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时期对外贸易的增长与结构变化
1.进出口总量的增长
“十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我国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5096.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4221.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由2661.0亿美元增长到7620.0亿美元。2000~200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24.5%,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6.3%,分别比“九五”时期高出13.6和15.4个百分点,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同时,“十五”期间,我国外贸顺差大幅上升,由2001年的225.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019亿美元。同期,我国外贸依存度由44.0%上升到了62.6%,出口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和制造业增长、增加税收、吸纳就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随着进出口规模的扩大,中国在世界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增强。目前,我国是世界制成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4年,我国制成品出口额占世界全球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了8.3%,分别比1990年和2000年提高了6.4和3.6个百分点。[1]2004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为本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贸易伙伴提供了巨大商机,促进了全球贸易的持续增长。
表13-1 我国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2005年的数据来自商务部网站,其他年份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2.外贸结构的变化
(1)出口结构。在国内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到了4267亿美元,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2001年的44.6%上升到56.0%。同时,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1~200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由464.6亿美元增长到2182.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7.5%上升到28.6%。“十五”期间,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4.7%,远远超过了同期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见表13-2)。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形成了计算机技术类、通信技术类和电子技术类产品为主的格局,2005年,这三类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048.4亿美元、722.8亿美元和244.8亿美元,分别占比48.0%、33.1%和11.2%。
(2)进口结构。受国内制造业规模扩张、加工贸易增长以及国内市场开放程度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初级产品、能源、工业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大豆、棉花、天然橡胶、铁矿砂、铜矿砂、氧化铝、原油、成品油、钢材、阀门、汽车零件等产品的进口增长幅度较大(见表13-3)。中国进口规模的扩大对世界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日益凸显。现阶段,我国出口增长仍主要采取粗放型规模扩张的方式,势必加剧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表13-2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出口比重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相关年份、商务部网站相关资料整理计算。
表13-3 部分商品进口额的变化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2005年的数据来自中国海关,其他年份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3)贸易方式结构。随着大量外资进入我国制造业,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并成为参与我国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2005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4.7%,虽然比2001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但仍然超过了当年一般贸易的出口比重。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国际产业转移和跨国公司投资我国加工工业的结果。加工贸易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制成品出口总量的扩张,拓宽了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渠道,但加工贸易大量依赖进口料件,这种“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不仅不利于提高与国内产业的关联度和出口附加值,改善我国出口贸易的整体效益,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引致了我国进口规模的扩大。同时,由于加工贸易的发展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2005年,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福建六个东部沿海省市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了3639.8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87.4%,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69%。因而,加工贸易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外贸地区结构不平衡的矛盾。
(4)外贸主体结构。“十五”时期,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外贸主体的多元化趋势不断增强。2005年,国有企业在我国出口和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2.2%和29.9%,分别比2001年下降了20.3和12.6个百分点,而外商投资企业与集体和民营企业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见表13-4)。一方面,随着我国引资规模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在全国出口中的地位迅速提高。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达4442.1亿美元,同比增长31.2%,在全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58.3%,比2001年提高了8.3个百分点。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高技术产业出口达1920.0亿美元,占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比重高达88.0%。尽管外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出口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外资企业出口主要采取加工贸易方式,外商投资企业未彻底扭转我国工业品出口低水平扩张的局面;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成为我国出口新的生力军。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私营企业出口额为1122.3亿美元,同比增长62.1%,是各类企业中出口增长速度最高的,私营企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了14.7%。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2005年私营企业出口额占全省出口额的比重高达43.3%,超过了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占的比重。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还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和集体私营企业的贸易顺差达到了1302.7亿美元,高于当年我国贸易顺差的总规模。
表13-4 2001~2005年我国外贸主体结构的变化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年鉴》(2002),商务部网站。
(5)进出口市场结构。“十五”期间,我国积极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兴市场。2005年,我国前十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81.5%、86.3%和75.9%(见表13-5),较“九五”时期分别下降了4.3、1.0和8.6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进出口市场的集中度不断下降,新兴市场的开拓已初见成效。再从主要贸易伙伴的位次来看,日本和中国香港这两大传统市场的地位有所下降。2005年,东扩后的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日本先后被欧盟和美国取代,成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对日本的贸易占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同时,东盟和韩国的贸易地位也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签订以来,关税降低及非关税壁垒的减少大大促进了我国与东盟贸易的发展。2005年,东盟已成为我国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3.“十五”时期对外贸易高增长的原因分析
“十五”时期,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是国内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以及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的共同结果。
表13-5 主要贸易伙伴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年鉴》(2002),商务部网站。
(1)“十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工业化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对我国外贸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国内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促进了我国进出口规模的扩大,而出口的快速增长又带动了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和竞争力的提高,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开放的领域进一步拓宽,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营造了更好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加入WTO不仅使我国赢得了其他成员更宽松的市场准入条件,而且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参与贸易规则的制定和实施,使国内市场逐步与世界市场融为一体,为我国产品创造了更广阔的出口空间、更有利的对外投资渠道和更顺畅的贸易纠纷解决机制;另一方面,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我国进行了关税减让,关税水平不断下降。同时,相继拆除了一些非关税壁垒,从而使部分产品的进口规模上升。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国际产业转移再掀高潮。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国逐步融入了国际产业转移体系中,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最重要的区位之一。加入WTO后,跨国公司对华产业转移进入了新的阶段。大量外资进入带动了我国制造业生产和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进出口增长的贡献度不断上升。
(4)“十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加入WTO的承诺,我国对现行贸易政策法规进行了全面清理,颁布和实施了新的《对外贸易法》,使我国外贸政策法规的透明度和法制化大大提高,外经贸管理逐步与国际规则接轨。同时,进一步放宽了外贸经营权,更多民营企业拥有了自营进出口权,为外贸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在此基础上,完善贸易促进和贸易救济体系,初步建立起了应对贸易摩擦的联动机制,稳步推进出口退税和汇率机制改革,从而带动了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提高了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总体来看,“十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高速增长,结构和竞争力也有所改善和提高,但现阶段中国出口竞争力较强的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的高技术产品为主,而且中国制成品出口增长的实绩很大程度上是国际产业转移和外商投资的结果。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从出口方面来看,外商投资企业大量采取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而民营企业由于缺乏自主技术和品牌,则主要采取“代工”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这两种方式的出口优势仍主要体现在制造成本上,参与国际竞争的手段以价格竞争为主,加之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导致出口秩序混乱,贸易摩擦频发,贸易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出口产业的整体水平不高。从进口方面来看,由于我国尚不具备参与国际能源、工业原料定价的能力,缺乏规避国际价格波动的技术手段,因而,这些产品进口规模的持续扩大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风险增大,进口成本有所上升,并将削弱我国工业品出口的成本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