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休闲与生活方式

休闲与生活方式

时间:2023-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2 休闲与生活方式何为休闲?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生活方式是一个被诸多社会与自然环境因素制约和影响的综合范畴,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生活方式是人的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决定了个体社会化的性质、水平和方向。总之,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休闲与生活方式密不可分,良性休闲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

1.2 休闲与生活方式

何为休闲?从“休闲”二字的汉字解释上,我国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对此有过精辟的阐释,“‘休’以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词意的组合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在《辞海》中,休闲被解释为:“农田在一定时间内不种作物,借以休养地力的措施”。《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中对“休闲”进行了两种诠释,“休息、过清闲生活”,“(可耕地)闲着,一季或一年不种作物”。显然,这种几种解释与现代休闲活动大相径庭。在英语中,单词“recreation”经常被译成休闲,其含义为:①业余消遣或娱乐;②身心的放松,休憩(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此含义与人们的一般认识较为贴近。但考察它的词源时发现,其原文是recreate,意为再创造、再现、复原。从此意义上来说,休闲活动不是一般的消遣、娱乐和休养,而是为了恢复身心健康,重新创造生活的一种活动。

西方“休闲学之父”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他的这一思想后来成为西方休闲文化的传统。瑞典哲学家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一书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它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由空闲时间所决定的。美国的戈比教授对休闲所下的定义是:“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休闲能使个体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使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基础”。

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认为,“‘休闲’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其一,让身体处于休息的状态,这是从事劳动后进行身心调整的过程,和劳动的再生产以及人的自身存在相联系。它主要体现在人的日常生存必需的时间,如:吃、喝、拉、撒、睡,从事做家务、个人卫生等活动。其二,闲暇时间,即可随意安排的时间,它的主要特征是‘自由自在’,不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往往以游戏、娱乐和闲适的状态等形式进行表达。其三,表达一种精神生命存在的状态,它的特征是‘心之自由感’,心无任何羁绊,这是人类高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

何为“生成方式”?《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生活方式的定义:“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人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中对“生活方式”的解释是,生活方式—— 个人或群体生活活动的相对稳定形式。广义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生活内容、生活结构、生活习俗、生活态度及日常生活活动的表现形式,即人们一切生活的总和。狭义指人们享用物质的或精神的消费品和个人支配闲暇时间的方式。[7]

生活方式是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具体而生动的反映方式,是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复杂、形式多样、内在联系密切的领域。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价值观念指导下,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8]

生活方式受生产方式的制约和影响,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在阶级社会里还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时代性是指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民族性指生活方式受到民族传统习俗的影响;阶级性是由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决定的;个人主体性是指人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生活,而有明显的主体能动性。生活方式一旦形成习俗后,就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相对的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生产方式,促进和阻碍生产方式的发展。生活方式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同时它也影响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涉及内容广泛,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包括劳动时间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内容也很广泛,大体包括政治生活、文化艺术生活、宗教生活等等。社会形态、经济基础,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生活方式也产生重要影响。生活方式是一个被诸多社会与自然环境因素制约和影响的综合范畴,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引导人们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活方式不仅包括了行为层面,而且还包括了文化层面,生活方式与社会发展一样,其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与传统的完全断裂,现代生活方式中同样需要保持传统生活方式中有益的部分。[9]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这些方式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生活方式是人的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决定了个体社会化的性质、水平和方向。生活方式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和不同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又会反作用于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总之,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因此,社会生活方式是通过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与心理结构的形成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对社会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即世界观的基本倾向。

人的生活方式受客观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历史时代的制约,特别受到经济、文化环境的制约。但是,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这毕竟是由个人主观因素和思维意识所决定的。因此,人们选择何种休闲方式,主要取决于个体的素质、个性、修养、境界、格调。换言之,要学会高尚、健康、丰富、充实的休闲生活方式,首先应该是一个生理、心理健康,性格开朗,格调高雅,爱好丰富的人。无论如何,悠闲的生活则必须要有一个恬静和旷达的心态。

休闲与生活方式密不可分,良性休闲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速的提高。农业文明时代的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方式,被工业文明时代的大规模、高产出、效率化的生产方式所替代。生产力的提高,物质生活的繁荣,给予人们的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多。然而,当休闲成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时,人们却总是将休闲与日常的消遣娱乐、休息游玩等同视之,未能真正地将休闲视作生命的一种形式,更不用说在哲学的层面上探寻其生命的意义。其实,休闲并非只是单纯的休息、游玩、消遣、娱乐,实际上它是人的生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是生命的一种形式。关于休闲的这种性质特点,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在论述休闲的意义时,几乎都是不约而同地对它所蕴藉的文化和审美意义,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正确、科学、理性地理解休闲的内涵,帮助人们科学、积极、合理、有益地分配生命中的休闲时间。对个体的人来说,休闲不仅仅是一个如何增加量的问题,而是如何改变“质”的问题。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人的休闲本质的变化可以成为社会进步的一把标尺,建立和制定相应的机构和政策,支持和鼓励人们体验更富有意义的休闲行为。比如:自愿者、环保、慈善事业、社区服务、人际交流、敬老爱幼、扶危济困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方式;同时,促进政府开拓休闲产业市场,改善休闲服务质量,解决就业;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休闲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做一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的审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