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企业协同进化的内涵
一、企业协同进化的含义
(一)由生物协同进化的类推
“企业协同进化”,暗含将企业的发展与生物进化相比较。类比的方法是一个古老而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研究方法。爱因斯坦说过:“在物理学上往往因为看出了表面上互不相关的现象之间有相互一致之点加以类推,结果竟得到很重要的进展。”[125]在建立协同学的过程中,哈肯也大量地运用了类比的方法,类比的方法使哈肯开阔了视野,从激光的产生联想到物理世界、化学世界、生物世界乃至人类社会的许多变化过程的共同之处,为创立协同学奠定了丰富的思想基础。毋庸置疑,本书的企业协同进化思想也是受到生物协同进化的启发而萌发的。相似是类比的前提,在企业进化与生物进化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相似之处。例如,企业也具有生命现象或生命周期;企业也遵从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企业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依赖环境的供给等。通过类比,我们发现企业的进化并不是企业单方面的行为能够决定的,企业的进化往往是适应环境的进化,是诸多环境要素和企业自身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必须与周围环境协同才能得到进化。
图2-1显示了两个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对任何一个物种来说,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都只存在着三种可能性:受益(+)、受害(-)和中性(0)。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总结为九个方面,包括11种具体的相互关系。这11种种间关系是:互惠、共生、共栖、植食、捕食、寄生、类寄生、竞争、抗生、互抗和中性。
比较起来,企业之间也存在着与此类似的协同进化。
(1)互惠是指对双方都有利的种间协同进化,但这种协同进化
图2-1 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的生态关系
还没有发展到彼此相依为命的程度。如果解除这种关系,双方都能正常生存[126]。生物中有海葵和寄居蟹互惠的著名例子。企业中这种关系存在于互补产品的生产企业,如生产汽车的企业和生产汽油的企业,销售的汽车越多,需要的汽油必然也就越多。
(2)共生是物种之间相依为命的协同进化,这种互利已经达到如此亲密的程度,以至于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能生存[126]。地球上最顽强的生物地衣,就是单细胞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汽车整车厂商与为其提供零部件的厂商之间是这种关系,特别是如果对零部件有特殊的要求,其规格为非标准件时,这种相互依存度会更高。互惠和共生这两种种间协同又可称为互惠共生。
(3)共栖是指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利也无害或者利益很小(可以忽略)的种间协同进化,所以这种协同又叫偏利[127]。受益的一方可能在营养、栖息地、防卫和散布等方面得到好处,但这种单方面的好处不会对共栖对象带来损害。麻雀等小鸟常把巢安置在鹰或鱼鹰等猛禽巢的旁边或附近,从而得到可靠的保护,而这些猛禽从不伤害它们,因为鹰喜欢猎食较大的鸟和啮齿兽;而鱼鹰则以鱼为食。在中国现阶段,重点小学与学区内的房地产企业存在共栖关系,在重点小学周边开发房产可以使地产企业获得丰厚的回报,但对小学却不造成损害。类似的关系还有拥有众多员工的大企业与企业周围的餐饮、娱乐、文化企业的关系。
(4)植食即动物吃植物。植食动物的数量对植物的数量有显著影响,而植物的数量反过来又限制着动物的数量[127]。在长期进化和自然选择过程中,这种相互关系已经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采矿企业与冶炼企业是这种协同,采矿企业生产的产品供冶炼企业消费,冶炼企业的规模也受到采矿企业生产能力的限制。
(5)捕食是指动物吃动物,也是物种之间最基本的相互作用之一。捕食者是构成复杂食物链的必要环节,捕食者一般位于食物链营养级的较高位置或顶位。捕食者的存在使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物和能量的流通渠道变得多样化,使生物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127]。在企业方面,在美国存在一些专门从事对企业的收购、重组、出售业务的基金,如果一些基础良好的企业的业绩或财务出现问题被这些基金发现,这些基金就会出资收购,在对企业进行重组或使其盈利后将其出售,从中获利。而企业的管理者或所有者为了摆脱企业被兼并的命运,必须不断努力,提高企业业绩。
(6)寄生是指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如果一方获利并对另一方造成损害的现象。寄居在他种生物身上并获利的一方叫寄生物,被寄居并受害的一方叫寄主[128]。企业方面,以往有些国有企业举办的三产子公司由于经营不善,不仅不能向母公司上缴利润,而且要靠向母公司索取的经费生存,长期下来,三产公司变成了寄生企业,而母公司则成为寄主。企业出于开拓业务的目的投资的新项目如果经营不善又需要企业不断地投入资金,也往往形成这种关系。
(7)寄生的特点是寄生物一般不把寄主杀死,类寄生则总是导致寄主的死亡[128]。这一点又使类寄生与捕食现象接近。类寄生现象在昆虫中极为普遍。这种现象在企业里极少,但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创办过程中时有出现。被外方选中的中方合资伙伴往往在技术或市场上具有一定优势,新生的合资企业往往利用老企业的这种优势,生产和销售与老企业同类但是技术较先进的产品,这样逐步瓜分了老企业的市场,合资企业成长壮大之时亦是老企业死亡之际。例如,常州林业机械厂(常林)曾经是国内生产挖掘机械的龙头企业,企业的产品质量在业内口碑是良好的, 20世纪90年代与日本小松公司合资(常州小松)后,常州小松就不断从常林挖人才、抢市场, 2000年以后的常林基本上已成为一个空壳。[1]
(8)竞争是指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食物、空间等)便会发生种间竞争。两个竞争物种越相似,它们共同的生态要求就越多,竞争也就越激烈。因此,生态要求完全一致的两个物种在同一群落中就无法共存,这是一条基本的生态学原理即竞争排除原理[128]。竞争关系是产品相同或相近、市场定位相近的企业间的基本关系。处于完全相同或部分相同的生存空间的企业,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在生产要素市场对稀缺资源展开竞争,或在产品市场对市场占有率展开竞争。
(9)抗生是指一个物种通过分泌出化学物质抑制另一种物种的生长和生存[128]。抗生属于偏害的范畴。产品相互替代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归入这一类型,这往往是企业种群与企业种群之间的关系。A产品与B产品是相互替代产品,生产B产品的企业种群的壮大意味着生产A产品的企业种群的发展将受到抑制。
(10)互抗是指两个物种相互作用使双方都受害或引起死亡[128]。互抗大多是由于两种生物竞争有限的资源而引起的,例如,当两种致病生物同时侵入一个寄主而导致寄主死亡时(两种致病生物也随之死亡),这两种致病生物即是对抗关系。在企业中,互抗可以看成是企业间竞争的极端形式,如两败俱伤的竞争。
(11)中性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经常一起,但彼此间不发生任何联系,即互相无利也无害[128]。中性在不同行业的企业间普遍存在,例如,生产袜子的企业与生产钟表的企业可能隔墙而居,但通常不会发生业务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生物物种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固定不变的,而企业之间的协同则是相对的、动态的。例如,采矿企业和冶炼企业之间一般情况下是一种植食协同,有时可以演变成共生(如缔结战略联盟、相互持股),有时也可能演变成捕食(如其中的一方发展壮大后兼并另一方)。一般研究中,企业间的协同也不用如此细分,往往只界定为竞争、寄生、共生(偏利与互惠)等几种[129]。
(二)企业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主要基于这样的事实,即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而环境不仅包括非生物因素,而且也包括其他生物因素。因此,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在很多情况下,两个或更多物种的各自进化常常互相影响,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适应系统(coadapted system)。
类似的,企业的发展往往也是因为与企业发生关系的企业或利益相关者的发展改变了作用于企业的环境选择,压力迫使企业做出适应性变革,而企业的变革又改变了与之关联的企业的选择压力,企业就是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影响下不断变革、创新发展。图2-2反映了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与周围经济体之间的生态关系,企业发展也就是在与外界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的适应性成长,企业需要协调好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转变性质,将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或损害。例如,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一般是植食或共生关系,但当供应商提高价格时,企业若不能接受,可能使它们的关系演化成竞争或互抗关系。可见,企业协同进化是企业一方面在适应其生存环境的反应性活动进化,另一方面这种进化又促进了环境因子的进化,而后者的进化又促使前者随之进化,企业的成长就是企业与环境因子的相互进化中在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中能力、结构、规模、文化和水平等方面的进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图2-2 企业之间的协同进化
(1)协同进化观点把企业组织看成类似生物的生命体。类似生物体,企业也是复杂的适应性系统,企业具有生物的特征,如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整体性、开放性与动态性,从企业生命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与学习能力。
(2)协同进化是通过合作或适应促进发展。协同不仅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的时代,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的拼搏和努力,而忽视与其他个体间的协同,企业是很难获得成功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技术开发的难度和资金投入的规模在不断增加,对企业市场反应能力的要求则越来越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竞争,而竞争的激烈导致企业间希望通过某种程度的合作来加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以实现协同进化。
(3)协同进化之中有竞争。协同是企业与作为环境的代理人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协同不排除竞争,相反,它鼓励适当的合理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合作。不过,协同进化中的竞争是排除恶性竞争的进化。竞争与合作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4)企业对环境的适应并不是企业一味地服从环境,企业也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对环境施加一定的影响,只不过影响的程度有大小的区别。如果企业在行业中地位很低,企业的经营行为对行业环境的影响也就小;而如果企业能力较强,行业地位突出,企业的行为可能对行业影响就比较大。
(5)企业与环境的协同进化是间接的,是通过与环境的代理者包括供应商、投资者、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竞争者、互补者和相关的政府机构等。这些利益相关者构成了企业生存的生态系统,企业不能脱离这个生态系统而存在。
二、企业协同进化与生物协同进化的区别
就企业在市场环境中所承受的竞争压力来说,企业类似于生物,然而企业与生物有着根本的不同,因此,企业协同进化与生物的协同进化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一)协同进化主体性质上存在差别
企业是由具有高级智慧的人类个体组成的系统,而且具有完备的预测、指挥、协调体制,具有能动性,特别是当企业拥有高瞻远瞩、远见卓识的领导者时往往能够适应和塑造企业与外界环境的生态关系。例如,企业可以与供应商、经销商缔结战略联盟,从而使植食关系改变为共生关系;与竞争对手达成某种谅解,使竞争关系向中性关系转变。而生物是被动地接受现存的生态关系,不能够对生态关系的性质和方向进行改变。生物对环境的感知仅仅停留在刺激—反应的程度,更不会产生思维。
(二)协同进化关系的性质不同
企业与外界的生态关系是动态的、变化的。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与外界的生态关系往往在性质和方向上发生改变。例如,新科VCD与银行的关系。新科VCD创办时只是常州武进县芙蓉镇的一个小企业,开发VCD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新科的领导需要经常到镇信用社拉关系、跑贷款,新科的生存需要镇信用社的支持,新科与镇信用社的关系有些类似于寄生关系——新科是寄居物,镇信用社是寄主;而当新科成长壮大以后,新科已经拥有大量的自有资金,此时新科可以不用贷款了,然而此时的镇信用社却离不开新科了,一方面镇信用社积累了大量的存款,另一方面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苏南乡镇企业的调整,信誉好、还款能力好的当地企业已经不多了,这时信用社的领导往往到新科那里疏通关系,要求新科贷款,这样寄主和寄居物的关系颠倒了。这种关系在生物物种间是根本不可能的。例如,猫和老鼠是一对捕食关系,猫是捕食者,老鼠是被捕食者,它们的这种关系基本上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三)协同进化的物质基础和途径不同
生物进化的物质基础是基因,生物的遗传信息存储在其基因之中。基因在生物繁殖过程中进行重组,一方面可以把本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另一方面也可能把新的信息加入下一代的基因中,使之与本代的基因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就产生了变异。而企业进化的物质基础或载体是企业的惯例。企业的惯例本质上是一种记忆,它存在于企业中的人的大脑(文字符号其实也是人类记忆的一种方式)和行为习惯之中。企业惯例不会通过其成员的生殖行为传递给下一代,但是却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行“遗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某些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则一方面它们会通过扩大产品产量与市场占有率的方式复制自己的优良基因,另一方面,其他受到生存威胁的企业也会通过学习、模仿和从先进企业引进掌握核心技能的员工、加入先进企业中(被兼并)等各种途径获得它们的优良基因。与此同时,那些学习与创新能力较弱、资源较少的企业将会被市场淘汰。这样,优良企业基因就在整个种群中得到了遗传与复制。但是,由于企业中还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学习和模仿中还必然会有创新,所以这个过程也是企业“基因”发生重组和变异的过程。所以,企业基因的遗传、重组和变异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的。
(四)进化过程中环境的作用不同
对于企业进化来说,环境所起的作用与在生物进化中起的作用不同。生物遗传物质(基因)的改变总体上是由自身变化规律决定的,环境仅仅作为选择者或评判者,使适应者得以保留,不适应者被淘汰。而在企业进化过程中,环境不仅承担选择和评判的功能,它对企业进化所起的作用首先是引诱和刺激,然后再通过比较、选择、同化等多种角色的作用,使获利企业扩张,亏损企业萎缩,确保效率相对较高的企业继续生存,促进企业群体不断地向着更高效率的方向进化,而进化后的企业又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这里,环境是企业进化的诱导者、决定者。由于环境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企业惯例也会不断地在遗传的基础上产生重组和变异。
三、企业协同进化观与传统企业发展观的比较
以协同进化视角考察企业的发展与传统的企业发展观有很大的不同,具体可以分为对企业的发展动力、发展机制和发展过程的看法上(见表2-2)。从表2-2中可以看出,以往的企业发展观一般都以外界经营环境不变为理论前提,静态地考察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协同进化观则是把企业的发展放在生态系统运行和发展的基础上,在这一点上与以往的理论相比具有进步意义。
表2-2 企业发展观比较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