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制造业调整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制造业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源、有利的区位条件和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快速发展路子。但近几年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资源环境压力的日益严峻,浙江制造业存在的产业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弱、集聚发展水平不高、节能减排压力加大、成本优势减弱等问题进一步显现出来,严重影响了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浙江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新形势对浙江制造业发展的要求,浙江制造业调整发展必须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着力加强品牌建设,着力优化企业管理和经营者队伍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实现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制造业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源、有利的区位条件和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快速发展路子,成为了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有力地推动了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9年浙江规模以上(简称规上,下同)制造业增加值9775.08亿元,占全省GDP的42.5%。2000-2009年全省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1%。然而也正是这种主要依靠低成本和体制机制优势发展的模式,制约了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层次的提升。近几年,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浙江制造业存在的一些弊端进一步显现出来,严重影响了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2008年、2009年浙江规上制造业增加值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14.8%和1.2%,分别比2007年的20.4%低5.6个和19.2个百分点。
一、浙江制造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浙江制造业从总体上来看主要存在产业层次低、产业链不完整、自主创新能力弱、集聚发展水平不高、节能减排压力加大、成本优势减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
(一)产业层次偏低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以传统行业为主,二是多以加工型制造业为主。进入21世纪,浙江制造业未能抓住国内消费升级的机遇和遵循国内工业化由初期向中期发展的要求,及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是走了承接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劳动密集型和高物耗产业、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型产业的发展道路,虽然发展速度很快,外向度也很高,但总体产业层次偏低,长期形成的以轻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型制造业格局未得到根本改变,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很慢。制造业产品大部分长期集中在价值链低端的制造生产环节,研发和服务环节薄弱,产品附加值低,经营效益不理想。2009年全省规上制造业总资产利润率为5.58%,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表1 2009年浙江省规上制造业前20大类情况表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浙江制造业大多存在重投资、轻创新的问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普遍偏低。在全省5.9万家规上制造业企业中,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仅占1/1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仍然主要依赖引进,产业技术水平较低。2009年浙江省规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74.1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69%,仅为全国平均水平。国际上一般认为,研究开发经费占营业收入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则难以生存。企业的发明专利少,每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远低于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高端创新要素集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都相对较低。逐利性是资本的本性,但浙江的资本功利性太强,部分资金长期热衷于炒作,有不少制造业企业涉足了房地产,挤占了主业的资金需求,有的甚至被房地产拖垮。资本过分地只图眼前利益,缺少对技术创新的支持,造成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严重制约了制造业产业层次的提升。在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浙江企业正面临世界贸易越来越多的专利纠纷和技术壁垒的威胁。
(三)要素成本优势减弱
浙江制造业素以低成本低价格见长,然而,随着土地、能源、水的全面告急,劳动力、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产品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竞争优势逐步减弱,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相比,浙江的主要生产要素价格已明显偏高,浙江一般制造业的转移已是必然趋势。据浙江省经信委的一组调查信息显示,2010年1-5月,全省规上工业从业人员的人均劳动报酬达到10579元,比去年同期提高16.7%。按照这个数字,这些工人们的月平均工资已达到2115.8元。2010年前三季度浙江工业品出厂价格只上涨了6.2%,而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了12.4%,购销倒挂6.2个百分点。
(四)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重
浙江虽然是一个资源小省,但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和全国一样,走的也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路子。虽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资源的使用效率、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好于全国水平,但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一般要高出3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倍,能源资源需求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对环境的污染也很严重。
(五)人力资本投入偏少,职工素质不够高
长期以来,浙江制造业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偏少,对科研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力度不够,成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浙江制造业企业的一线工人大多为农民工,文化基础较低,技术水平不高,流动性较强,由于长期以来对他们的教育培训不够,工人的素质与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工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都比较低。
(六)块状经济素质性、结构性矛盾突出
由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聚集形成的专业化产业区,被形象地称为“块状经济”,现在又称之为产业集群。块状经济是支撑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2008年浙江共有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312个,其中10亿-50亿元的176个,50亿-100亿元的64个,100亿-200亿元的46个,200亿-500亿元的19个,超过500亿元的7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已占浙江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块状经济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块状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累积的产业层次低下、创新能力不强、规划引导不力、平台支撑较弱、转型升级缓慢等一些素质性、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急需进行整合提升,打造成现代产业集群。
二、浙江制造业调整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对浙江制造业进行调整,除了要弄清楚浙江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还必须认清浙江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要求,放眼世界,展望未来,才能把准调整的方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浙江制造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浙江制造业发展的要求
浙江制造业外向度比较高,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浙江制造业影响较大。2009年,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8499.58亿元,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21.3%,其中制造业出口交货值为8495.55亿元,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21.6%。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也随之趋缓,并且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的发展思路,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加强研究,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换代的步伐。部分制造业继续向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世界经济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这对浙江制造业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
(二)工业化发展阶段转型对浙江制造业发展的要求
在工业化各个阶段,对产业结构和资本、技术的要求是有所侧重的。从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提升产业的层次,是浙江制造业发展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产业结构不断演变和升级。工业化初期是以农产品和天然资源为原料的采掘业和轻工业为主,其代表行业是采矿业、纺织服装业、造纸业和各种消费品制造业。工业化中期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0%,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则大多超过60%,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到了工业化后期,则以高技术产业发展为主。目前浙江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从工业化初期向中、后期阶段演变,先后呈现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三个互相衔接、依次演变的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既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是各种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载体。
(三)消费需求变化对浙江制造业发展的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0%,城镇为36.5%。这种变化表明,我国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居民家庭总支出中用于满足温饱的衣食比重越来越少,有更多的支出用于人的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力量。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间,汽车和住房将持续成为居民的消费热点,医疗保健、信息、旅游、高档消费品和品牌消费品将持续快速增长,节能环保型产品将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在国际市场上,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结构将向更高层次转换,知识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将推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比重将大幅度上升,初级产品和技术含量低的制成品占商品贸易的比重和价格将逐步下降。这再次对浙江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出了要求。
(四)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对浙江制造业发展的要求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源短缺问题将成为常态。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首次揭开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印度、巴西和前苏联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加剧了世界能源资源的供求矛盾。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已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石油和铜的对外依存度都超过50%。总体来看,目前国际国内的能源供应水平难以维持我国现有的发展方式。浙江作为一个资源小省,土地、煤炭、钢铁、石油等资源都相当匮乏,制造业的发展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的路子。
从环境来看,人类目前正面临着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人口激增与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下降与生物物种减少、水域污染与水资源匮乏、臭氧层破坏与气候异常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生存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目前的生态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自然生态功能衰退,表现为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推进,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另一方面生产和生活污染严重,粗放发展的工业方式对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食品安全问题突出。浙江生态环境质量虽然总体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长期的粗放式发展,经济快速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相当突出。近岸海域、运河、平原河网和城市内河污染相当严重,陆域酸雨已覆盖全省,发生频率与强度居高不下。因此,浙江制造业彻底摆脱依赖大量物质消耗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五)创新人才供求矛盾加剧对浙江制造发展的要求
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强化,迫使各国逐步调整与改革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生产开始由以消耗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实物经济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转变。因此,创新要素资源正在成为自然资源之后国际市场上争夺的紧缺资源,突出表现在各发达国家政府加大开放技术移民上,博士生、科学家和高度专业化的工人等高端人才成为各发达国家和地区争抢的对象。发达国家和地区还通过本国的跨国公司,采取本土化战略,在世界各地雇用当地优秀人才。相反,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人才资源短缺、人才流失的大国。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约有70%以上留在了国外。人才流失加剧了国内创新要素资源的紧缺。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我国每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不到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20%,高级技工占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则不到发达国家的10%。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浙江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为5.83%,与沿海其他省市比较,不仅远低于北京的17.29%、上海的12.81%,也低于福建的6.33%和广东的5.85%。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提升制造业层次的瓶颈因素。因此,浙江制造业发展必须更加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重视职工的教育和素质提升,以适应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三、浙江制造业调整发展的总体思路
针对当前浙江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新形势对浙江制造业发展的要求,浙江制造业调整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着力加强品牌建设,着力优化企业管理和经营者队伍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实现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
着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浙江制造业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提升、产品由价值链低位向价值链高位提升。从一般性制造转到提升产品设计研发能力、开拓国际营销网络、推进特色制造等领域,推动传统优势产品向高附加值、品牌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沿海新型临港重化工业,努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
着力打造特色鲜明、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现代产业集群,提高制造业集聚发展水平,实现产业组织形态从传统块状经济为主向现代产业集群为主转变。根据省政府的规划,重点建设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海岸线三大先进制造业产业带。环杭州湾产业带要加快高新技术及新型临港重化工产业发展,温台沿海产业带要加快轻工、医药、机械等优势产业发展,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要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及资源深加工产业发展。重点以萧山、绍兴纺织化纤,永康五金制品,鄞州、鹿城服装,海宁、温州皮革及制品,杭嘉湖丝绸,诸暨袜业,杭州、宁波通用仪器仪表,环杭州湾精细化工等产业为依托,重点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着力培育核心区块、龙头企业,构建以核心区块为主体、产业集聚规模大、专业化协作水平高、功能配套完善、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第一,成为集生产、研发、交易、信息为一体的全国性制造中心,部分产品达到世界第一。重点以杭州、宁波装备制造,杭州、台州汽摩配,宁波石化,慈溪、余姚家电,乐清工业电器,宁波、诸暨五金加工,绍兴、台州、杭州医药,舟山、宁波水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依托,着力培育核心区块的主导产业,建立国内先进的研发中心,加快形成产业链的配套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
(一)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科技创新,着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全面提高浙江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根据省政府浙政发〔2008〕80号文件的部署,到2012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到55%,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要达到1.5%左右,这个比例2009年还不到0.7%。
1.加强研发资金投入。制定和完善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各项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产品。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引进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力度,积极与国内外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合作,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道路,尽快缩短与世界新技术产业的距离。
2.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换机制。充分利用省内外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快建设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利代理、科技信息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面向块状经济、中小企业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基地。健全技术市场,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政策,完善对专利、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的资助制度。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机制,共同打击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支持企业开展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的申请、注册和登记工作,保持浙江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建立知识产权的评估和交易体系,规范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认证制度。积极推进标准化进程,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
4.加强风险投资。一是要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运行相结合的政府、社会和银行等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二是要建立符合风险投资特点的投资管理机制。除了要根据实际出资额确定的一般股权外,还应有赠送股权,即风险投资项目的实际出资者将部分股权赠送给对该项目及公司运作作出重要贡献的非股东的经营者、技术骨干。三是建立市场化的风险投资撤出渠道和机制。目前我国风险投资的撤出渠道和机制主要有股票市场上市、股权交易、股权回购、收购兼并和清算等5种。四是要建立风险投资的中介服务体系和制定相关促进政策,充分发挥社会化的中介机构在风险投资中的咨询、评估、监督作用。
5.加强培养和引进研发人员。完善并落实人才引进各项优惠政策,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坚持引进、培养和使用相结合,招募一流的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职业技术院校为依托、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育紧密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互相配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以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努力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形成全员创新的氛围。
6.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其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工业设计、品牌策划、广告制作等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会展服务等行业。加快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产权交易、检测认证、人才培训等产业和中介机构。有条件的企业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技术研发、工业设计、软件开发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鼓励大型企业实行主辅分离,通过剥离整合企业内部服务性业务,发展社会化生产性服务企业。
(二)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既要立足浙江发展实际,又必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基于浙江传统产业是以块状经济为产业组织特色,因此,改造提升的重点是以块状经济为着力点,通过块状经济区域和产业整合提升,培育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产业集群。
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有利于培育产业区域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联动发展。根据集群优势的不同,通常把产业集群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创新的产业集群,称为高端产业集群,另一类是基于低成本的产业集群,称为低端产业集群。浙江的块状经济基本上属于低端产业集群的范畴。通过实施块状经济区域和产业整合,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创新和低成本优势,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推动区域整合,提升集聚水平。在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规划建设的基础上,围绕具有产业优势的核心区块,科学规划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总体布局、发展规模、产业导向、功能区块、生态环保及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开发区、工业园区的产业层次和管理服务水平。鼓励大企业、大项目及其他配套产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聚发展,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企业和项目进入。结合小城镇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地方科学规划和建设一批较高水平的新型工业功能区。在大中城市,发展一批知识、技术、技能密集及消耗低、占地少、污染小、附加值高的都市型工业示范区。
根据省政府的部署,力争到2012年,全省形成10个左右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20个左右300亿—1000亿元、60个左右100亿—300亿元的产业特色突出、专业分工合理、协作配套完善、创新能力较强的现代产业集群。经过提升发展,努力形成产业集群的六大竞争优势,即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的集聚优势、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优势、持续创新的技术领先优势、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优势、资源共享的市场网络优势、节能减排的生态优势;产业集群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推动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全面分析现有传统产业发展基础、竞争优势、成长空间、带动作用的基础上,确立重点改造提升的10个行业为纺织化纤业、服装业、皮革业、塑料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家用电器产业、金属加工及制品业、精细化工及氟硅化学品业、食品业、医药制造业。
(三)着力培育发展新兴制造业
培育发展新兴制造业是推动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举。根据省政府浙政发〔2008〕80号文件的部署,到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要达到26%和32%。省有关部门已经确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核电关联产业九大产业为全省今后重点要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物联网、生物产业以及新能源为三大重中之重的新兴产业。预计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将超过2万亿元,占到全省工业比重的30%以上。未来5年,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浙江新的支柱产业。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几年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2009年,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7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增速比规上工业总产值高10.3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18.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新产品对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超过100%;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71亿元,比上年增加6.9%。但与广东、上海、北京、江苏等高新技术先进省市相比,无论是创新能力、规模还是经济效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不多,大部分企业主要是通过技术引进,承担以劳动相对密集为特点的加工工序,以获取加工费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经济效益不高。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和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浙江高新技术产业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现代生物、新材料、能源、精密仪器等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对工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重点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高新园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占据产业链高端的高新技术企业。
2.积极发展新型临港重化工业。浙江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港口资源和发达的国际航运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和浙江相继投资建设了宁波北仑港、镇海港、舟山港以及配套建设了镇海石化总厂、镇海发电厂、北仑电厂等项目,90年代宁波等沿海地区依托港口优势,吸引外资大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已拥有镇海炼化、LG甬兴化工、埃索(浙江)公司、华东BP液化气基地站等一批骨干石油企业,为浙江发展新型临港重化工业奠定了基础。
浙江发展新型临港化工业,要充分发挥深水良港优势,在技术创新和广泛采用现代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和工艺改造升级传统重化工的基础上,发展适合浙江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产品成长性更高、物耗更节约、环境污染更小、附加值更高的重化工业。按照省政府制定的《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以及《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的要求,在杭州湾地区、温台沿海地区重点发展石化、船舶修造、钢铁等产业。
3.努力壮大装备制造业。浙江装备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具有一定科技含量、以轻型装备为主、门类较为齐全的装备工业体系,总体实力在全国处于前列,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借鉴发达国家走过的装备制造业发展经验,同时基于浙江的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和整体经济发展特色,浙江装备制造业发展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兼并合作,培育龙头。通过资产重组和技术合作等形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培育一定规模和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
二是引进消化,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进行集成创新,逐步替代进口设备;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提高,形成一批拳头产品,不仅满足本省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成为国内相同行业先进装备的重要供应基地,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三是抢抓机遇,重点突破。浙江发展装备制造业,既要顺应国际制造业发展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又要根据浙江的优势,抓住一些我们发展中特有的,并且已经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或已经掌握了一定技术和生产制造基础的机会,重点突破,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带动一批装备工业发展。做精做专做优电器机械、节能环保设备、现代仪器仪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新型纺织机械、高性能轻工机械、电子专用设备、高端机电产品和机电基础件等。积极发展经济型轿车、中高档客车、专用车、特种车、大型船舶、特种船舶及关键零部件生产,推进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延伸和整合提升。
(四)着力加强品牌建设
当前,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品牌是制约浙江制造业开拓市场的重要因素。浙江有些企业虽然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但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名牌尚未出现;有些企业虽然增长速度很快,但是企业规模不大,品牌集聚和辐射不强,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还很低。按照培育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的要求,做到无牌变有牌,有牌变名牌,培育更多的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努力创造若干世界名牌,提高浙江制造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围绕“品牌大省”建设,深化实施名牌战略。要在保持浙江现有名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措施,集中资源和力量,着力培育和发展一大批名牌产品,带动全省企业质量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浙江由“制造大省”向“品牌大省”的跨越。
2.加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积极创建区域名牌。要对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园区加速进行整合和提升,在充分利用现有园区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强化创新,合理布局。要着力弥补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着力延伸产业链,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使块状经济区不仅仅是大量企业的简单集聚,而且成为从产品研发到品牌整合扩展的一个完整体系,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浙江制造”的大本营,着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区域名牌”。
3.坚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名牌的培育和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对名牌培育和名牌发展所具有的推动作用,把竞争重心调整到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售后服务,增加市场占有率,增强名牌竞争力上来。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推动企业走品牌之路,引导企业加强对消费需求、营销环节、竞争对手、未来市场变化的分析,结合自身优势调整市场战略,确立企业品牌形象。
4.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完善品牌建设配套措施。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品牌大省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市场环境、产业结构、金融投资、贸易条件和法制建设等方方面面,需要政府、企业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创造名牌、走品牌发展之路。要持续加大打击假冒伪劣的力度,为名牌的培育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要不断改善名牌评价和推荐工作,建立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符合竞争规则的评价和推荐机制。
(五)着力优化企业管理和经营者队伍建设
加快企业改革和制度创新。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规范的公司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多元的产权结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完善分配、人事、劳动等制度,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经营机制。支持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多渠道进行直接融资,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推进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积极引进和采用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管理模式。引导企业加强战略规划、产品创意、工艺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资金周转、成本控制、人力资源等管理,优化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供应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完善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保证体系,积极推行计量检测确认和质量、环境等体系认证活动。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开展资本经营,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实施并购重组,进行产业链整合,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依托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网络等能力和条件,对非核心业务采取联营、联盟、外包等方式开展虚拟经营。
加快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企业经营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经营的好坏。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建立有效的企业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积极性。改善家族制企业的管理,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完善的企业家市场。采取多种形式对重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培训,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开拓创新意识、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
课题负责人 殷柏尧
课题组成员 黄庆平 蒋 怡 张 炬
课题执笔人 殷柏尧
参考文献:
[1]刘亭,傅金龙,朱李鸣,等.实力浙江——打造产业新优势[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叶连松.新型工业化与制造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省政协课题组.依托传统产业、整合提升块状经济、加快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2003.
[4]《浙江概览》编撰委员会.浙江概览——经济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5]金汝斌,梁普明.2010解读浙江经济[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
[6]浙江省统计局.工业经济回稳向好[EB/OL].浙江省统计局内部信息网,2010-02-02.
[7]谢力群.加快推进浙江工业现代化[N].浙江日报,2010-07-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