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机械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3-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机械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容否认,我国机械工业在“十五”期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起点较低,与先进国家相比,总体来说机械装备制造业在整个制造业中还很薄弱,仍然无法完全满足当前国民经济对装备水平升级的要求,技术装备落后正成为经济粗放式增长的重要原因。

二、机械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容否认,我国机械工业在“十五”期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起点较低,与先进国家相比,总体来说机械装备制造业在整个制造业中还很薄弱,仍然无法完全满足当前国民经济对装备水平升级的要求,技术装备落后正成为经济粗放式增长的重要原因。“十五”时期以来,我国机械工业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所带来的需求高涨,特别是投资需求,表现在机械工业的增长速度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密切相关,机械装备类产品内需强劲,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场,2005年开始显现出国内产品占据更多市场份额的势头。但机械工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化,这些问题反而日益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1.经济效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十五”时期以来,我国机械工业的经济效益指标从纵向看是逐步提高的,尤其是以增加值衡量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01年的3.84万元增长到2004年的8.57万元,4年间增长了1倍以上。但从横向看,机械工业经济效益尚未赶上全国的平均水平,以2004年为例,全部工业的销售收入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分别为6.04%、12.26%、29.18%和8.99万元/人,而机械工业分别为5.82%、10.40%、26.16%和8.57万元/人。

我国机械工业的经济效益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尤其是工业增加值率,我国机械工业仅为26%,而美国、日本、德国等都接近和超过40%。表19-5选取了国内外相应行业中5家最大的机械装备生产企业进行比较,2004年,卡特彼勒、约翰迪尔的税后利润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73%和7.03%,大幅超过国内行业排头兵的利润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人均利润的差距更大,卡特彼勒、约翰迪尔的人均税后利润分别为2.65万美元和3.02万美元,中国一拖集团的人均利润总额仅为0.36万元人民币。

表19-5 2004年机械企业效益情况的国际比较

注:卡特彼勒、约翰迪尔的货币单位为美元,利润为税后利润;中国企业的货币单位为人民币元,利润为利润总额。

资料来源:卡特彼勒、约翰迪尔的数据来源于2005年世界《财富》500强数据,中国企业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机械工业年鉴》(2005)。

经济效益低下源于产出中成本比重过大。2004年12月份,我国机械工业全行业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上升到84.0%。钢铁是机械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我国机械工业吨钢对应的销售收入要远低于发达国家。如果按重量出售机床,我国出口机床每公斤的价格是瑞士机床的1/10,美国机床的1/3,日本机床的2/7。由于销售收入中成本所占比重过高,而留给利润的空间过小,致使原材料、运费等成本因素一旦上涨,就会严重影响行业的盈利水平。2004年钢铁价格的高位增长,对当年机械工业效益的提升产生了严重的负面作用。尽管产销仍然快速增长,但利润增幅较上年大幅下降,销售收入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等效益指标也有所下滑。

利润是产出中扣除投入要素价值以外的部分;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新增价值,低增加值率意味着产出的增长是以大量耗费中间投入物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为支撑的。低利润率与低工业增加值率相伴随,则意味着企业即使拼了设备(少提折旧)、拼了职工(低工资)也没有换来更高的利润。只有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才能提高制造能力,支付较为优裕的工资才能留住高水平的员工,无论是企业还是整个产业有盈利才能有发展的后劲。因此,这种建立在低水平经济效益基础上的、依靠要素投入数量实现的增长,是无法持续的。

2.国际竞争力不强

2001~2004年,尽管中国机械产品的出口增速不断上升,但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徘徊不前,2005年,进口增长大幅下降之后,贸易竞争力指数才上升到0.94,但与工业发达国家尚存在不小差距。机械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的走势也基本相似(见表19-6)。

表19-6 2001~2005年中国机械产品的竞争力水平

img107

注:①2003年机械工业含规模以下的全部企业的销售产值为42596亿元,约为规模以上企业的销售收入(24983亿元)的1.70倍。按此比例估算得到各年全部机械工业企业的销售产值,以及进一步计算的国内需求。②汇率按8.28元人民币/1美元。③贸易竞争力指数=1+(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机械工业年鉴》以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与信息部。

与机械产品的整体情况相比,一些装备类国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更低,主要有汽轮机、机床、金属冶炼设备、液压元件、气动元件、轴承等。以金属加工机床(金属切削机床和成形机床)产品为例,2001~2005年,贸易竞争力指数和国内市场占有率都走出了一条先下降后恢复的U形曲线,但即使是恢复到较高水平的2005年,机床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也仅为0.22,远低于机床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见表19-7)。

表19-7 机床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注:中国为2005年数据,其他国家和地区为2003年数据。

资料来源:中国数据来自海关统计;其他国家和地区数据来自美国Gardner公司公布的2003年世界机床市场预估数,《2003年世界机床生产、消费、进出口统计》,WMEM,2004(2)。

3.产品结构低度化状况没有根本改观

尽管“十五”时期我国机械工业产品结构进一步升级,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迅速提升,但总体来看,大部分机械产品仍然是一般低水平的普通产品,而体现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和制造实力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产品与国外尚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还不能制造,如燃气轮机、核电设备、抽水蓄能水电设备、高速铁路设备、干线飞机、加工中心等。

仍以金属加工机床(金属切削机床和成形机床)为例,机床产品按是否安装数控装置可分为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而数控机床中的加工中心由于其在加工效率和柔性化制造方面的双重优势,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目前,数控机床早已成为世界机床工业的主流产品,其中加工中心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日本1990年机床产品的产量数控化率就达到了65.4%,加工中心产量占数控机床产量的比重达到25.6%。中国机床工业的数控化率指标尽管提高很快,但产量数控化率仅相当于日本20世纪70年代中期(1975年为12.5%)和韩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2年为12.6%)的水平,加工中心产量占数控机床产量的比重近年来一直不足4%。在高端产品(指在高速、复合、精密、多轴联动和环保等技术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高档产品)市场中,增长的需求更是大部分为进口机床所填补。

4.社会化配套协作能力不足

机械工业“十五”规划中就提出,“大企业根据用户要求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能力不强,小企业专业化生产优势不明显”是“九五”期间机械工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但5年之后这个问题并没有大的改观,反而在一些行业中由于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而带动了配套件小批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目前,机械基础件对于整机,零部件对于汽车整车,以及功能部件、刀具对于数控机床,已经形成发展的制约瓶颈。配套件企业虽然逐渐独立于主机厂,但大多数企业本身就是“大而全”、“小而全”,专业化程度低,装备水平不高,质量不稳定,经济效益低下,从而制约着主机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5.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机械工业已经越来越深地卷入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从外商投资来看,“三资”企业的销售比重迅速上升(1998年仅为20%,2004年即达到37%),已经远远超过国有经济。从产品对外贸易来看,一方面,进口结构向机械装备尤其是以大型成套设备为代表的高档机械装备偏移;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出口已经取代一般贸易出口成为最主要的贸易形式,近60%的出口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

目前,机械工业已经形成这样的局面,即大型成套、技术含量高的整机产品以及高附加值的配套件大量依靠进口;而市场需求量巨大的普及型产品中,国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外商投资企业在逐步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正在加大利用我国机械工业的劳动力条件和已有的制造基础向我国进行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产品低附加值环节的制造基地。

尽管不同的行业具体情况会有所不同,但引导国际分工的跨国公司宗旨是相似的,即充分利用我国巨大的机械产品需求市场和劳动力、制造能力方面优势攫取最大的利润,而我国机械工业企业由于在现有技术水平上的绝对劣势,很可能在这一进程中被锁定在低技术的制造领域,在国际分工中陷入“贫困化增长”的道路。[6]或者只能靠适度规模的生产和渐进性的创新才能获得微薄的收益。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对我国机械工业企业合资、并购中出现的新动向。近一时期以来,在我国机械工业重要零配件、整机及重大装备领域,出现了一系列跨国公司并购国企行业“排头兵”的事件,且有不断蔓延之势。在工程机械行业,美国卡特彼勒在收购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后,又企图收购柳工、厦工等装载机一线企业;在刀具行业,全国最大的精密复杂刀具企业——哈尔滨第一工具有限公司与外资组建外资控股70%的合资企业;在电机行业,曾经是中国最大电机企业的大连电机厂和作为起重冶金电机领域排头兵企业的大连第二电机厂,分别与外商合资后被控制了经营权和购销渠道,仅3年就完成了“合资、做亏、独资”的三部曲;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是全国唯一能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企业,其产品占中国市场份额的95%,1997年美国跨国公司约翰迪尔与佳联合资,到2004年改为独资公司;无锡威孚是国内柴油燃油喷射系统的最大厂商,2004年,与德国博世成立由博世占2/3股份的合资公司后,技术中心被撤销合并,从此威孚只能生产欧Ⅱ以下产品,欧Ⅲ以上全部由合资企业生产,由于博世控制了销售渠道,新公司将P型喷油泵产品的销售单价由7000元提高到13000元。

装备制造业的主体是机械工业,机械工业内部行业众多,产品之间关联性强而替代性弱。每一个领域的重点骨干企业都是国家装备工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产业平台,具有不可替代的配套职能和技术进步职能。跨国公司并购行业骨干企业往往要求掌握控股权、销售权和品牌,一旦按照这种要求被并购合资,我国多年以来形成的产业链中就会失去一个掌握核心技术的组织平台。因此,跨国公司并购我国装备工业骨干企业的影响绝不是仅仅局限在一个企业而是全局性的,其最大的威胁就在于对整个行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形成了遏制。这样一来,我国装备工业就真的是要被锁定在国际分工的低端位置,陷入“贫困化增长”的道路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