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育集群企业个体的创新能力
企业是构成产业集群最基本的元素,各企业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决定企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正在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一种态势。企业由非技术创新主体,向技术创新主体的转化,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再造集群创新网络的基本出发点。
1.增加集群企业R&D投入,提高集群企业自主研发水平
科技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物质保障。在我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过程中,得到了国家火炬计划的有力支持和推动。火炬计划特别注重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强化技术创新能力,重点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的R&D经费支出为314.5亿元,占国家高新区销售收入的2.37%,全国约有1/5的R&D活动资源投入国家高新区企业的创新项目上。通过火炬计划的实施,一大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5年来,累计实施火炬计划项目2.4万多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的技术来源90%以上来自企业自有技术或国内技术,其中40%以上来源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科研成果。江阴市以实施火炬计划为主线,加快纺织行业的高新技术改造,证券市场中比较活跃的“江阴板块”中13家高新技术企业,绝大中分都是通过火炬计划项目实施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增加科技投入、强化自主创新是企业集群创新和技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举措。继续加强火炬计划对科技园区、集群企业的支持;积极探索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各地区还要发展教育和培训,创办有地方专业化特色的大学,发展有利于本地产业升级的专业,促进人才培养本地化,使集群企业减少新增雇员成本,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增进企业研究和开发活动做好智力资本的准备。
2.加强产业集群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开发机构的建设
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为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1993年起,我国开展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到2000年,共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9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大约1500家。它们对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对29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调查,1999年,它们共完成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项目12729项,平均每个企业43.59项;共获得专利授权1919项,其中发明专利224项,占授权专利数量的11.67%,与同年全国授权发明专利462项仅占三类专利总数29341项的1.57%相比,显示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年,29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272家制造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近2100亿元,产品销售总额为8400亿元,平均新产品销售率达到35.97%,新产品利税率为35.01%,均远高于全国大中型企业13%的水平。这也说明技术创新实力强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对企业经营的贡献要比一般企业高得多,反映出这些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对技术创新活动有很强的依赖度。
在集群经济发达的浙江、广东等地,集群企业设立技术开发中心、研究开发机构逐步盛行起来。浙江省绍兴市有6家企业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以低压电器为主要产业的乐清市申报国家火炬计划智能电器产业基地。在这个基地,目前形成的研究开发机构有正泰集团建设的上海理工大学正泰学院,省级电器研究开发中心,德力西集团建设的电器科学研究所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省级电器技术中心,华仪集团建设的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工作站,还有浙江大学电器科技胜武基地等。除此而外,正泰集团投资5亿元建立了正泰集团高科技工业园和正泰集团成套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业园,并在北京、上海、美国硅谷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
企业技术中心和其他各种企业研究开发机构,正在成为我国产业集群创新的主导力量。地方各级政府应通过建立、完善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不断增加对科技项目和R&D研发的投入,从而推动集群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促使集群企业成为集群创新的主体。
3.大力发展民营高新技术企业
民营高新企业是地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创新的重要途径。在“珠三角”,民营科技企业实际上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像深圳华为、中兴通讯皆为两大民营科技企业,他们占领国内程控交换机80%的市场。2002年,深圳华为集团年投入R&D经费已达到30多亿元,占其年销售额的比重高达12%。“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群能在短时间里高速发展,就是得益于率先建立起了适应高新科技产业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公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1年)认为,从具体指标来看,广东知识创新能力仅排在中游,但由于企业创新能力、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等三项指标排在全国第一,得以使区域创新能力跻身沪京之后列全国第三。
各地发展集群经济,要继续大力支持民营科技企业,扶持民科企业的技术出口,为民营科技企业人员出国开展商贸投资、技术交流、展览培训提供便利,帮助民营科技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