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强大的企业都有脆弱的一面
初创企业弱小,业务尚在开展中,不确定性高,因此遭遇风险的几率高,抗御危机的能力也弱。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发展起来之后,抗御风险的能力就强,危机的发生就会少,战胜危机的可能性就大,事情往往不是这样。企业是这样的一种社会组织,它再大再强,都不可避免地会有脆弱的一面,都有可能在瞬间被击垮。拿房地产开发类企业来讲,现在国内销售额达到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企业比比皆是,这样规模的企业可以说够大够强了。这些企业有很多的土地储备,有很多的开发项目,资产规模很大,如果是上市公司,还拥有很高的市值,一年下来也有很高的盈利,给国家也缴了很多的税,当然,也拥有很多客户。但是,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资金链就是这类企业的软肋,这类企业一般来讲负债率都比较高,企业要用很大的精力来维护资金链的正常及时运行,这边把钱付出去了,必须规划和把握好在哪个时点从什么地方能收回什么钱,中间在什么环节会发生新的应付,资金来源是什么,哪里有到期的借款,哪里又要付息了,如何开展新的拆借,哪个抵押物应该赎回,哪里又需要有新的抵押物等。整个资金链的循环必须协调一致,哪怕在一个局部的细小的环节上出一点纰漏,哪怕有时仅仅是时间上晚了几天,而整体运行又调整不出缓冲的余地都会导致整体的资金链断裂,形成全局性的危机,甚至使企业破产倒闭。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我们在很多地方见到的烂尾楼,都在诉说着这个貌似强大的行业的软弱和辛酸。而对于处在产业链中端或低端的各种加工企业来讲,其上游资源或原材料的短缺或涨价就是这类企业的命门,因为原材料涨价而导致加工企业关门大吉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而对于食品、药品、保健品乃至于护肤化妆品这一类的企业来讲,产品对人的健康的安全性就是其最敏感的环节。一个品牌、一个产品卖得再好,消费者认可程度再高,哪怕只发生一例消费者投诉,或被相关部门查到某一批次产品某项指标不合格,对这类企业而言都是全局性的危机。应付危机能力强一些的企业有可能通过艰难的公共关系修复走出危局,但损失无疑是巨大的,而危机公关差一些的企业就此完结也是常有的事。气候也会成为一些企业生死攸关的因素,最典型的是大田种植业,气候稍有不正常,其产出就会有很大的波动,严重影响收入。气候对工业类企业照样会发生重大影响,2008年初的一场雪灾,很多地方铁路运输中断,火电厂发不出电,第一季度的业绩就是亏损了。这些事例不胜枚举,而且这里仅仅是从各产业的行业特征与商业模式来分析的企业与生俱来的潜在风险。实际上,企业的风险或危机的来由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