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休闲文化与旅游
一、休闲文化的内涵
(一)休闲的概念
对于休闲的定义,从词源来看,《说文解字》中的“休”是“息止也”。“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倚木而休”。《诗·商颂·长发》中释“休”为吉庆、美善、福禄。“何天之休”。“休,美矣”。对于“闲”,其基本的意思为范围,引申为道德、法度。《论语·子张》中说“大德不逾闲”。其次,有限制、约束之意。《易·家人》说“闲有家”。“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合起来,休闲所代表的就是一种使人向往的美好,这种美好不违背人之常理,不扭曲人之本性,是人皆趋之的一种生活状态,或是人的精神所想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休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把人从劳动状态与负有责任的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亚里士多德对此作出了一个恰当的总结:休闲是“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葛拉齐亚对此说法给出的自己的解释,为“对要履行的必然性的一种解脱”。在这种状态下,马克思也给出了休闲的两层含义:一是“娱乐和休息”;二是“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
现代人把休闲看做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时间商品或一种精神状态。杰弗瑞·戈比(Geoffrey Godbey)定义它为:“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
首先,我们从字义的角度进行考察。休闲不同于“闲暇”、“空闲”、“消闲”。这个颇具哲学意味的含义,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人倚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身体的颐养活动得以充分地进行,使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赋予生命以真、善、美,具有价值意义。
同样,在英文词义学的考证中,也可以看到相似的词语。英文“Leisure”一词来源于法语,法语来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在希腊语中“休闲”为“Skole”,拉丁语为“scola”,意为休闲和教育,认为发展娱乐,从中得益,并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这种精华含义以一定的受教育程度为前提,至今还存在,并将有社会价值的娱乐区别于其他娱乐。可见英文中“Leisure”休息的成分很少,消遣的成分也不大,主要是指“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表明了“休闲”一词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精神底蕴。“在拉丁语中,我们同样能找到这种排斥关系,因为,休闲、闲逸的反意为neg-otium(字面意为事务、商业、劳动)。”在马克思眼中:“休闲”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三是指“非劳动时间”和“不被生产劳动所吸收的时间”,它包括“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从中外学者不同角度对休闲进行界定中,可以归纳出休闲的概念:人们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中超脱出来,在自由闲暇时间自愿从事各项无偿的、以体验方式追求幸福与快乐的自由活动。正确理解休闲的概念,主要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它是一种自由选择;是一种亲历的自在心境;是一种生命存在的状态;是一种追求幸福感的活动。
(二)休闲文化内涵
1.休闲文化概念
休闲文化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作为社会背景或社会环境,二是指休闲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等各个因素的总和。休闲文化就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后,为不断满足人类多方面需要而处于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休闲的价值既在于实用,又在于文化。休闲文化概念的提出,不仅意味着现代休闲活动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且表现了休闲活动的展开与人类文化交融进而生成了新的文化层面。
2.休闲文化的表现方式
人类在农耕时代,生产力落后,社会财富集中于极少数人手中,绝大部分的人必须为了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长时间地劳作,人类只有10%的时间用于休闲。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类普遍的休闲活动,表现为因农耕活动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而在长期的劳作以后短暂的农闲时间里,放松自己,追求那种美好的“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中国最隆重的春节和西方最盛大的圣诞节产生的渊源,恐怕都与人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对吉庆、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无关系。
进入工业时代后,机器大生产代替了作坊手工劳作,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社会财富高速增长的代价是人的工作压力和强度迅速增大,对资源的蚕食和粗放利用,使生活空间日益逼仄,生存环境也日益恶化,人们寻求心理的满足与精神的升华之目标的目光投向了远方。其表现方式如下。
(1)休闲旅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开始从物质生活追求转向精神世界的追求。自1995年开始我国实行五天工作制,1999年实行“三个黄金周”后,人们的休闲活动日益增加,旅游逐步成为人们的休闲方式。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1999年第一个“五一”长假,入境旅游者达到170万人次,国内居民外出旅游4 600万人次,比预计的1 500万多了三倍,旅游花费181亿元人民币,仅食、行、住、玩、购物就表现出了巨大的消费潜力。之后,这个规模指数增长,其他休闲行业也喜人地成长起来。而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中国旅游总收入将占GDP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16%,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旅游人数的剧增,旅游消费的增长,说明休闲观念已深入人心,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2)休闲娱乐
娱乐是人的本性,无论是儿童、青年还是老人都有娱乐的追求。娱乐是建立在闲暇时间的基础上。关于休闲娱乐,我国目前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型娱乐项目建设审批权限不明,管理不力,大兴土木造成生态破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娱乐方式不断地在我国“登陆”,娱乐城、夜总会、保龄球、高尔夫、赛马、赛车等休闲娱乐项目层出不穷,为我国人民提供了广阔的娱乐空间。但是这些娱乐项目大多投资大、占地多,对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造成较大的破坏。以高尔夫球场为例,据有关报道,目前,全国176座高尔夫球场只有三座经过审批,高尔夫球场对环境威胁严重,18洞的球场每日的用水量高达1 500~3 000吨,大量使用的农药杀虫剂还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另外,高尔夫球场侵占了大量的土地耕地,有的还是优美的生态保护区,甚至是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村落。二是娱乐活动方式还存在格调不高的现象。一些群众沉迷于扑克、麻将,嗜赌成瘾;一些群众沉迷于“私彩”,言必谈“数字”。三是网络的娱乐项目良莠不齐,难以监控,容易对上网娱乐者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3)休闲饮食
民以食为天,当温饱问题解决以后,讲究吃喝也成为人们的一种休闲方式。有的人驱车几百里无非是为了“美餐一顿”;各地的“美食节”吸引了大量的食客;美食城常常是人满为患。品尝美食,满足口福也是人性的表现,无可厚非,但过度追求就可能引发其他后果。许多食客对野生动物情有独钟,又特别喜欢吃珍稀动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都要“品尝”。2003年爆发的“SARS”疫情,说到底是饮食伦理问题,即使“SARS”病情爆发后,地下野味馆也照开不误。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人们对极端饮食的推崇无以复加,某城市推出的黄金宴、人乳宴、美女人体盛宴等吸引了食客,甚至还有现吃活猴脑的吃法。这种饮食方法在各种批评声中草草收场,但折射出来的是人们伦理道德的缺失。
(三)休闲文化的发展趋势
我们所说的休闲及休闲文化,包括的内容更为广泛,除了传统的内涵外,还有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休闲方式,休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各种不同的休闲方式,激发和提高人们的生活热情和意志,促进身心健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休闲的目的是追求更高质量的享受与创造,从“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摆脱出来,实现更美好的生活愿望和人生价值,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消费需求,培养人的享受和消费能力,推动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其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1.休闲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人们的休闲观念的变化,休闲文化的经济意义日益增加,休闲会变成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人们大部分的消费开支都是在休闲时发生的,如逛商店,买东西,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最常见的休闲活动了。所以,休闲活动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繁荣的重要因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21世纪人们将获得更多的休闲时间,未来的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生变化。2004年,美国个人消费开支为8.2万亿美元,超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11.73万亿美元的2/3,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有人估计,10~15年以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美国学者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的消费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专门供休闲的第三产业在2015年左右将会主导劳务市场,将在美国GDP中占有一半的份额。
休闲,既是一种消费,又能有效地促进生产。据调查,在城市居民的消费欲望增长中,休闲消费的增长是最快的。而休闲消费又会转变成就业机会。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比例将大大增加。英国伦敦休闲文化产业就业人数和产出量超过金融业。美国现在单项出口产业不是汽车、飞机或电脑,而是包括电影、电视在内的娱乐业。一个好莱坞就支撑起洛杉矶一座城市。同样,一片美丽的西湖支撑起了杭州的“休闲之都”。2004年,杭州的旅游收入突破400亿元,仅国庆黄金周来杭的游客就达到140万人次。由此带来的相关效益也是可观的。我国社会未来发展一大危机将来自就业机会的缺乏,而城市发展休闲产业对于扩大就业是一条可行之路。所以,未来的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将占到越来越大的比重,休闲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休闲文化产业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休闲文化与经济发展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没有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有休闲文化的发展;而休闲文化的发展,又依赖于它的产业化和产品多样化。在城市经济结构中,休闲文化产业是不可缺少的。事实证明,经济越发达,休闲文化产业也就越兴旺,并将成为城市的主要支柱产业部门。国外经济学家预言,未来的社会将是“服务业的社会”。因此,新兴的休闲文化产业必将能大显身手。休闲文化产业,除旅游业、娱乐业外,还有丰富多彩的各类服务业,会形成一个系列的产业链。
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发达国家的休闲文化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产业发展规模和吸纳劳动力上已成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有关专家分析,中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在2020年有可能达到19 460亿元。由于休闲产业关联度高的特性,它和一般产业相比,与各产业间显得特别的广泛和密切,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力也极强,会带动旅游、交通、文化、娱乐、餐饮、健身、美容、零售、咨询、金融保险和社区服务等众多行业发展。而且产业进入门槛灵活、多样,投资机会广,发展地区限制相对较少,休闲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不同特色的项目。
3.休闲文化产业将带动地区发展
休闲文化产业不仅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合理布局与发展,而且会带动地区的整体发展。例如,1992年前,深圳宝安县观澜镇,是一个贫困的小镇,农业收入很低,农民生活很困难。当时,香港富商朱树豪先生,有远见地看到深圳的经济迅猛发展趋势和有利的区位优势特点,决定在观澜镇的荒山野岭中发展休闲产业。经过10多年努力,投资逾20亿港币,在荒凉的山头和残疏的荒地上,建起了世界唯一汇聚五大洲球场风格的90洞深圳观澜湖乡村俱乐部、五星级度假酒店,并引入了世界最著名的大卫利百特高尔夫学院。从单一的高尔夫项目发展到拥有网球、垒球、桌球、排球、羽毛球、健身中心、中西美食、SPA、儿童游乐场、度假物业等综合体育休闲设施的大型产业园区。在这一小镇中构建了体现休闲、居住、商务、文化的完美结合。用一个球会带动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带动整个卫星城镇的发展。由于观澜高尔夫球会的带动,新的其他投资项目源源不断地来到观澜,贫困的观澜镇迅速改变面貌,如今成为基础设施齐全,经济繁荣的美丽小镇。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休闲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对地区的发展均会起到极大作用。它会形成新的产业接续,形成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甚至为“总部经济”创造条件。例如,美国纽约是休闲文化发达的城市,也是跨国公司最集中之地,在财富500强中就有46家公司总部选在纽约;在新加坡,全球有6 000多家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设在那里。据世界银行统计,2003年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的服务业比重均超过85%,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达到70%以上。
(四)休闲与旅游
对于休闲、旅游及两者关系的研究日趋深化,对休闲与旅游研究结果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休闲、旅游的本质到底如何,目前,学术界形成了几大类不同的看法。
第一类观点认为,休闲与旅游是相互交叉存在的活动形式。刘德谦认为休闲包括了本地休闲和异地休闲,旅游包括了闲暇类旅游和非闲暇旅游。休闲与旅游的重叠部分即为异地休闲,也即闲暇类旅游。本地休闲独立于旅游活动之外,非闲暇类旅游也独立于休闲活动之外。
第二类观点认为,旅游属于休闲的一部分。李仲广就认为旅游从本质上与休闲没有任何的区别,旅游是那些发生在异地的休闲。杨振之从经济的角度也提出了休闲与旅游的包含关系。
第三类观点则认为,旅游、休闲本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形式,现在正在相互渗透,乃至结合。宋瑞是这种观点的主导者。李文明等也认为旅游休闲化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必由之路。
一般认为休闲就是对闲暇时间的利用。很多人在旅游和休闲之间纠缠不清,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对旅游的理解局限于狭义旅游。按照分析,根据时间属性,可以将旅游分为工作旅行和休闲旅行。因此,旅游和休闲是相互交错的两种人类行为,而作为旅游的休闲旅行则不过是休闲的一种方式而已。
1.休闲与旅游的理论关系
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对旅游经济很多方面的研究,如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消费、旅游收入、旅游企业行为、旅游产品,等等,都倾向于按照旅游活动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来分类。这样一来,以商务为主的事务型旅游活动类型虽然少,但因其对食、住、行、购、娱等方面的大量需求和高消费,被列入了旅游活动的范畴。
到20世纪90年代,电子化的动力机器使得人们能将生活中41%的时间用于追求娱乐休闲。天工作时间、周工作时间、年工作时间的进一步缩短,除了能够将每年集中休假的时间以旅游的方式来达到休闲的生活状态以外,平日非工作时间的延长也使得人们对短时间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更高的要求,既有休闲的需要,更有满足休闲需要的条件。这些时间虽然不能外出旅游,但大可以在生活城市的周边环境优美的地方“偷得浮生半日闲”,这种休闲活动没有离开居住地,脱离于旅游活动而存在。这个时候,旅游和休闲既有交叉重复的部分,也有了各自独立的部分。
2.休闲与旅游的实践关系
创造经济效益的最后一环节是消费。在全民奔小康的背景下,国民的内需范畴主要集中在提高生活质量的休闲范畴。事实已经证明了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休闲经济也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出,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从休闲与旅游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旅游经济的一部分属于休闲经济的范畴,但休闲经济远远不止这一部分。在发展休闲经济的过程中,除了更好地满足、刺激外来的休闲旅游者需求,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以外,更应该注重开发、提升本地及周边附近居民生活质量的休闲消费产品。
二、休闲文化的历史变迁
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呈现出特殊的规律性,这必然影响到中国休闲方式和休闲文化的历史变化。在休闲学的视野中,我们已经知道我国休闲文化是极为丰富而又至为宝贵的,不仅因为它有着历史考古学和文化博物学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所蕴藏的休闲精神和生存理念,对于缓解各种危机,特别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人的心理的紧张、灵性的飘逝、悟性的干涸和生命感受的枯竭等,都具有深刻的启迪价值。
(一)中国古代传统“天人合一”的内向型的人本休闲方式
在中国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绝大多数是在发展缓慢的自然经济和人的依赖性的阶段度过的,因而这个阶段的休闲方式的各种特点成为中国传统休闲文化的主色调,其特点是追求身心内在性和天人合一的“和谐”休闲。正如刘新平所说,“中国人一向都是深得‘闲’字精髓的。那位羽扇纶巾、闲庭信步间就将百万曹兵烧得灰飞烟灭的诸葛孔明千百年来让多少人心驰神往,一回回梦游赤壁!而那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县令,更令后世无数文人心仪不已,恨不得时空倒转,让自己可以置身南山之麓,与陶公比邻。至于修出一部千古《水经注》的郦道元,谁敢说他在踏遍神山秀水之际,没有一种休闲的意味自在心中?写出那篇《醉翁亭记》的欧阳老先生,若非以一种超脱凡尘外的闲适情怀将‘环滁之山’尽收脑海心谷,又怎能写下那秀外慧中、传诵至今的飘逸文字?”对此,林语堂先生也专门著述,做过有滋有味的描述,任何一个有着内在心灵渴望的人都会从中体会到中国休闲文化的人性化,以及天人合一、灵肉协调、人际和谐的追求和情怀。
在中国古人看来,休闲就是人身心和谐的一种内在状态,就是对这种身心和谐状态的体验和不断地超越和提升,并基于此,在人与外界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即在休闲中确实地实现主、客体的内在统一及不同主体之间的和睦融洽。中国古代休闲自觉或不自觉地实现了这一点,表现于外的各种与休闲相关的器物产品,不过是古圣先贤这种人本休闲的外化结晶,甚至可以说,流传于世的主要思想,科学、艺术和宗教经典,以及各种融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寺观古刹、名胜古迹等,都是这种天人合一的内向型人本休闲的结果和证明,并体现着这种休闲的意蕴精髓。中华民族的悠长历史、文化精神都能够在这些古人休闲的遗迹和遗产中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和智慧的启迪。中国古人休闲的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和谐性、文化性、人文性等,无不体现着古人休闲对身心和谐和“天人合一”的不懈追求,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休闲智慧。
(二)近代西化物本休闲方式的传入和传播
鸦片战争破坏了我国古典的休闲特色,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送来了连西方人自己也不欣赏的“鸦片休闲”。因为,当吸食鸦片成为国人普遍的“休闲”时尚的时候,“鸦片休闲”对中华民族的身心和文化的冲击便是致命的。
西方所谓先进的休闲方式随即涌入国门,上层社会纷纷效仿和投入西方式休闲之中,我国的休闲方式开始了西化、外化、物质化、非和谐化或称“现代化”的历程。进入20世纪,国人传统的休闲方式更是愈益弱化,西式休闲则愈益彰显甚至达到疯狂境地。从上流社会迷醉的西餐馆、照相,到对汽车的憧憬、对西式舞厅的向往、对西洋电影的追捧,以及对西洋话剧的推崇,等等,都无不反映了西式休闲对国人休闲生活的震撼性冲击。而底层百姓唯一可做的、廉价的休闲,就是街头麻将赌博和吸食西洋的纸卷烟,以及大城市居民到具有交易和娱乐功能的商业街上逛街欣赏杂耍等,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还出现了一些比较廉价的集中西休闲为一体的游艺园,也吸引了不少下层市民。
西式休闲大行其道,这种文化氛围对中国式休闲唯一起到显著积极作用的是,促进了国粹京剧的繁荣发展,出现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等艺人,让中国人由此获得了自己休闲文化的尊严。当然,所有这些对绝大多数底层老百姓的休闲生活并没有根本的影响,但这种文化环境还是历史性地造成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过渡和转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已然断裂,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确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与之相伴随的是中国的传统休闲文化在主流文化、上层社会几乎完全消失。不过由于中国底层社会及其家庭细胞的基本结构尚未完全打破,因而,基于传统民俗和家族宗社结构的传统休闲文化得以在民间保存和延传。
(三)新中国全民性、革命化以至走向极端的社会主义休闲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到1966年,整个17年的休闲时尚便很自然地体现出一种健康向上的革命化和理想化的色彩。建国初的前两年便通过“三禁”措施消灭了旧社会泛滥成灾的赌博、卖淫和吸烟(鸦片),从而大大净化了中国人民的休闲方式。最能体现这种休闲方式变化的是,在每一个国庆节,全国人民载歌载舞,所有的城市和农村、工厂和学校都沉浸在一片欢欣鼓舞、生动活泼的喜庆海洋之中,从而以崭新的面貌展现着中国人后的扬眉吐气、自豪乐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同时,还在全民流行着运动健身的时尚,其休闲健身的效益非常突出。观赏革命电影和戏剧,阅读革命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从中重温革命历史的血与火,以及英雄烈士的共产主义精神,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这种休闲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休闲真正成了信仰的基础,没有这种承担着革命道义的休闲文化,就没有那时候年轻人的理想和激情。
文革十年,在中国现代的休闲史上算是一段极端暗淡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休闲几乎绝迹。但是,流传于民间几千年的休闲方式并没有消失,只是在内容上革命化、政治化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大众采用他们流传了几千年的休闲娱乐方式来完成这个特殊时期的政治和思想道德使命,这时的休闲的确承载了过于沉重的社会历史责任,以至于同样的休闲形式相比古代却大大地失去其应有的人生乐趣和休闲体验。
总体上说,新中国成立后的27年,是西式休闲几乎绝迹、中国古代传统休闲方式潜藏隐匿,而新兴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休闲异军突起,但是休闲这个本该淡出政治责任而回归人性自身的领域,却承担了过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任务,尽管人们的精神状态是纯洁、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但休闲内容的枯燥、休闲形式的单调,乃至众多休闲形式适应特殊的政治需要而遭毁灭也是毋庸置疑的。
(四)主动吸收和融合,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休闲方式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的休闲潜能开始得以空前的释放,寻求刺激和宣泄、设法快乐和享受,成了这个时期休闲的主色调。中国人休闲方式的西化、外化、物质化、商品化进程开始以空前的速度、深度和广度进行着,中国传统的休闲方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西化—革命化—西化的洗礼之后,所剩无几。应该说这段时间是中华传统休闲方式和休闲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时期,西式休闲以先进、时尚、现代化、改革、开放等众多亮丽的字眼所表达的含义逐渐占据了国人休闲生活的主体,以至于各种大众媒体的完全西化的娱乐主义、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成了国人休闲生活的全部。休闲的物质化、商业化、产业化即外在化,便成为中国休闲文化发展的必然,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因此而遭到了空前的威胁。在休闲产业日趋国际化的今天,这种威胁更为严峻。中国的休闲方式开始进入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商品经济和人依赖于物的独立性的阶段。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过的休闲方式及其各种优点和缺憾都将在更短的时间内,在中国社会以更为集中浓缩的态势全方位地重演一遍。这也是休闲方式发展的固有规律起作用的结果,但是,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约束,这个历程也显然受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显著影响,人的平等、自由、健康、快乐和发展、幸福等理念得以倡导和光大;体现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和基本精神的休闲体制和休闲文化也逐渐在社会大众的休闲意识中生根成长;大量有社会责任感的休闲学者和休闲业经营发展者也开始着手纠正异化休闲的偏颇,开始探索推动健康有益的休闲发展的新的社会物质途径。可以预见,随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国的休闲文化将会在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影响、约束和引领下,变得更为理性和自觉,其奔向人类第三个历史阶段——产品经济和联合劳动基础上自由个性阶段之目标的大方向将更加清晰明确。
三、中国休闲文化发展的启示
中国传统人本休闲方式——被扭曲了的西化物本休闲方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扬弃两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休闲方式,这就是中国休闲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趋势。认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明确中国休闲学人今后开展休闲研究的根本任务,那就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休闲方式和休闲文化的建设规律和实施战略,以便积极地、科学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休闲体制和休闲文化的建设,揭示中国休闲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启示。
1.要尊重中华悠久的休闲历史和休闲传统,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人本精神和和谐精髓
当今世界的进一步发展和人类福祉的永续增进,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天人冲突”的种种困境。而这种困境的产生又与现代化的由无尽物欲所支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本属于淡化物欲转向人性自身的休闲也在这种现代化物欲的大潮中被扭曲、被淹没、被异化,因而,我们能够尽可能地缩短其历史进程、削弱其加重人性异化的弊端,从而寻到一种淡化物本休闲而强化人本休闲的途径。恰恰在这方面,中华传统休闲文化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其天人合一的人本精神和和谐精髓,对缓解乃至根除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冲突困境有着天然的针对性。因此,尊重并弘扬中华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人本和谐灵魂,不仅是中华民族保持其民族特色和身份的需要,也不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休闲文化的需要,而且还是对人类文明作出新的伟大的贡献所必需的民族文化资源。
2.重视吸收和融合西方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民族复兴需要的休闲文化
西方的休闲文化固然有其过于物质化、外在化、商业化的弊端,但是,在其思想文化界仍不乏自觉而清醒的休闲学者和思想家们,而他们在社会意义上的休闲建制有着几百年的历史经验的积累,他们所推崇的人权、平等、博爱、民主、自由等迄今仍然先进的理念,也在他们的休闲体制和社会大众的休闲生活中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体现,比如,他们的休假政策和法律制度、他们的休闲教育、他们的休闲权利和价值意识、他们在工作与休闲之关系方面的实践探索——分享工作制、灵活工时制、周四天工作制或周30小时工作制等,他们的一些休闲形式中所刻意追求的人性蕴含,等等,都正是我们所必须正视和应该学会选择和“拿来”的。中国社会已经走上了国际化的快车道,西方的休闲方式和理念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并正在加速进入国内,这正为我们进行这种“拿来主义”的休闲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大好的历史机遇。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需要来认真地检视各种外来的休闲文化,找到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华民族复兴需要的休闲理念和形式,削弱乃至抛弃其物本和异化的糟粕,而弘扬其中的民主性、自由性和人本性的精华,从而使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休闲文化的构建和发展服务。
3.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引领和主导中国休闲文化的发展
为此,要把休闲文化纳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轨道,让休闲使人“成为人”的内在价值、休闲文化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践功能得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休闲文化的基本构架即是:为着全体中国人民共享休闲、共同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为着全人类的和谐永续和自由幸福,坚定地依托中华悠久而丰富的和谐人本的休闲思想和文化资源,充分吸收西方休闲文化的民主性、自由性和人本性的价值理念和适宜的休闲形式,在全体中国人民享受典雅、科学、健康、文明的休闲文化的过程中,必将实现中华文明的全新的复兴,同时,必将为人类贡献一个新的中华文明。
遵循休闲方式发展的客观规律,致力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休闲方式和休闲文化,既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最终必将造福整个人类,推进全人类的和谐永续和自由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