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集群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集群创新网络由集群的创新标的、创新核心层、创新支持层、创新环境层等4个环节所构成。
1.集群创新网络的基本结构
企业集群创新,最初是基于集群企业之间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而萌发的,是一种市场行动,往往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广泛开展。这是集群创新的最基本的表现。它是集群产业内部的一种创新行为,处于集群创新网络的核心层。
出于集群产业创新的需要,集群生产经营企业往往又寻求产业外部的援助,其对象可以广泛包括集群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元素,诸如科研机构、大学、政府、社区、风险资本等。集群产业外部的这些社会组织参与到集群产业的创新活动中,便形成了集群创新网络的支持层。
此外,集群创新活动不但置身于国内市场环境之中,在开放型社会里,它还置身于国际市场环境,受到各种国内、国际市场创新环境所约束。于是,这些集群产业的外部市场环境,便构成了集群创新网络的环境层。
由于集群创新网络是基于集群产业共同的研发创新活动而展开的,因此,可以把这些共同的研发创新活动,称为集群创新标的。于是,集群创新标的和集群创新核心层、支持层、环境层一起,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集群创新网络。如图6-3所示。
图6-3 集群创新网络的基本模型
2.集群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
集群创新网络与国家创新网络、地方创新网络、国际创新网络、企业创新网络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它是一种市场驱动的创新网络,主要是由集群企业发起而创建,而非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
(2)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标的是动态的,创新核心层成员的创新行为是双向互动的。任何一个核心层成员企业的创新需求,都可能驱动产业链上另一成员企业的创新响应,并且根据市场变化而不断调整、修正创新标的。相比之下,相对地,政府主导型创新网络的线性特性、单向性特征则比较明显,因为其创新标的往往是由政府单方面指令而定的,组成创新网络的成员也是由政府指定的,并且政府与其他创新网络成员之间的“契约性”相对固定,其创新标的对市场变动反应较为“迟钝”,缺乏灵活性。企业创新网络也具有线性特征和单向性特征。相比之下,集群创新网络的灵活性较强。
(3)集群创新网络的微观性、实用性显著。它往往针对产业经营活动中的技术创新需求而联盟,目的性很强,侧重于商业应用技术的共同研发。而政府主导型创新网络,尤其是国家创新网络,往往侧重于基础研究,不以商业应用为直接目的,主要出于国家或地方产业的长远的战略考虑。
(4)集群创新网络在创新网络集合中,它的边界大于企业创新网络,但一般小于国家创新网络、地方创新网络和国际创新网络,往往包含于后三者当中(见图6-2)。
3.集群创新网络的功能
集群创新网络是创新网络的一种类型,具有创新网络的一般优势。包括整合创新资源,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产学研合作,网络化创新;产生知识溢出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等。同时,集群创新网络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它与其他创新网络相比,具有一些个性功能。最显著的是创新研发模式的不同——柔性集聚创新。
“柔性”是相对于“刚性”而言的,是指对变化的适应能力。与此对应,社会生产方式可区分为刚性生产方式和柔性生产方式。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市场驱动与生产驱动。[2]柔性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小批量生产制定产品,以灵活地满足变化的市场需求。与此相反,刚性生产方式则是大批量生产标准化产品,只能适应某些产品生命周期长、需求量大的标准化产品之需。对于市场驱动的产品生产来说,刚性生产方式不仅不适应,还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柔性集聚创新是在市场驱动下形成的产业集群内部,在各集群企业之间形成的柔性社会化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科学合理的创新方式。它是由于集群企业在地理上的接近性,通过开放、扁平、发散型的工业系统而形成的。在这种创新环境下,集群企业之间广泛开展各种正式,特别是非正式的交流,创新的思想火花往往在不经意、“无计划”的情况下产生。因而其创新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摆脱了生产驱动型刚性生产方式的束缚,创新周期大大缩短,创新成果会更加丰富多彩。美国发达的硅谷高技术产业集群,就形成了柔性集聚创新能力很强的集群创新网络,被称为“柔性生产综合体”。我国中关村也形成了柔性生产方式,只是由于复杂的原因,至今企业合作网络还很微弱,因此尚不能称之为“柔性生产综合体”。[3]
基于集群创新网络在创新网络体系中的地位及其独到的功能,它对于国家创新网络、地方创新网络而言,是一种重要的有益的补充。它可以激活国家创新、地方创新和企业创新,相得益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