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成本管理误区及对策
目前,成本意识淡化、成本管理弱化、成本行为软化是成本管理存在的三个不良现象,这些现象导致成本失控日益严重,企业成本居高不下,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这究竟是什么引起的?在我看来,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三管”误区造成的。
“三管”误区是指“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
“谁来管”的误区是由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主体确立失误造成的。
一直以来,企业管理都被视为少数管理人员的特权,认为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应该来负责企业的成本和效益,而各个车间和部门仅仅是生产者而已。员工一般不会考虑哪些成本应该控制、如何控制,成本意识十分淡薄。很多职工感觉不到市场竞争的压力,认为工作做好做不好都一样,没有控制成本的积极性,从而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企业浪费现象,这样失去群众基础的成本管理自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管什么”是指企业不清楚成本管理的对象和内容,认为成本管理仅仅是传统的一张纸、一度电的节约,没有对成本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更没有意识到潜在成本损失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源理解不够,企业人员配置很不合理,比如二线作业的辅助人员和三线服务性员工富余,但劳动条件较差的一线生产岗位却人员缺乏。同时,企业还缺乏对职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导致员工对生产业务不熟悉,人员费用相对过高,并且工作效率很难提高。有的企业还无视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失与浪费,导致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巨大浪费。
“怎么管”是指由于企业没有明确市场经济要求而造成的管理不到位。
首先,企业现有的成本管理不够全面和系统。成本控制只注重事后反馈,而对事前和事中的控制力度太小。成本控制没有贯穿从产品设计到产品产出的全过程。其次,企业缺少实操性很强的成本计划、成本预算和成本管理制度。有些企业不求实效,只讲形式,制度完全起不到监督和考察的作用。有些企业是“无正常审批手续、无收支计划、无领报制度”的“三无”企业。最后,企业的考核制度不完善,力度小。考核仅限于企业内部,和市场关联不大;考核只限于车间以上部门,无法真正落实到个人;考核的奖惩力度太小,不能调动广大员工的参与积极性。
面对以上“三管”误区,企业应该如何走出误区,改变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呢?
第一,增强每位员工的成本意识。
树立成本意识是企业实现有效成本管理的前提。因此,企业所有员工都要高度重视成本意识的树立,使其贯穿于成本管理的各个领域,同时还要加强员工培训,让每个员工都明白只有用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利润,企业才能实现增值,员工个人才能增收。
第二,实施成本控制。
制定目标成本是成本控制的关键。目标成本的制定需要经过多次预算才能取得最佳方案。制定过程中要依据市场信息和行情对市场上各类产品的需求和价格进行比较,然后结合本企业的资源情况,测算出最有竞争力的产品价格,接着对产品进行市场调查,制定销售目标利润,最后依据利润公式拟定企业目标成本。但要确定最终目标成本,企业相关人员还要根据企业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设备水平、价格水平和材料供应渠道等具体因素,按照“最优投入”原则对各项消耗进行预算、分析和比较,若所得成本与拟定目标成本不符,则要对其进行重新调整和设定。
第三,实行成本责任制。
由于成本涉及面广,财务部门必须在各部门的配合下对成本形成的每个环节进行控制,成本责任问题就自然产生了。成本责任制的主要任务是将企业整体成本目标分解为不同子目标分配到不同责任中心,责任中心负责控制其可控成本。这样能保证总目标与责任中心的子目标相一致。
第四,实行成本避免。
这一措施是尽可能避免无效成本的发生以实现目标成本和责任成本。为了有效避免无效成本,企业应加强各个部门的监督能力:加强物资管理,定期对各仓库保管工作和车间物资管理工作组织检查和整改,避免物资流失;企业还应通过对库存情况的清查,制定物资调剂计划,根据需要增减人员和固定资产,避免企业资源闲置造成的浪费。
第五,加强对成本的考核和分析。
合理的成本考核与分析能保证成本管理顺利实施并取得最佳效果。只有通过成本考核才能判断成本管理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企业首先应根据目标成本对会计提供的信息和成本核算资料与目标成本执行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考核时应注意将成本指标和销售收入情况相结合,同时还应建立奖惩制度。考核完毕后,企业在考核的基础上进行成本分析,找出出现差异的原因。在进行差异分析时,应将企业实际发生成本与企业目标成本、国内外同行平均成本进行分析比较,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缩小差异的对策,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企业成本管理的每个环节、每个阶段、每位员工都会产生企业成本,只有在成本管理的每个细节上都注重企业成本的控制与缩减,才能实现企业成本的全面控制,有效降低企业总成本。
思考题:
1.你的企业有没有陷入企业管理误区?
2.走出成本管理误区的对策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