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扩散因素

区域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扩散因素

时间:2023-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离开工业化,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就是不可能实现的。要准确地把握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和经济发展规律,需要经济学家将研究的目光转向区域经济,深入而细致地考察区域和次级区域在过去15年工业化进程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第一章 区域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扩散因素

本书的命题,是认清技术因素在区域制造业结构调整中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又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也就转变为一个决定性因素。我们提及的区域可以包括两种区域概念,一是指省级经济体,所表示的区域如广东、江苏、湖北、天津等;二是指中国行政区划中的地市级经济体,如深圳、苏州、嘉兴、青岛等,在本书中将以次级区域来表述第二类区域。

无论是以区域和次级区域人均GDP作为标尺,还是用各个区域和次级区域在过去15年间GDP增长率来衡量,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流是一个工业化过程。如果离开工业化,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就是不可能实现的。尽管对工业化阶段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说法,争论的原因是究竟以全国平均水平还是区域经济结构变动作为结论的基础,因此才出现了迥然不同的意见。要看清楚的是,一方面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和经济增长率衡量有着巨大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地域广阔和区域内部地理范围的复杂性,仅仅用全国的平均指标就不能反映出区域和次级区域的差异性。要准确地把握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和经济发展规律,需要经济学家将研究的目光转向区域经济,深入而细致地考察区域和次级区域在过去15年工业化进程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众所周知,工业化阶段的最显著特征是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在我们基本弄清了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规律及其特点之后[1],需要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是区域制造业结构出现了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若干经济发达区域的制造业结构比其他区域制造业具有更大的产出?在制造业产出增长中又是源于哪些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弄清这些问题显然对未来的区域制造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把握和制定相应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是有价值的。虽然我们在全书的论述中会对中国制造业结构以及宏观经济指标进行分析,这只是提供了对区域制造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政策的理解。

本章的基本结构是:第一节,关于工业化过程中结构转变的基本特征,将国际经验和中国若干区域在过去15年的结构变动做了简要的对比,提出了中国区域工业化进程中如何吸收先进技术对工业化的加速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第二节,讨论工业化与增长中的制造业主导地位。第三节,分析了1990—2004年间制造业技术部门的更替,并且结合了若干区域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截面数据作了初步比较。第四节,研究了区域制造业结构升级中的技术来源和技术扩散的基本路径。第五节,本章的基本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