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入世后中国零售业面临的新形势

入世后中国零售业面临的新形势

时间:2023-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入世后中国零售业面临的新形势黄 海一、2002年中国商品市场状况2002年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状况较好。至此,零售价格持续下降了20个月,这无疑会对销售额产生影响。从合资企业的合作方式、经营地点来看,中国规定对外资零售企业的地区限制、数量限制、股权限制都将在3年内取消。因此,可以说,入世后国内零售业并没有出现大量外资进入的情况。入世后,国内分销业的变化不大。

入世后中国零售业面临的新形势

黄 海

一、2002年中国商品市场状况

2002年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状况较好。2002年1~10月,国内生产总值、投资额、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等经济指标比上年有明显增长,相比之下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不太理想。据统计,2002年1~10月,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为8.7%,比上年降低了1.4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有:

1.2002年以来价格持续负增长

2002年1~10月,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8.6%,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0.4个百分点。至此,零售价格持续下降了20个月,这无疑会对销售额产生影响。扣除价格因素,2002年1~10月,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超过10%,所以,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并没有受到影响。

2.消费支出分流严重

从2002年的实际情况看,普通居民的消费支出总额并不低,但由于能计入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的只占支出的一部分,因此,这种分流影响了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

例如,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消费指数中,住房指数的比重越来越大,但住房消费不能计入消费品零售总额;汽车消费也是2002年的一大亮点,但只有在商店中销售的汽车才能计入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另外,通讯(如手机、电话等)、旅游等行业都有很大发展,手机的销售虽能计入消费品零售总额,但话费不能计入。此外,旅游车票的销售也不能计入。这些因素都影响了零售总额的增长。

3.居民储蓄快速增长,但消费需求不足

据统计,截至2002年10月,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达到了8.5万亿元,外币存款达到了800多亿美元,总计人民币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500多亿元。也就是说,增加后的收入有相当一部分回流到银行,并没有进行投资或消费,这也是影响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2年投资总额、工业、进出口都增长很快,惟独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不快,相对其他行业来说,消费品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上年,这说明我们工作中存在问题,百姓手里不是没钱,但为何消费增长缓慢?除了客观原因外,还有主观原因,如开拓市场、促销方式等做得不够。这种状况需要进一步研究,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

二、加入WTO一年来的基本情况

按我国的入世承诺,零售业除了香烟销售仍保持专卖外,其他6种商品——书报杂志、药品、农药、化肥、农膜、成分油等将在5年内逐年开放。除此之外,其他商品允许外商经营。

从合资企业的合作方式、经营地点来看,中国规定对外资零售企业的地区限制、数量限制、股权限制都将在3年内取消。目前,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有地区限制,外资零售企业只能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开设,而且数量也有限制,但现在实际已经放宽了。股权方面,目前,只能组建合资企业,单店允许外商投资,股权比例最高不能超过60%,3家以上的连锁店原则上外商不能控股。但如果外商是跨国公司,能从中国大量采购商品出口,经国务院批准可以例外。

1.入世后没有出现大量外资进入零售业的情况

(1)从进入数量看,2001年上半年,国家经贸委共批准了7家外商投资企业建立合资零售企业,2002年上半年批准了8家。因此,外资进入数量变化不大。

(2)从店铺发展情况看,数量也不多。2001年共批准385个店铺,其中,350家是广东的便利店,属于一次批准、逐年建成。到目前为止,仅建成100多家,而且,每个店铺只有100多平方米,100家店共1万多平方米,仅相当于一个大卖场。若扣除350个店,2001年上半年才批准了35家店,2002年上半年批准了28家店。

(3)从市场份额看,比例不高。北京2001年外商投资的零售企业的零售总额占全北京市零售总额的8.1%,2002年上半年提高到8.6%。上海2001年外商投资的零售企业的零售总额占全上海市的6.2%,2002年上半年提高到8.9%,提高较快。但外商投资的零售企业在上海、北京所占的市场份额并不高。北京、上海尚且如此,其他城市的情况更是一般。

因此,可以说,入世后国内零售业并没有出现大量外资进入的情况。

2.分销业变化不大

按WTO的规定,分销业包括代理、批发、零售和特许经营。入世后,国内分销业的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

(1)目前,外资零售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很低,其市场零售总额只占全国的3%左右,尽管发展速度很快,但对国内的影响并不大。

(2)国内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每年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因此,尽管外商投资的零售企业不断地在国内开店,但由于零售总额也在增加,因此抵消了一部分影响。

(3)价格因素的阻碍。由于国内商品零售价格持续下降,不但中国企业经营困难,外资企业同样感到艰难。前几年,中国企业向国家经贸委反映,外资企业搞倾销,价格太低,但现在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外资企业反映中国企业在搞倾销。价格战打到这种程度,使国内外的企业都感到很困难。企业以利益为最终目标,如果利润太低,有些企业就难以维持经营。实际上,有的外资企业已经撤资。例如,荷兰的阿霍德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由于利润太低已经停止在中国经营。再如英国马莎在上海经过了三四年的准备,正要开店时,英国总部召开了股东大会。股东们认为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利润率太低,不同意开店,因而在中国的计划搁浅。这说明,价格竞争给外资企业也造成了很大压力,没有相当实力的外资企业也不敢轻易进入中国市场。

3.值得注意的现象

由于以上几个原因,入世第一年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比较正常,但我们并不能就此高枕无忧。从2002年的情况看,虽然外资企业、外资店铺进入中国市场的数量并不多,但有几个现象值得我们重视。

(1)一些质量高、竞争力很强的外资企业开始进入国内。在2002年上半年批准的8家外商投资公司中,有4家公司(或其母公司)都进入了世界500强,是很有实力的公司。例如,法国的家乐福和欧尚,日本的吉之岛,英国的百安居。另外有2家分别来自台湾统一集团和香港华润集团,虽然他们没有进入世界500强,但也非常具有实力。特别是华润集团提出口号:“投资内地分销业,再造一个华润。”投资总额将达50亿元人民币,预计销售额将达到500亿元人民币,利润额实现5亿元人民币。因此,2002年进入中国零售市场的外资企业虽然数量不多,但具有质量高、竞争力强的特点。

(2)外资企业遮中国的发展速度加快。前两三年,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后主要在摸索、分析市场,他们基本采取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先开一个店,培养队伍、卧薪尝胆的策略,基本没有发展,只是在做准备。但2002年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家乐福分别在长沙、成都、昆明每个城市开设3个店,明显采取了向中西部跳跃式发展的策略,同时家乐福还进行着在江苏开设分店的申报。再如沃尔玛,前几年一直在广东发展,后来从广东北上东北,经批准已在大连、沈阳开设分店,2001年在西安达成开店协议,现在经批准又在长春、哈尔滨筹备开店。由此形成了广东、东北、西安的三角形,覆盖了中国很大区域的市场。2002年10月,沃尔玛公司总裁来华访问,目的是在上海建立一家合资公司,负责华东地区的发展。所有迹象表明,今明两年,沃尔玛等外资公司将在中国进行快速的战略扩张。

(3)外资公司重点投资大型超市。2002年上半年,在国家批准的28个店中,只有一个投资的是百货商店,另外27个里有3个落户在北京,基本是3000平方米左右的社区型超市,其余24个全部为大卖场。据统计,在全国27个城市中,外资投资的百货店个数只占6%,但外方投资的大卖场则占了23%,在大卖场中,外资企业所占比重明显较大。这说明,外资企业显然将大型超市作为发展重点,而且,他们在这个领域确有优势。目前,大卖场在国内发展较快,外资公司看到了这一点,我们也要重视这个问题。

三、2003年流通行业工作重点

1.继续推进流通工作现代化

从商业的一般发展规律来看,最早的竞争是商品的竞争,而现在我国商品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这时,竞争已经转化为价格竞争。但价格竞争是有限度的,价格战也不可能无限制地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竞争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商店的销售情况会不同,这与连锁经营、信息化管理有很大关系。因此,国务院提出把推进流通工作现代化作为重点。

流通现代化工作的范畴很广,重点是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其中最重要的是连锁经营。连锁经营的原理使用范围较广,它不但适用于连锁店,还适用于百货店。2003年的工作要继续将连锁经营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2.尽快扶植一批大企业

我国的零售企业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其基本特点可概括为“小、散、差”。

所谓小,即店铺小、销售规模小。例如,国内最大的店铺面积不超过10万平方米,但在国外,几十万平方米的店铺有很多。在销售规模上,2002年华联集团销售额达80亿元人民币,上海联华达140亿元,居全国第一,而2002年沃尔玛的销售额为219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000亿元,相当于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5%左右。

所谓散,指连锁店规模小且太分散。过去常说的商业网点,实际上只有点,没有网,这些网点之间彼此没有联系,是孤立的,组织化程度很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年全国有1100多个连锁店,其统计标准是达到两家店铺以上就称为连锁店。而国际上多数国家规定,拥有10个分店以上才能算做连锁店,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我国的连锁店数量只有500多家。2002年,1100多家连锁店的零售总额仅为全国零售总额的6%,市场份额很低。其中上海市连锁店的零售总额占全上海零售总额的28%,北京不到20%,而美国前15名连锁企业零售总额占美国全社会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超过20%,其中仅沃尔玛就占8%。相比之下,我国连锁企业太分散。

所谓差,是指效益差。从上市公司的报表来看,利润率很低,国内百货店的利润率甚至低于国外超市的利润率。这是不应该的。

如何解决中国商业企业“小、散、差”的问题?首先应扩大企业规模。特别是应对WTO的挑战,面对世界上最强的对手,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大型零售企业,否则,无法竞争。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文件,也就是说,中国要培育自己的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目前,中国的零售企业没有一个能进入世界500强,因此,国家经贸委准备扶植一批流通企业,使他们尽快成长,首先在中国市场占有相当地位。

3.深化流通企业的改革

流通属于竞争性行业,商业企业改制改组的步伐应当加大,因为机制不改企业很难搞好。现在国内有一些商业企业在改革方面创造了很多经验,比如华联刚起步时就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比较规范。在这方面,中小型商业企业动作较快,但大企业做得不够快。2003年应加强大的商业企业的改革步伐。

4.进一步开拓城乡市场

2002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不理想,2003年在外部大环境比较好的情况下,把零售总额增长率恢复到9%~10%是有可能的。但也要充分意识到难度,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价格。很多企业明知不能再降价,但又没有其他办法。降价的结果是使企业利润率很低,没有发展后劲。由于降价的成本有一半由工业企业承担,因此造成了工商企业之间的矛盾。更为严重的是,消费者养成了一个习惯,不打折不买东西,这对开拓市场不利。

从开拓市场的角度来讲,应开发特色经营。比如上海徐家汇的东方商厦、太平洋百货、九百商厦开展错位经营就很成功。最初这3家企业竞相降价,结果两败俱伤。后来3家企业协商进行错位经营,东方商厦定位于高档,太平洋百货定位于时尚,九百面对工薪阶层。再比如北京百盛突出经营特色,他们经过调查分析发现,中午12:30左右到13:30左右及晚上17:00~19:00点是全天销售最旺的时候,这说明顾客主要来自附近金融街的上班族,这一群体收入高、年纪轻。因此,百盛针对这部分顾客主动调整了商品结构。再有,北京中友百货定位于17~19岁的青少年群体,这个群体有买东西不计后果的特点。由此看来,我们应该将市场进一步细分,突出经营特色。2003年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开拓市场、摆脱价格竞争、突出经营特色上。

5.做好应对入世的各项工作

从2003年开始,外资企业的发展速度与2002年相比将明显加快,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一方面要进行大中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外商投资商业必须符合当地的商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按现行政策只有国家经贸委可以审批外商投资企业,地方政府不能审批,因此,应严格遵循国家有关规定。另外,政府还应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继续推进流通现代化,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深化企业改革,开拓市场,扩大销售,做好应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项工作。

[背景简介]

黄海先生现任商务部部长助理。2003年,应邀出席由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主办、北京锐迪流通经济研究所承办的2003年中国百货业高峰论坛,并做专题发言。本文根据发言录音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