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和解读外部变化的信息
抓住机会的前提是发现机会,而发现则在于对信息的掌握和解读。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只需埋头生产就可以了,别的不用操心。市场经济就不同了,对于前面所分析的具有机会价值的社会变化,企业必须有长期和持续的跟踪观察及分析。有条件的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从事信息的收集或整理分析,这其实是一个情报部门,对决策有重要参考作用。除专业机构之外,企业所有部门和人员均应保持对外部信息的高度敏感,在企业内部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流程。企业领导人必须对外部信息具有最高的敏感度,除了通过企业内部流程获得信息外,必须有自己直接从第一线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并且能对信息作出自己的解读。
要特别重视来自市场与客户的信息反馈。企业与市场和客户的联系是企业与社会基本的联系。作为一个为社会需求而存在的社会组织,通过与市场、客户的联系,企业得以感知外部世界,并建立与整个社会的物质流、信息流的循环、交换,企业方得以存活。社会变化所产生的机会价值一定会通过市场的变化来体现,市场的一个细微的变化也许就预示着一个巨大的变化即将来临,所以企业对市场必须随时保持高度敏感性。而客户作为市场的主体,他们的意见就直接构成了市场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有的已经体现了变化,还有的更加应当重视的是可能预示着市场的变化。如果对这一点表现迟钝、麻木,或者是傲慢与不屑一顾,那么机会与他擦身而过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这些年来,老百姓一直抱怨房价太高,涨得太快,买不起房。但房地产业的大佬们一个个唾沫横飞地预言房价还要涨,要买趁早,买不起别买。他们在客户面前已经丧失了谦卑的心理,骄横地认为凭自己的强势地位足以主宰市场。但是客户最终是可以用脚投票的,所以客户的抱怨其实是市场变盘的早期讯号,尽管变盘的发生可能会滞后若干时间,但精明的商人岂可不早作准备?
很多机会是解读出来的。机会本身是外在的、客观的、中立的,它并不特别偏向什么人。作为一个社会存在,机会本身不喊不叫,不招摇过市,不和任何人打招呼,所以,通过信息把握变化,从变化中解读出机会,这是企业家想要胜人一筹所必须练就的过硬本领。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铁道部下达限塑令,为了治理沿线的白色污染,规定某年月日起客车上一律不准再使用塑料餐盒,这在客观上会为纸餐盒厂家提供发展机会。笔者当时曾对这一项目作过调研。通过考察设备厂家和生产厂家,笔者了解到纸餐盒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产品销售路径等方面已经没有什么障碍。但有两个基本情况值得解读:一是全国生产塑料餐盒的企业成千上万,是一个不小的行业,其从业人员更是一支数量可观的产业大军,这些企业并没有做好停产或转产的准备。所以,如果真的塑料餐盒停止生产和使用,那么整个行业关闭的社会成本十分巨大,当时政府并没有出台产业退出的政策指引。二是纸餐盒的生产成本当时大约是塑料餐盒的10倍,餐饮行业和消费者也缺乏承受和支付这一成本的意愿。这两个方面的情况说明纸餐盒和纸品包装大规模推广运用在中国还要假以时日。其后10多年的情况大抵如此。但令人不解的是在10多年后的2008年,政府再次颁布限塑令,某年月日起超市将不准再向消费者无偿提供塑料包装袋。应当说时至其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已经形成了禁塑的共识,是到了可以坚决贯彻的时候了。但社会对这一变化的解读是要消费者转而携带可以多次使用的购物袋,很多商家也突击供应了一批布料的或化纤编织的购物袋,火火地卖了一把。但是,人们日常消费购物还有随机与即兴的特征,购物袋不可能像衣服一样永远在人身上,所以这应该是一个纸包装袋和纸包装生产行业迅猛推进的机会。在世界先进国家,日用消费品采用纸包装早已是普遍现象,中国应该进入这一时代了。但现实却不是这样。现在你进超市买东西,如果要一个大塑料袋,价格可能是0.4元。这个价格应当足以支撑纸袋的生产成本了,但我们依然没有看到纸包装袋登场。笔者不了解是否有更深层的原因使然,但据此也可以说明机会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存在,只有去解读才会有行动,而不同的解读就会有不同的行动,其中是有高下之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