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集群文化共享化

集群文化共享化

时间:2023-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集群文化共享化集群经济既是一种开放经济,也是一种合作经济,具有开放性、网络性、应用性等文化特性。我国落后的分工文化、严重的“知识孤岛”不发达的创新网络等问题极大地制约集群经济的发展壮大。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推进各种健康向上的集群文化在集群经济中广为传播、交流、应用和共享。

一、集群文化共享化

集群经济既是一种开放经济,也是一种合作经济,具有开放性、网络性、应用性等文化特性。我国落后的分工文化、严重的“知识孤岛”不发达的创新网络等问题极大地制约集群经济的发展壮大。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推进各种健康向上的集群文化在集群经济中广为传播、交流、应用和共享。

1.创新校企知识共享平台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是基础性知识文化转化为应用性知识文化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拥有的丰富的科技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方式,是推动集群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努力。1986年国家经委、教委、中国科学院商定成立“经济科技合作协调小组”,在100个大中型企业推出了“百项合作计划”,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提出产学研合作的政府行为。1992年,“两委一院”共同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计划,这是我国政府高举产学研合作旗帜的重大举措,并于当年8月召开了全国第一届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发展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政府行为,并在政府工作计划和实施日程中启动。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这些重要措施,对促进大学“知识源”、“创新源”的知识传播、技术转化以及同经济相结合,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集群经济建设过程中,可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校企知识共享平台的创新:

(1)鼓励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向研究型大学发展,促进产学联合。

(2)加强产学研究中心的建设。

(3)扶持大学独办、联办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园区。

(4)鼓励大学教授、研究生与产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

(5)以大企业为主导,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传播与转化机制。

(6)大学根据当地集群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2.积极推动集群企业间的文化共享

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以各种知识文化为支撑。包括创办企业的知识,产品制造和销售的知识,企业集群分工与合作的知识,新产品开发的知识,产品和地区品牌的知识,高档次产品开发的知识,参与国际竞争的知识等。关键的是,这些知识文化必须在集群企业中得到广泛有效的传播和交流。这样才会形成“师傅带徒弟”、“企业带企业”、“干中学”的生态学习链,促进集群内部分工与协作,并形成密切的产业合作关系。主要途径有:

(1)通过共建产品价值链来实现知识文化共享;

(2)通过共建专业市场来实现知识文化共享;

(3)通过家族企业衍生新企业来实现知识文化共享;

(4)通过社会中介组织,如举办专业博览会来实现知识文化共享。企业集群中知识共享的途径如图7-4所示。

img119

图7-4 企业集群中知识共享的途径资料来源:《面向企业集群的知识共享》

3.鼓励个人之间的文化共享

一般地,各种知识是以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形式存在。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深深地根植于个体的行为本身,包括个体的工作技巧、学习诀窍、思维模式等。它往往是“知而不能言者众”,不那么容易表达出来。显性知识是那些已经规范化、系统化了的各种知识,包括科学公式、计算机程序、产品说明等。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汉斯商学院授予首位施乐杰出知识学教授的日本野中郁次郎先生认为,知识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隐性知识在认知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知识创新不是对客观信息(即显性知识)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而是发挥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即隐性知识);知识创新公司的核心活动,就是将个人的知识传播给其他人。[36]通过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传授小组成员或其他人员,可以实现知识的共享,扩展企业、单位或集群内部已有的知识储备,并成为扩展其他个体隐性知识的基础,促进一个组织的知识的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当某个杰出的研究人员将他人某种想法(即隐性知识)显性化,有可能最终形成一项新的专利。或者,某个中层管理者,他对市场趋势有某种直觉,可能最终催生出一种重要的新产品概念。在硅谷,企业员工通过各种企业内部、外部的广泛式交流,一个个创新的思想火花在不经意的思想碰撞中生成、出现,从而推动硅谷创新的源源不断。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大力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政府,应当塑造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鼓励人们不分企业、不分社区、不分等级、不分老幼,广泛开展各种日常交往、社会文化和技术交流活动,激发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形成一种更加开放、促进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

4. 创造一种有利于人才流动、文化传播的大环境

人才流动、知识流动是知识与文化共享的重要实现途径。通过人才流通,可以把个体所特有的隐性知识传播给另一个企业或地区,实现知识的流动,带动其他企业、其他地区的兴起和发展。“肖克利效应”就是这种人才流动、知识扩散的典型。

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1956年在美国东部的贝尔实验室由于发现晶体管效应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这之前的一年,他带着8名年轻的工程师回到他的出生地硅谷北部的帕洛阿尔托,建立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还创建了旧金山地区第一家半导体公司——“肖克利晶体管公司”。1957年,高级工程师戈登·摩尔(Gordon E.Moore)与另外5名工程师脱离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另起炉灶,在圣克拉拉谷创办“仙童半导体公司”。到1963年,仙童公司的销售额达13亿美元。六七年后,当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创办人、经理人日渐成熟,仙童半导体公司快速地分枝繁殖,其中包括查尔斯·史波克创立的国民半导体公司,诺伊斯、戈登·摩尔和安迪·葛洛夫创立的英特尔公司,杰瑞·仙德斯创立的超微公司。这三家公司一直是硅谷最重要的半导体公司,英特尔现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巨人。由英特尔公司还衍生出8家以上的高技术公司,另外还有一批人才流动到当地其他公司。肖克利的“叛离”,把半导体技术从美国东海岸带到了西海岸,使半导体工业在西海岸扎下了根。由肖克利所带来的一系列裂变与繁衍,触发了硅谷半导体工业创业的连锁反应,并由此引发了硅谷的崛起。因为如此,甚至有人说:没有肖克利,就没有晶体管,就不会有硅谷。肖克利也由此而被誉称为“硅谷市长”。[37]

“肖克利效应”有几点值得借鉴:

一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应鼓励有发明创造的人才带着专利产品走出实验室,创办实业。肖克利当年离开贝尔实验室,就是为了将其发明产品进行商业化开发。

二是改革单位所有、部门所有僵化的人才管理体制,鼓励科研人员到生产第一线,使科研与生产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

三是大力推行创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前仆后继的高知识、高技术创业大军。仙童半导体公司之所以不断裂变,除了受僵化体制所“迫”之外,其创办人和其他员工“不安于现状”,敢于“另立山头”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因”。如果硅谷人没有“内在创业的冲动”,今天的硅谷企业就难以“枝叶繁茂”,硅谷也不会成为“新公司的天堂”和“死亡之谷”。美国创业教育从初中抓起,再到高中、大学本科,直至研究生,一些著名的大学建立了创业学专业甚至创业学系。而我国直到2003年3月才问世了第一本主要为MBA编写的高校创业学教材。我国各级教育界应当重视正规创业教育的开展,甚至从中小学生抓起。

四是,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吸收国外高科技人才到中国创业,吸收大批出国留学人才回国创业。我国各地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在这方面具有较好的条件,应进一步优化软硬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