文化交际更顺利有效地进行。

【案例分析】

欧洲西部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强调以人为本。旅游开发依托的资源往往和当地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通过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使企业得到赢利,社区得到收入,政府获得税收,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外来投资者在开发某地旅游中,常常忽视当地人的参与和经济发展,旅游收入集中在外来投资者及中介者手中。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经营者大量销售非本地产品,使当地社区经济受到损失。瑞士伯尔尼格林瓦德村,海拔1 000米到4 000米,面积100平方公里,有4 000多居民,旅游业在该地区已经发展了200年。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也许旅游业可以在一个地区比较独立地发展20年,但是只有和当地居民内部之间建立真正的联系,才能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格林德瓦地区的旅游得以持续发展200年的原因。换句话说,尊重当地居民,让当地社区参与是旅游可持续发展中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如果没有以人为本的理念,旅游资源的开发常常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尴尬境地。在整个阿尔卑斯山脉沿线的旅游开发中,有许多尊重社区、以人为本的例子。但同时在这一区域,有些地方因为大量外来投资,割断了当地旅游业与农村社区的联系,导致旅游业的衰退和低迷。

在旅游交通等系列基础设施方面,注重便捷、安全。如同我国强调的村村通公路一样,瑞士则是乡乡通铁路。由铁路、邮政公共汽车、观光缆车和游船构成的公共交通系统,覆盖了瑞士几乎所有的城市和风景区(点)。列车发车、停车时间准确。火车站有火车城市之称,如同一个综合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了瑞士境内火车、公共汽车、游船的各种信息和服务,游客可以预定欧洲其他国家火车位或卧铺床位,办理回程飞机登机或行李托运手续,兑换货币,寄存行李,租借自行车和轮滑工具等;所有列车外观鲜艳,色彩丰富,让游客倍感新鲜。列车行驶平稳,车内设施先进,座位柔软、舒适,车内带有空调,设有吸烟区和非吸烟区。旅游客车配置有电视、卫星定位系统和厕所,长途旅行中,游客能够非常方便舒适地乘车。无论列车、巴士还是缆车,往往采用大的玻璃窗户,保证游客在旅游途中能够轻松自如地欣赏路旁的美丽风光。

在旅游餐饮和住宿方面,强调干净、卫生和舒适。我们下榻的每一处饭店,就餐的每一处餐馆,店堂卫生干净、整洁,即使是一些小餐馆也能让人体会到它的精细之处,尤其是厕所。许多餐馆的厕所不管是在地下一层或者地上还是楼上,我们都发现这些厕所内一点也不显潮湿,光照明快,内部整洁干净,而且没有异味。厕所内,在恰当的地方放置有烟缸、洗手液、揩手用的干净纸巾、搁放脏纸巾的容器。这种环境让所有如厕的人对厕所都有一种自然的爱护和尊重。这一点或许是我们国内许多星级饭店也应该学习的。

另外,瑞士的全景观光方式虽然在我国很多地方或多或少都能体会得到,但所不同的是它的服务。全景观光地点通常位处高寒地带,如果仅仅注重观光瞬间的满足感是不够的,所以在瑞士的这些地方恰到好处地配置了温暖舒适的餐饮设施和室内观光设施,让人可以在体验“极地”风光之后,回归到如家那种轻松舒适的氛围中,使人没有任何空寂孤凉的不适感。

在国际旅游服务中,关注跨国文化研究和能力培养。瑞士旅游业坚持开放的态度,承认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明确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需求差异;强调学习跨文化技能(技巧),注重根据有无特殊的习惯和喜好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瑞士学者认为,“做旅游,要经常问自己,客人究竟想要什么?”要充分考虑跨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特点,换句话说,要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感兴趣,要主动研究。例如,瑞士在向中国推广旅游中,强调必须根据中国人的兴趣进行适应对策。针对中国人与印度人,后者更愿意花钱在住宿上而前者则愿意花钱在购物上的特点,所以在酒店导向上,面向印度游客时,强调酒店的舒适服务,而针对中国人则主要强调酒店的功能完善。

强调从旅游者的角度认识和改善旅游服务。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强调从游客和一线旅游服务者对旅游的意见,从细微之处入手,剖析问题的根源,研究对策,从而能够保证旅游服务按照游客的喜好与满意程度进行相应的完善,真正达到旅游人性化的目的。

强调从业者在旅游服务中的激情与自信。瑞士同行认为在旅游发展中,旅游从业者和管理者应当有发自内心的激情与自信。只有这样,才能使客人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和感受到旅游目的地人员的热情,才能真正地将旅游做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