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客体与旅游客体文化

旅游客体与旅游客体文化

时间:2023-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部分未经开发的未被人类认识的旅游资源,只能算是潜在的旅游资源,不能算旅游文化中的旅游客体。(二)旅游客体的历史范畴关于旅游客体的范畴,旅游学界对此看法有很大分歧,争议主要集中在界定旅游资源的范畴上。(二)旅游客体的结构旅游客体的结构就是旅游资源的地质地貌、水体、植被、气象、建筑、人文特色等要素的构成比例关系。

第一节 旅游客体与旅游客体文化

一、旅游客体的概念和范畴

(一)旅游客体的概念

旅游客体是指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对广大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旅游客体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没有旅游资源就构成不了现代旅游活动。

旅游学界一般认为旅游客体即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具有作为旅游客体的基本属性,但旅游资源与旅游客体不能完全画等号,一切可供旅游主体游览的对象才能算旅游客体,或者说旅游客体未和旅游主体发生联系之前,就不能划入旅游资源的范围。一部分未经开发的未被人类认识的旅游资源,只能算是潜在的旅游资源,不能算旅游文化中的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学着重研究旅游资源的形成、特点、分类、范畴、审美,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文化学则着重研究作为旅游客体的旅游资源的类别、特点、历史范畴及文化功能。

(二)旅游客体的历史范畴

关于旅游客体的范畴,旅游学界对此看法有很大分歧,争议主要集中在界定旅游资源的范畴上。争议之一是旅游资源是否必须经过人工开发。一种观点认为:旅游资源应是原始的未经开发的自然的物质,这才符合“资源”的定义,即一般指天然的来源。然而,目前旅游界已趋向于另一种观点: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成为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事物,成为对旅游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事物。而未经开发的仅算“潜在的旅游资源”。争议之二是旅游资源是否是纯物质的。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客观存在的实体,如天象、地貌、文物古迹、民族风情等可直接利用的事物是旅游资源,而故事、传说、宗教教义等非物质的东西不是旅游资源。然而,目前旅游学界趋向于另一种观点:物质的东西,如花鸟鱼虫、水光山色、园林建筑等是旅游资源,而附着在这些物质基础上,并依附于这些资源物之上,与物质的旅游资源相辅相成的“精神”因素,也是旅游资源。如苏州寒山寺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尤其得到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东南亚游客的青睐,其吸引力不是寒山寺自身的寺庙和那一口铁钟,而是寒山寺的灵魂——唐代张继留下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游客在游览寺庙,凭吊枫桥,抚摸大钟之时,无不在潜心体会张继诗中的意境。从旅游资源范畴的争议中,可以看到人们对旅游客体的范畴,也有一个逐步深化认识的过程:当旅游者的范围局限于少数人时、当旅游者的步履受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的约束和限制时,当旅游者的视野受时代原因束缚时,旅游客体的范畴是狭隘的,人类对它的认识和界定也是片面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随着人类征服自然、了解自身能力的提高,旅游客体存在着随时代的发展而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的历史过程。

二、旅游客体的类别及结构

(一)旅游客体的类别

1992年国家颁布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把旅游资源分为2大类6小类。两大类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大类和人文旅游资源大类。2003年国家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把旅游资源分为三个层次:8个主类、31个亚类和155种基本类型。8大类包含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天象与气候景观类、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类和人文活动类。以此为基础把旅游客体分为两大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1.自然景观:纯粹的旅游客体

自然景观又称自然旅游资源,可分为四大类和若干基本类型,即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天象与气候景观类。自然景观是天赋的,无需人类过多地加工改造即可给游客带来美的享受,一个国家有没有、有多少可供游人观赏的自然景观,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沙漠内陆国家,无论作何种努力,也形成不了冰川盛景和威尼斯式的水城。自然景观的美来自自然界本身,“黄山归来不见山”,首先在于黄山固有的如诗如画的奇松、飞云、灵泉、怪石。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各种自然景观中潜在的美的因素,就已客观存在。原始时代人类的初民当时还不具备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还在为自身的生存对自然界抱着恐惧的心态。桂林在古代是犯人流放的荒蛮去所,然而,“桂林山水甲天下”所具有的美的质因早已存在。

2.人文景观:人造的旅游客体

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是指跨时空的古今人类的生活遗存和行为创造的痕迹,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满足旅游者对文化差异或文化认同的需求。人文景观的主要类型有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类、人文活动类、社会景观类。

将人文景观称之为人造的旅游客体,是指前人留给我们今天旅游开发并利用的,是不同时代的人创建并生活在其中的,是历史性的旅游资源。如中国北京的明十三陵、埃及的金字塔,是中国的皇帝、埃及的法老为自己死后灵魂不灭,永享奢华修筑的,但它们一旦形成,其文化内涵便永驻不灭,成为后代人前往凭吊品味、鉴往知新的旅游景观。即使是无形的评议文学和传承于民间的社会风情,也保留着古代的风韵,成为人类的“活化石”。当代人可以根据当代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创造许多人文景观,如将服饰、饮食小吃现代化,宗教寺庙中梵乐和诵经电子化,建造仿真的太空旅游设备和大型游乐场馆等。

(二)旅游客体的结构

旅游客体的结构就是旅游资源的地质地貌、水体、植被、气象、建筑、人文特色等要素的构成比例关系。令人神往的风景点、风景区、旅游区的风格和特征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究其本原,主要是各种旅游资源的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的。旅游资源结构要素概言之为山、水、天气、花木、建筑物、人文特色,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排列成多种组合。其中,有六种组合关系起决定景观特色的作用,它们是山水组合,山与植被组合、山与人文化组合、水与气象组合、水与植被组合和建筑与植被组合。其他的组合关系起着辅助作用。

1.山水组合

山水组合是自然景观中最典型的结合体,古今文人不乏对美丽的山水风光的赞美之词,如“山清水秀”、“东南山水,秀娟不可言,如少女时花婉约可爱”、“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山与水的结合,山要有气势,山地造型要生动,富有四时变化;水要有形、有影、有色、有声,赋予景观活力、魅力,有层次感。山水组合又因水的形态不同而分为山与江湖的组合,山与瀑、潭、溪流、泉的组合,山与冰雪云雾的组合。

2.山与植被组合

山是植被的载体,植被是山的肌肤,它们的组合构成了景观的幽翠秀丽。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皆因其山上的植被垂直带长,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植物竞相生长,茂密葱郁,使人产生幽深的感觉。我国名山景观中有大量与植被组合的景观,如秦岭主峰太白山八景之一的“古枫幽静”、燕京八景之一的“葫芦叠翠”、碣石山中“东峰耸翠”等。

3.山与人文化组合

有许多风景点的主体是由人工建筑与山形、山势相协调构建而成的,我国的名山一般均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人文景观为内容而构成。佛教、道教的宗教建筑往往筑之深山,名人逸士往往隐居山清水秀的“云深不知处”。名山往往开发历史悠久,人文活动频繁,留下的人文景观使无生命的山地也产生了灵气。四川峨眉山风景虽秀美,如果没有千百年来佛教徒和名人留下的墨宝石刻、建筑、文物,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时代,峨眉山将不会成为全国佛教徒和游人趋之若鹜的著名道场。一处处风景固好,若无人们为它们命名“双桥清音”、“洪椿晓雨”、“罗峰睛云”、“大坪霁雪”、“象池夜月”、“金顶佛光”,这些景点就缺少文化内涵,失去了景点的价值灵魂。

4.水与气象组合

以水体为主的景观在不同纬度的气候条件下,在四季不同的气象条件下,给游人的印象自然不同。夏季迷人的海滨,在热带低纬度,常年阳光灿烂,水温适中,早晚凉爽,是游人理想的休闲境地。美国夏威夷海滩、中国的海南岛是理想的阳光、海水、沙滩游览地。而中高纬度的海滨,如中国秦皇岛、大连海滨,在夏季是避暑胜境,而冬季也会有笼罩在皑皑白雪中的景象、中高纬度的温带和寒带水体往往以美妙的雪景、观景出现,著名的有“西山晴雪”(燕京八景之一)、“少室晴雪”(嵩山八景之一)、“平冈积雪”(九华山十景之一)、“断桥残雪”(西湖十景之一)、“太白积雪”(关中八景之一),中国西北的冰川雪岭、东北的林海雪原、阿尔卑斯山的冰雪公园、南极的冰雪世界,都给人一种全新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感觉和印象。

5.水与植被组合

一般的风景区是山、水、植被共同组合,也有一些景区是以水与植被为主体,如冀中白洋淀、湖北洪湖。万顷水波,在盛夏之时,覆盖着荷莲。热带的海滨长着红树林,其绚丽的色彩和奇异的盘根错节,形成海滨奇观。亚马逊河川两岸常有巨树合抱,笼盖河面,树木的气生根、直生根裸露地面扎入水中,犹如巨蟒怪兽,增添了河谷的诡秘险恶的气氛。

6.建筑与植被组合

当今社会,人们愈来愈重视都市构景中的植被因素,人们不仅种植树木花草,而且更重视将树木花草与建筑有机结合,形成有序的美景。花木可以造成绿墙、绿篱、绿桥,冬青树、合欢花树都可以种成一方方绿色屏障。房舍也可以结草为墙,爬山虎之类的攀缘植物可为烈日下的房舍披上一层绿色隔热层。许多国家的公共场所也采用树木植被构建绿色的雕塑品,如哥斯达黎加的绿色动物园,德国柏林玫瑰园,马来西亚的新宝树花等。

三、旅游客体的特征与文化功能

(一)旅游客体的特征

旅游客体具有空间性特征(即存在的广泛性、区域性和地域性的相对稳定性、构景要素的组合性)、时间性特征(即季节的变化性、时代性和时代变异性)、经济特征(即价值的不确定性、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和开发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和文化特征(即感知决定性、内涵丰富性、美学观赏性、启智功能性)。除了这些共通性之外,旅游客体的两个大类: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还具备其独立的特征。

1.自然景观的特征

(1)自然地带性。构成自然景观的要素是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动植物等,这些自然地理因素必然受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受纬度地带性的影响,不同纬度地区受到太阳的辐射不一,各地的热量条件也因此不同;二是受经度地带性的影响,海洋和大陆的不同存在,海陆环流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和自然地理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三是受垂直地带性影响,山地,尤其是海拔高度较高的山地,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各部分随山势高度而发生带状的更替。河川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地理实体,其风景的变化,受地带性影响最为典型。热带河川,如非洲刚果河等,水量大,河面开阔,水质澄碧,一般河汉支流较多、较复杂,两岸雨林茂密蔽空。亚热带河川,如中国长江,水源充裕,江水浩荡,水景优美,两岸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四季分明。暖温带河川,如中国黄河,水量四季不同,有枯水期、汛水期之分,汛期洪涛滚滚,黄浪汹涌,枯水期甚至出现断流。中温带和北温带河川,如松花江一带,水量丰沛,含沙量小,水色变白,两岸针叶阔叶林混交,森林密布,夏季葱绿,冬季林海雪原。寒带河川,如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暖季河水漫漫,寒季银河成带,两岸寒带灌木和沼泽树林,一片空阔旷野的氛围。其他如植被、动物、气候、地带性的影响是明显可见的。

(2)生态实体性。旅游客体中的自然景观都是由直接承受旅游活动的、实实在在的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如高山云海、奇峰怪石、森林瀑布、海滨沙滩、戈壁沙漠、珍奇禽兽。没有这些实体的内容,也就失去吸引人们从事旅游活动的动力。这些实体因素是大千世界经受亿万年的地球物理运动所造就的,其形态特征,生态环境,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旦改变就会失去它们独特的美感。自然界的各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连接、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一环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及整个系统的变化失衡。

(3)时空感受变化性。许多自然景观给游人的美的感受因时空变化而变化。其变化因素,一是景观所在地的气象要素在一日内不同的时间有变化,日出、日落和云层遮日时,山景因太阳辐射不一而变幻。黄山在阳光灿烂时展现出蓝天、白云、碧山、绿树、虬松组合成的鲜明画面。而一旦云朵遮日、景观随之一窒,从山缝、崖谷中立即飘出阵阵烟气,形成云雾,使画面若隐若现,游客散曳其中,如入仙境,别有一番情趣。清晨花木如洗露珠欲滴;中午晴日高照,万象景明;傍晚夕阳西斜,群鸟归巢;夜晚皓月当空,树影婆娑。山形地势会因四时光影变化呈现不同形态,加上游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变幻出多重景象。二是自然景观在不同的季节里表现出不同的风貌,亚热带山地“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静而如洗,冬山惨淡而如睡”。有许多景观只有一年中的某一段时间出现,如东京春季缤纷的樱花,北京秋季香山的红叶。

2.人文旅游资源的特征

(1)历史积淀性。人文景观中对游客最有吸引力的是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几千年来积淀的灿烂文明。外国游客到某一旅游目的地,并不是为享受自己在本国内可以得到满足的休闲娱乐,而多是为体验所到之处的历史文化。一般来说,人文旅游资源大多都具有史学价值,是历史的见证,是直观的历史教科书,使游人了解人类的昨天,增长知识。人文景观内容的历史越长,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就越丰富。陕西秦皇陵兵马俑的发掘,被看成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成就,就在于从这气势恢宏的兵阵人们可以了解两千多年前人类的智慧、军事技术和制作工艺。同样,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罗马大斗兽场、巴比伦空中花园、圣索菲亚教堂、希腊雅典卫城、大津巴布韦石头城、苏格兰爱丁堡……,这些人文景观反映了历史的面貌,反映了历史时代的差异,反映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反映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对世界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2)民族文化性。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文景观的内容的差异集中反映在民族性的差异上。以寺庙建筑为例,佛教寺庙在印度时往往以精舍、石窟寺和有顶无壁的形式出现,传入中国后逐步转为殿堂式并形成中轴对称的建筑群格局,然而在傣族居住地区还多少保留着一些供僧人打坐的无墙寺庙。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圆顶建筑和望月楼亭结构传入中国,在内地也逐步殿堂化,出现飞檐斗拱的中国化清真寺。不同民族的同类人文景观的差异很大,如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歌舞和民族语言。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其象形文字犹如一幅幅动人的图画,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去游览。

(3)时代精神性。人文景观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不同的时代,其社会制度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同、有些内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可作为人文旅游资源,如美国拉斯维加斯赌城的种种赌技、赌具及与之配套的服务行业,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中,这类内容是绝对不合法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建立的赫尔辛基集中营、奥斯陆集中营当时是法西斯血腥的杀人场所,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坑道堡垒是戒备森严的防御工事,今天作为历史的见证,追讨法西斯罪行的有力武器。封建帝王的宫殿和皇家园林别墅,在中世纪也是普通百姓无法涉足的禁地,到了民主时代,成为游人了解过去帝王家族生活方式的窗口。由此可见,人文景观具有随社会时代变化而性质变化的特点。

(二)旅游客体的文化功能

1.山川自然的美学功能

旅游客体分为自然与人文两大类,对旅游主体进行美的感染的基础是自然美和人文美。大自然是多因素构成的大千世界,自然美包容了许多方面。①形象美,自然的第一要素是形象美。地质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天文气象景观、动植物景观,按中国自然景观的审美观念,形象美分为雄伟美、秀丽美、险峻美、奇幻美、幽静美、旷达美。②色彩美,景观的色彩给人的视觉感官以最强烈的刺激,大自然的色彩美可以分为单纯色彩美和纷呈的色彩美。③形态美,大自然景观要素有自身的形态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④声音美,它是大自然景观的又一个吸引因素,大自然中有许多令游人心情愉悦,产生共鸣并展开联想的美妙声响,如林海松涛、深潭落瀑、空谷足音、清泉涌喷、溪流潺潺、蛰蛙和鸣、幽林鸟语、雨打蕉荷……,大自然能将这些声响组合成让人流连忘返的交响乐。⑤气味美,自然景观素以清新、淡香的气味吸引游客,气味美中最典型、最普通的是花香,其实植物的茎、叶、果,甚至皮都有发出香气的。⑥寓意美,自然景观的寓意是自然景观的内在美,寓意美还包括把一些自然景物赋予深刻的含义或比附为其他事物,周敦颐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赞誉生于恶劣环境而品格高尚的人物。“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翠竹,加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苍松,被用来标榜仁人志士的气节。人们誉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为“四君子”,玫瑰、蔷薇、月季为“园中三杰”,兰、菊、水仙、菖蒲为“花草四雅”,各取其比兴之意。

2.自然景观的人格塑造功能

自然景观的美的因素是先人类而客观存在,是物的美、内在自然的美,此美上升并转化为旅游客体的美,变为人类在旅游活动中获得的美感,在于人类的审美活动。人类酷爱自然景观的美,一是因为自然景观使人的各种感官获得快感;二是因为自然景观的组合风格与审美主体人格心理之间产生了象征性契合关系,自然景观的具体形态和自然属性启发人们去发现自然景观的象征美。人类有“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中国人尤其重视这种伦理性的审美观。竹干挺直犹如人格的刚直;竹节相衔犹如民族的坚贞气节,中空犹如谦虚的美德;常绿不凋比拟人类生命力的顽强,直立飘逸的造型犹如人的潇洒风姿。

景观本身的象征意义与人们所褒赞颂称的人格相辉映、我们重视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内在美的观察欣赏,强调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但不能忽略旅游主体的人格塑造功能,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明人祝光明说“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游者主体能否进入自然风光的情境取决于主体的主观条件,有一定的文化品位,才能发现大自然的巨大而神秘的生命力,探求出自然界的运动旋律。人的文化品位、文化气质又因其自身不断感受大自然的美,不断彻悟大自然的哲学道理而提高。旅游活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一种促进审美能力提高的活动,自然景观可以使旅游者的审美能力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深化,即提高旅游主体的旅游审美感知力、旅游审美联想力、旅游审美想象力。

自然景观使旅游主体产生直观的审美感知,自然景观调动旅游主体的审美想象。自然景观不仅以其直观的形美、色美、味美、音美愉悦旅游主体的身心,更以其实体在更远、更久的空间和时间里促进旅游主体——游客的旅游审美联想力,让旅游审美感知与审美主体的情感记忆相联系,产生更为浓郁的体验。

3.人文景观的人文塑造功能

人文景观以其人文塑造功能来划分,可分两类:文化传统类景观,包括历史遗迹(人类遗址、庙坛陵墓、古城帝都、寺观塔舍、园林胜迹、碑碣雕塑、陶俑古玩……)、建筑园林(神殿教堂、宫殿城堡、中西园林)、民俗风情(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商贸、节庆、婚丧、民间游艺)、文学艺术(古代诗歌、词曲、散文、小说、绘画);文化新创类景观,包括主题公园、新兴城市风光、乡村文化等。两类人文景观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主体的文化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同的作用。

(1)文化传统类景观的张力。文化传统类景观具有巨大的人类历史创造力,强烈的艺术杰作吸引力,民俗风情的感化力,文学艺术的渗透力。传统人文景观中有古代建筑、古代园林、古代铸造和雕塑,它们都显现着高度的艺术魅力,吸引游人。

(2)文化新创类人文景观的活力。每个时代的人都在创造一些新的人文景观,以符合当代人的游览需求。新创的人文类景观有以下几种:第一,当代建造的各种纪念性场馆,如名人纪念馆;第二,复原和再现历史上的人文景观;第三,为使没有旅游资源的地区配置上人文景观,为游人不出本地、本国就可以欣赏异国、异域风光,为使世界各类人文景观集中再现于一域,人们兴建了许多主题公园。

四、旅游客体文化

(一)旅游客体文化的概念

旅游客体本身的丰富性、旅游文化的复杂性、旅游主体文化的多变性等使在界定旅游客体文化时困难重重。有的把“作为文化现象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作为与旅游客体文化相接近的内容进行论述,有的把“旅游地生态文化系统”或“旅游文化资源”作为与旅游主体文化相并列的内容进行阐释。还有人认为“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关系及人与社会的行为转化关系中因物感生的精神部分就形成了旅游客体文化。”这样的阐述其实只是从大的方面指明了旅游客体文化的文化属性与文化成因,而且在具体论述时往往是以旅游客体的类型、美学特征及文化功能为中心。然而,这些论述对我们全面、正确认识旅游客体文化(而不是旅游客体)的内涵与特质还不够,却从不同方面给我们进一步揭示旅游客体文化的内涵带来了很多启发。

综合上述观点,本书认为旅游客体文化是指旅游文化系统中以旅游客体自身文化价值为基础,融合旅游客体的背景文化,以及来自旅游主体的文化审美投射等因素而形成的综合体。它既包括旅游客体自身的文化面貌、文化结构、文化价值、文化特色,又包括旅游客体所处环境的区域文化背景与氛围,还包括在旅游主体文化审美投射作用下旅游客体发生的文化变化等,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二)旅游客体文化的特点

旅游客体文化作为旅游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特点。

1.内容丰富性

旅游客体文化涵盖的面、涉及的点都极其广泛,它由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文化因素所构成,因此它具有内容丰富性的特点。

2.范围渐增性

旅游客体文化的范围会随着旅游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程度的加深、随着旅游主体旅游审美与消费的价值观及品味的变化而不断扩大、扩张,其范围呈现出持续渐增的特点。

3.美学价值高

旅游客体文化根本的特质在于其具有突出的美学价值,它是旅游主体旅游审美的最重要的对象,是旅游审美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载体。

4.知识含量大

旅游客体文化涉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造化物,更包括人类在长期的生存历程中各种独特的创造物,还关系到当代人的各种新创造。因而它的知识、智慧含量大,对旅游主体具有重要的启智性。

5.利用手段、方式的多样性

旅游客体文化的丰富性及旅游主体审美消费趣味的多样性,决定了旅游客体文化的利用手段及方式方法的多样性。这一特点对旅游生产商提出了创意方面严峻的挑战。

(三)旅游客体文化的功能

1.旅游客体文化在区域文化整体发展中的重要功能

作为旅游客体主要部分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是特定地域重要的文化经济资源。在特定区域经济文化整体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某些地区甚至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旅游客体文化跟区域文化整体发展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旅游客体文化的面貌、特色、质量等受特定区域总体文化特征及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旅游客体文化是区域文化总体发展中一种极其活跃的文化因素,其自身的更新与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区域文化的总体发展,成为区域文化形象塑造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区域文化资源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引导力量。因而,旅游客体文化的功能体现于它跟特定区域文化总体发展之间的关系中。

2.旅游客体文化对旅游主体的功能

旅游客体文化最直接、最重要的功能是对旅游主体而言的各种功能,主要体现在有助于旅游主体眼界、心界的开阔,心态的健康,人格的健全及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等。

旅游客体的内容是丰富多彩、面貌各异的,古、今、中、外、自然、人文等无所不包,它对于旅游者不仅意味着视野的开拓,更意味着心理层面的释放与自由。通过对各种类型旅游客体的游览,旅游者摆脱了一种受特定时空条件所限制的被动状态,体现出一种积极突破生存环境束缚的主动心态和强健的人格精神。而且更重要的是旅游者眼界、心界的开阔,直接有助于固有“文化偏见”的消除和“文化宽容”心态的养成,推动旅游者从“各美其美”发展到能够“美人之美”,最后形成一种“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健康文化心态。而这正是近年来许多学者大力提倡的“文化自觉”意识的核心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