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物流业的发展除了与经济增长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它也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一方面,物流本身就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构成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基础,它的发展与壮大将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从而拉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物流与国民经济中几乎所有的产业都要发生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即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来表述。
4.1 投入产出分析概述
与定性分析方法和其他定量分析方法相比,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全面和清晰地反映经济系统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该方法通过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模型来分析各产业间的“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比例和相互作用机制。本节将对产业关联的内涵、投入产出基本模型和投入产出主要系数进行系统综述,旨在为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4.1.1 产业关联的内涵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或服务以及产出品或服务为连接纽带的产品、生产技术、价格、劳动就业和投资等的经济联系[1]。产业间通过不同关联方式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产品、劳务联系
所谓产品、劳务联系,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些产业部门为另一些产业部门提供产品或劳务,或者产业部门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2]。产品、劳务联系是产业间最基本的联系,原因在于:
第一,产业间其他方面的联系如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等都是在产品、劳务联系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第二,各产业部门间协调发展最本质的表现是产业间相互提供产品、劳务的数量比例要均衡。
第三,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最终归纳为产业间提供产品或劳务的质量提高和成本节约。
(2)生产技术联系
生产技术联系是一些产业部门为另一些产业部门提供满足技术性能要求的机器设备、产品零部件、原材料以及劳务等[3]。不同产业部门的生产技术有不同的要求,其产品结构的性能也不同。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一个产业部门不是被动地接受其他相关产业部门的产品或劳务,而是依据本产业部门的生产技术特点、产品结构特性,对所需相关产业的产品和劳务提出各种工艺、技术标准和质量等特定要求,以保证本产业部门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性能。而这一要求使得产业之间的生产工艺、操作技术等方面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般来说,这种生产技术联系是与各产业间产品和劳务的供求联系紧密相连的。生产技术作为产业间联系的重要依托,其发展变化不仅将直接影响产业间产品和劳务的供求比例关系,而且还会使某一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与其发生产品和劳务联系的产业发生变换,或者依存度发生变化。例如,在工业化初期,纺织工业对棉花种植业的依赖程度很大,棉花种植业直接制约着纺织工业的发展。随着技术进步、化纤产业的产生和发展,使纺织工业与其发生联系的产业中又加入了化纤业,自然使纺织业的发展对棉花种植业的依存度减少了。因此,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联系方式,即产业结构变动的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3)价格联系
产业间的价格联系实质上是产业间产品和劳务联系的价值量的货币表现[4]。产业间产品与劳务的“投入”与“产出”联系,必然表现为以货币为媒介的等价交换关系,即产业间的价格联系。产业间的价格联系有着重要作用。
第一,它使不同产业间不同质的产品或劳务联系起来,并用价格形式来统一度量和比较,从而为投入产出价值模型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第二,建立产业间的价格联系,在生产具有替代性能产品的产业间引入了竞争机制,从而有利于衡量成本费用的节约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以价格来度量产业间的联系,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产业间比例关系分析等提供了有效的计量手段。
(4)劳动就业联系
产业间的劳动就业联系是指某一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为相关产业增加劳动就业机会[5]。也就是说,某一产业的发展相应地增加一定的劳动就业机会,也就必然使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增加劳动就业机会。这种产业间的劳动就业联系,在西方经济学中被描述为投资乘数在就业中的作用。
(5)投资联系
产业间投资联系是指某一产业的直接投资导致大量的相关产业的投资[6]。社会再生产是在各产业产品或劳务按一定比例的供需关系为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快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可能仅仅通过加快某一特定产业部门的发展来实现,而是通过相关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来实现。这种产业部门间的协调发展性,使得产业间必然存在着投资联系。例如,在市场需求导向下,促使某一产业进行了一定量的投资,由于该产业生产能力提高,必然对其上下游相关产业发生影响,因而相关产业也必然增加投资以保证与该产业的协调发展。这种某一产业直接投资的增减所导致的相关产业投资的变化,即产业间投资联系的表现。产业间投资联系集中反映在“投资乘数效应”上,即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投资的比例越大,投资引起的产业间的连锁反应就越大。
4.1.2 投入产出表及其基本假设
在投入产出分析中,投入是指产品生产所需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的投入,产出是指产品生产的总量及其分配使用的方向和数量,如用于生产消费(中间产品)、生活消费、积累和净出口等(后三者总称为最终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投入和产出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商品交换关系,即作为商品的相互购买者、作为资源的占用或使用者、作为销售者售给消费者等的相互关系。表4.1给出了简化的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和象限分布。
表4.1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和象限分布
资料来源:Leontief,W.Studi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American Econom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3
从表4.1可以看出,投入产出表由三部分组成,按照左上、右上、左下的排列顺序,分别称为第Ⅰ、第Ⅱ、第Ⅲ象限。
在第Ⅰ象限中,投入产出表假设国民经济划分为n个部门,每一个部门生产一种(或一类)产品。表中的矩阵:
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几个产品部门纵横交叉而成,其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它可提供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资料,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提供劳动对象以供生产和消耗的过程。这种联系主要是由一定时期生产条件和经济条件所决定。这一部分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表中xij具有双重意义,横向表明第i(i=1,2,…,n)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给第j个产品部门使用的数量,纵向表明第j(j=1,2,…,n)个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第i个产品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在第Ⅱ象限中,其主栏和第Ⅰ象限的主栏相同即n个产品部门,其宾栏为最终使用,由总消费、总投资、进出口等构成。这一部分是各生产部门提供的各种最终产品的使用数量,反映各种最终使用构成,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进出口,体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经过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果。
在第Ⅲ象限中,其主栏是增加值,由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等构成,其宾栏与第Ⅰ象限宾栏相同即n个产品部门。这一部分反映各产品部门最初投入(即增加值)的构成情况,体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初次分配。
第Ⅰ和第Ⅱ象限联结在一起组成的横表,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使用去向。
第Ⅰ和第Ⅲ象限联结在一起组成的竖表,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投入来源及产品价值构成,体现了国民经济各部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形成过程。
作为一般均衡理论的一种简化结果,投入产出分析是以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为了使投入产出模型在理论上更加严谨和逻辑严密,投入产出模型还需要以下三个方面的假设条件[7]:①每个部门只生产一种产品,而且只用一种生产技术进行生产,即一种产品只由单一部门生产;[8]直接消耗系数在一定时间内是不变的,它反映了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水平;③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产出之间成正比,即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对其他部门的产品投入越多,它的产出越大。
4.1.3 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依据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假设和矩阵的运算法则,可以推导投入产出表的三个重要平衡关系[9]。
(1)行平衡
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即
式中:Xi为第i个部门的总产出;xij为第i个部门产品用作第j个部门生产所消耗的数量;Yi为第i个部门最终产品的数量;E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集合。
(2)列平衡
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即
式中:Xj为第j个部门的总投入;xij为j部门生产需要i部门投入产品的数量;Nj为j部门的增加值;E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集合。
(3)总量平衡
总投入=总产出,即
各部门总投入=各部门总产出,即
中间投入总和=中间使用总和,即
最终使用合计=增加值合计,即
其中i,j∈E。
4.2 投入产出基本模型
无论是哪个产业,其生产必然需要依靠其他生产部门的产品或服务作为它的投入物,同时该产业的产品或服务又可以分解为不同生产部门所需要的投入物和最终消费需求。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生产部门之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投入产出分析作为一种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在理论上吸取了一般均衡理论关于经济活动相互依存性的观点,在方法上吸取了瓦尔拉斯运用代数联立方程体系,可以较一般计量模型更加精细地描述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4.2.1 投入产出的关联效应模型
在产业链中,各产业大部分既是要素的供给者又是市场的需求方。作为供给者,它通过向其他产业提供要素来表明其在产业链所处的上游地位;作为需求方,它通过对其他产业产出的消费来表明其在产业链中的下游影响。对某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的研究,即为产业关联效应分析。产业部门间的关联效应可以用直接消耗、完全消耗等重要系数来表述,还可以通过计算某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进行分析。
(1)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
根据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可定义直接消耗系数aij。直接消耗系数又称中间投入系数,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产品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它是部门间直接存在的投入产出关系的数量表现。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是用j部门生产时所消耗的i部门产品数量除以j部门的总投入,用公式表示为:
直接消耗系数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模型便是在直接消耗系数的基础上,利用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推导出来的,主要包括行模型和列模型。
按行平衡关系式与直接消耗系数的定义,将式(4.7)代入式(4.1)中得:
式(4.8)的线性方程组表述成矩阵形式为(I-A)X=Y,将此式改写为:
其中A表示了直接消耗系数矩阵,(I-A)-1被称为列昂惕夫逆矩阵,记为
按列平衡关系式与直接消耗系数的定义,将式(4.7)代入式(4.2)中得:
其中Nj为j部门的增加值合计。
同样,式(4.10)的矩阵形式为:
其中,Ac=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某一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完全消耗系数记为bij,表示每生产单位j部门的最终产品对i部门产品的完全消耗量。完全消耗系数bij包括两个层次的消耗:第一层次是直接消耗aij;第二层次指生产单位j部门的产品,除直接消耗i部门的产品外,还有通过直接消耗其他部门的产品而产生的对第i部门产品的消耗,即间接消耗。将各产品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完全消耗系数表或完全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B表示)。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右边的第一项表示第j产品部门对第i产品部门的直接消耗量,第二项表示第j产品部门对第i产品部门的第一轮间接消耗量,第三项为第二轮间接消耗量,第四项为第三轮间接消耗量,依次类推,第n+1项为第n轮间接消耗量。根据该公式,将直接消耗量和各轮间接消耗量相加就是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可以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基础上计算得到,利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公式为:
其中(I-A)-1在投入产出模型中成为列昂惕夫逆矩阵,记为
列昂惕夫逆矩阵亦称为完全需求系数矩阵,该矩阵中的元素(列昂惕夫逆系数)表示第j个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个产品部门的完全需要量。
(2)分配系数与完全分配系数
与完全消耗系数相似,完全分配系数是通过分配系数计算而得。分配系数是指j部门消耗i种中间产品在i种产品总产出中所占的比例,分配系数hij的计算公式为:
将分配系数矩阵记作H。而完全分配系数是指第j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增加值时,要求第i部门提供的货物或服务的完全供给量,因此,它是直接分配系数与间接分配系数之和:
式中:lij表示第i部门对第j部门的完全分配系数;hij表示第i部门单位产品中直接分配到第j部门的数量表示第i部门单位产品中间接分配到其他部门的数量。
其矩阵计算公式为:
完全分配系数可以反映出其他产业对某产业的完全需求,更为深刻地反映出某产业的需求市场状况。
(3)中间投入率与中间需求率
中间投入率反映了一个产业在自身的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从各产业购进的原材料在其总投入的比重,即该产业的前向关联指数。中间投入率比重较高的产业表明该产业所消耗的其他产业提供的原材料较多,而产业自身的附加价值较低。中间投入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LFj表示第j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表示第j产业部门对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之和;Xj表示第j产业部门的总投入。
中间需求率反映了一个产业的总产品中有多少作为中间产品(原材料)为其他产业所需求,即该产业的后向关联指数。中间需求率越高的产业,则该产业越带有提供中间产品的性质;而中间需求率低的产业,则越带有提供最终产品的性质。中间需求率的计算公式为:
钱纳里和渡边经彦对美国、日本、挪威和意大利4国29个产业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具体数据将全部产业分成四类:中间投入型产业、最终需求型产业、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根据钱纳里、渡边经彦等给出的分析方法,可以按照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来确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性质,界定标准如表4.2所示。
表4.2 产业性质界定标准
资料来源:H.B.Chenery &T.Watanabe.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the Structure of Production.Economics,1958,Oct
第Ⅰ类产业为中间投入率低、中间需求率高的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群,该类产业广泛为各类产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第Ⅱ类产业为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都高的中间产品型产业群,此类产业群在产业链的中游,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投入,同时其产品又广泛被各产业所需求;第Ⅲ类产业为中间投入率高、中间需求率低的最终需求型产业,此类产业一般处于产业链的下游;第Ⅳ类产业为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都低的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该类产业需要各产业的投入较低,且其产品或服务不再继续提供给各产业,而是大部分用于最终消费。不同性质产业群划分见图4.1。
图4.1 不同性质产业群划分
资料来源:根据产业性质界定标准整理
4.2.2 投入产出的波及效应模型
在国民经济生产中,产业部门为了提供最终产品,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各种中间产品,这种中间产品的生产和消耗一轮又一轮地持续下去即为波及效应。在投入产出分析中,可采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生产诱发系数和生产依赖度等来衡量产业的波及效应。
(1)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
产业影响力是指某产业的最终产品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及其相关产业总产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能力,影响能力反映了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或推动作用,计算公式为列昂惕夫逆系数矩阵的列之和:
影响力系数则反映了某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程度大小的相对水平,该系数以各产业的平均影响力作为标准,计算公式为:
根据影响力系数的定义可知,当Tj>1时,表明第j部门生产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影响力系数越大,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越大;反之,亦然。
产业感应度反映国民经济及其相关产业变动后使某产业受到的感应能力,这种感应度表现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变动的引致需求,是该产业受到国民经济变动后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感应度为列昂惕夫逆系数矩阵的行之和:
感应度系数反映了某一产业对国民经济变动的感应能力的相对水平,该系数以各产业的平均感应度作为标准,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表示第i部门的感应度的值表示n个部门的感应度均值。
感应度系数大于或小于1,说明该产业的感应能力在全部产业中居平均水平以上或以下。通常一个产业的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越高,则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该产业的拉动作用就越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该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程度较高,它所具有的基础产业和“瓶颈”产业属性越明显,因此越应该得到优先发展。
如果以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别为横坐标和纵坐标建立二维坐标体系,则可以通过产业波及效应图来分析某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波及效应,如图4.2所示。
图4.2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产业波及效应图
资料来源:Problems of Input Tables and Analysis,Studies in Methods,Series F.United Nations,New York,1966
第Ⅰ类产业群其影响力系数低,而感应度系数高,这类产业多属于基础性产业部门,其发展主要是通过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虽然也会对国民经济起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是其发展主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引致需求;第Ⅱ类产业群即影响力系数高、感应度系数也高的敏感波及型产业,该类产业部门多属于具有战略性的产业,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推进作用都很大,因而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第Ⅲ类产业群属于影响力系数高而感性度系数低的迟钝波及型产业群,该类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以对国民经济和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为主;第Ⅳ类产业群为影响力系数低、感应度系数也低的影响波及型产业群,这类产业部门多属于最终需求型产业部门,其波及效应不甚明显。
(2)生产诱发系数和生产依赖度
对物流业的波及效应分析,需要了解产业最终需求项的变动对诱导各产业部门作用的大小程度以及各部门的生产对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程度大小。前者可以通过生产诱发系数分析,后者可以通过生产最终依赖程度指标来分析。
根据投入产出的行模型X=(I-A)-1 Y,可知某产业的总产出是该产业所在的列昂惕夫逆矩阵的行向量与按项目分类的最终需求列向量(投资列向量、消费列向量、净出口列向量)的乘积。因此,定义部门i的最终需求s项的生产诱发额为:
式中:表示第i产业由s项最终需求所诱发的产值额;bik是列昂惕夫逆矩阵中的元素;表示第k产业第s项最终需求额;s=1、2、3分别代表投资、消费、净出口三个最终需求项目。
把第i产业最终需求项目的生产诱发产值额除以相应产业的总产值,就得到该产业对最终需求的依赖度系数
其中,表示第i产业生产对第s种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度系数第 i产业由s项最终需求所诱发的产值额;Xi为第i产业产品的总产出。
的作用在于认识各最终需求项目对诱发各个产业生产作用的大小,其经济含义就是当某项最终需求的合计数(如各产业消费需求合计数)增加一单位时,某一产业由该项最终需求的变化能诱发多少单位的生产额。根据生产诱发系数的大小,各产业可以划分为“消费拉动型”、“投资拉动型”和“进出口拉动型”产业等。
的作用在于认识各产业的生产对市场需求的依赖程度,其经济含义是指各产业的生产受到了哪种最终需求多大的支持。由于使用了列昂惕夫逆矩阵作为工具,因此,产业的最终需求依赖度不仅考虑了直接的最终需求对产业生产的影响,而且还考虑了间接的最终需求对产业生产的影响。有了最终需求依赖度系数,就可以了解各个产业的生产是主要依赖消费还是投资或是出口。据此,可把各个产业分类为“依赖消费型”产业、“依赖投资型”产业和“依赖出口型”产业等。
4.3 物流业与各产业的投入产出实证分析
基于物流业的投入分析方法,本节以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5个时点的全国投入产出表以及2002年天津市投入产出表的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物流业的关联效应与波及效应,并对全国物流业和天津市物流业进行了比较研究,为天津市物流业的规划制定提供了详细的决策依据。
4.3.1 行业归类
物流业与各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分析采用了5个时点的中国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其中1987年、1992年的投入产出表为33部门表,1997年为40部门表,2002年、2007年为42部门表。为使各时点的投入产出表具有可比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4754—2002,将5个时点的投入产出表归并为12部门表,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轻纺制造业、资源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气水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物流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5时点投入产出表的具体部门划分情况见表4.3。
表4.3 5时点投入产出表部门归类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整理
4.3.2 物流业与12个产业部门的关联效应分析
(1)我国物流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物流业一方面要求其他产业为其提供投入;另一方面又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表4.4和表4.5分别给出了物流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以及其他产业对物流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表4.4 物流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整理
表4.4中5时点平均数据表明,物流业直接消耗比较高的产业部门有资源加工业(0.1515)、装备制造业(0.1031)和其他服务业(0.0707),物流业对其余产业的直接消耗均在0.005~0.025的较低范围内。从趋势变化上看,物流业对资源加工业的直接消耗自1997年直线上升,说明物流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还是很高的;物流业对装备制造业的直接消耗在1987~1997年间呈上升趋势,在1997~2007年间呈缓慢下降趋势,说明物流业对装备制造业的直接消耗在减少;物流业对其他服务业的直接消耗从1992~2007年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
表4.5 其他产业对物流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整理
从表4.5提供的5时点平均数据可以看出,对物流业直接消耗比较高的产业部门有批发零售业(0.0426)、建筑业(0.0410)、资源加工业(0.0306)、采矿业(0.0287)和电气水供应业(0.0232),其余产业对物流业的直接消耗均系数在0.012~0.023的较低范围内。但是从趋势上看,在最近的3个时点上建筑业对物流业的直接消耗均高于批发零售业对物流的直接消耗。而资源加工业、采矿业和电气水供应业从1997年以来对物流业的直接消耗并没有明显的增加甚至有所降低。
相比较而言,物流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比较集中在较少的几个产业上,仅资源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就占了物流业全部直接消耗的71.73%;但其他产业对物流业的直接消耗却呈现分散化状态,对物流业直接消耗较高的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和资源加工业前3位产业,仅占物流总需求的33.92%。这表明物流业的前向关联产业比较集中,而后向关联产业比较分散。
(2)我国物流业的主要上、下游产业
直接消耗系数虽然表明了物流业与其他产业部门间的相互消耗关系,但是并没有将间接消耗体现出来,因此,物流业的主要上、下游产业用完全消耗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来确定更为合理。表4.6给出了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物流业对12类产业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
表4.6 物流业对其他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整理
根据表4.6提供的完全消耗系数平均值可以看出,资源加工业(0.3997)、装备制造业(0.2537)、其他服务业(0.1401)、轻纺制造业(0.0951)和采矿业(0.0813)是我国物流业主要的上游产业,其投入占到物流业总投入的77.26%。这一方面说明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资源的消耗以及设施、设备的利用,另一方面也表明物流业的发展也需要第三产业内部对其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从几个主要投入产业完全消耗系数的变动看,资源加工业从1997~2007年呈现较大幅度上升,装备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随时间上升的趋势较明显但增加程度低于资源加工业,而轻纺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走势较平稳,说明我国物流业对前三个产业的消耗有逐渐增大的倾向(见图4.3),因此是物流业最主要的上游产业。
表4.7给出了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12类产业部门对物流业的完全分配系数。
图4.3 我国物流业主要上游产业完全消耗系数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整理
表4.7 其他产业对物流业的完全分配系数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整理
根据表4.7提供的完全分配系数平均值可以看出,资源加工业(0.4396)、装备制造业(0.3936)、轻纺制造业(0.3129)、建筑业(0.2536)和其他服务业(0.2311)是物流业的主要服务对象,这些产业对物流业的需求占到总需求的76.58%。其中前4个产业的物流需求达到总需求的65.59%,表明我国当前的物流需求市场集中在第二产业。从几个主要需求产业完全分配系数的变动看,资源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和建筑业对物流需求都有随时间上升的趋势(如图4.4所示),因此是物流业最主要的下游产业。
图4.4 我国物流业主要下游产业完全分配系数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整理
(3)我国物流业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
表4.8给出了我国物流业5时点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
表4.8 我国物流业的中间投入率与中间需求率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整理
由表4.8可以看出,我国物流业的中间投入率从1987年的36.94%逐步增长,2002年超过50%,2007年达到52.35%。由于中间投入率与增加值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反映了物流业的附加价值并没有提高,但其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在不断加强;而我国物流业的中间需求率在5个时点上均超过50%,除1987年外几乎都在80%左右,反映出我国物流业生产性服务属性非常明显,并且这种属性比较稳定。这种情况与我国一直以来的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工业化的推进产生了大量的生产物流需求。
图4.5给出了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我国物流业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的综合变动情况。
图4.5 我国物流业中间投入率与中间需求率综合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整理
根据图4.5,我国物流业在1987年、1992年、1997年3个时点上中间投入率与中间需求率落在产业群划分的第Ⅰ象限,即属于中间投入率较低、中间需求率较高的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表明在这一期间我国物流业广泛为各类产业提供产品或服务,但对生产资料的消耗相对并不很高。而我国物流业在2002年、2007年的中间投入率与中间需求率则发生了一些变化,落到产业群划分的第Ⅱ象限,即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逐渐向中间产品型产业转变,表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其他产业为其提供生产资料,同时物流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又广泛被各产业所需要。
4.3.3 物流业与12个产业部门的波及效应分析
(1)物流业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
表4.9和表4.10给出了各时点12个产业部门的影响力及影响力系数。
表4.9 我国12个产业部门的影响力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整理
表4.10 我国12个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整理
从表4.9和表4.10可以看出:
第一,1987~2007年,物流业的影响力总体上呈递增变化。到2007年,物流业的影响力为2.6716,说明物流业每增加10000元的最终产品,国民经济总产出将增加26716元。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从1987年的第9位上升至2007年的第8位。2007年位于前7位的产业部门大多属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只有住宿餐饮业位于物流业之前。
第二,1987~2007年,物流业的影响力系数总体趋势向上,但数值始终小于1。在12个产业部门排名中,物流业从1987年的第9位上升到2002年的第6位,2007年又降至第8位。与影响力的情况极为相似,2007年排名在物流业之前的大多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住宿餐饮业的影响力系数比物流业的要高,但其总体趋势正好与物流业相反,呈现缓慢下降的情况。
(2)物流业的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
表4.11和表4.12给出了各时点12个产业部门的感应度及感应度系数。
表4.11 我国12个产业部门的感应度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整理
表4.12 我国12个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整理
由表4.11和表4.12可以看出:
第一,1987年物流业的感应度为1.411,位于12个产业部门的第9位。后4个时点上物流业感应度的变动总体上趋平,并呈现上下波动状态。2007年物流业的感应度为1.87,意味着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均增加10000元最终产品,将会拉动物流业增加17553元增加值的总产出。
第二,1987~2007年,物流业的感应度系数呈先升后降趋势,且一直处于0.8以下。2007年物流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6451,不仅低于第二产业的资源加工业、装备制造业、轻纺制造业、电汽水供应业、采矿业,也低于农林牧渔业和第三产业中的其他服务业。
(3)物流业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综合分析
图4.6给出了5时点的物流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图4.6 物流业5时点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整理
由图4.6中可以看出,物流业属于影响波及型产业,即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各产业具有持续的推动力,而国民经济各产业对其的拉动力则不如推动力那么明显,进一步说明物流业的基础产业性质。
(4)物流业和各产业部门的生产诱发系数
表4.13至表4.15给出了历年物流业和其他产业部门相对于最终消费、固定资产和净出口的生产诱发系数。
表4.13 各产业部门的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整理
表4.14 各产业部门的固定资产生产诱发系数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整理
表4.15 各产业部门的净出口生产诱发系数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整理
生产诱发系数可以揭示各最终需求项目(消费、投资、出口)对各产业生产诱发作用的大小,从而判断哪种类型的最终需求能对某一产业的生产产生最大的诱导作用。
表4.13显示,1987~2002年最终消费对物流业的生产诱发系数基本上呈递增趋势,但2007年有所回落。2007年最终消费对物流业的生产诱发系数为0.0749,意味着社会最终消费每增加10000元,将诱发出物流业749元的产出,在12个产业部门中的排名由1987年的第8位下降到2007年的第10位,这表明最终消费对物流业的产出能力的诱发作用不是十分明显。排名比较靠前的产业有其他服务业、轻纺制造业、资源加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对最终需求比较敏感,最终需求的增加对其有较高的生产诱发作用。
表4.14显示,1987~2007年固定资产对物流业的生产诱发系数呈明显增加趋势。2007年固定资产对物流业的生产诱发系数为0.1122,即固定资产每增加10000元,将诱发出物流业1122元的产出,在12个产业部门中的排名由1987年的第9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8位,尽管如此,固定资产对物流业的产出能力的诱发作用仍低于12个产业部门的平均水平。
表4.15显示,1987~2007年净出口对物流业的生产诱发系数呈波动变化,2007年净出口对物流业的生产诱发系数约为0.199,即净出口每增加10000元,物流业将诱发出1990元的产出,在12个产业部门中的排名由1987年第3位下降到2007年的第7位,表明净出口对物流业产出的增长作用也不是非常明显,但接近于各产业的平均水平。
比较而言,在最终消费、资本投资和净出口三者中,净出口的增加对物流业的诱发作用最强,投资次之,最终消费最弱。实际上,由于物流业的基础产业性质,物流业产出对最终使用的敏感性较低。
(5)物流业和各产业部门的生产依赖度
表4.16至表4.18给出了历年物流业和其他产业部门相对于最终消费、固定资产和净出口的生产依赖度。
表4.16 各产业部门的最终消费生产依赖度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整理
表4.17 各产业部门的固定资产生产依赖度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整理
表4.18 各产业部门的净出口生产依赖度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整理
生产依赖度是指某产业的总产出中有多少是由消费、资本投资和净出口等项目直接和间接诱发出来的。
表4.16显示,1987~2007年物流业对最终消费的依赖度逐年呈下降趋势。到2007年物流业对最终消费的依赖度为0.3755,意味着物流业总产出中有37.55%依赖于最终消费,其在12个产业部门中的排名由1987年的第7位下降到2007年的第9位。
表4.17显示,1987~2007年物流业对资本投资的依赖度呈上升趋势。2007年物流业对资本投资的依赖度为0.4505,表明物流业总产出中有45.05%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在12个产业部门中,物流业的排名由1987年的第8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7位。
表4.18显示,1987~2007年物流业对净出口的依赖度呈波动状态,总体上变化不大。2007年物流业对净出口的依赖度为0.1630,即物流业总产出有16.30%依赖于净出口。在12个产业部门中,物流业的排名由1987年的第1位降至2007年的第3位。
在最终消费、资本投资和净出口三者中,物流业总产出对投资的依赖度较大。
4.3.4 天津市物流业投入产出分析及其比较
(1)天津市物流业的主要上下游产业及其比较
表4.19给出了2002年天津市物流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和其他产业对物流业的完全分配系数,从而可以判断出其主要的上下游产业。
表4.19 2002年天津市物流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与完全分配系数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天津市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
从表4.19中可以看出:
第一,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240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139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0907)、金融保险业(0.0879)、批发和零售贸易业(0.0739)构成天津市物流业的主要投入产业即上游产业,这些产业对物流业的投入占到物流业总投入的44.63%。
第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3475)、化学工业(0.2615)、建筑业(0.2467)、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2400)和批发和零售贸易业(0.1722)构成了天津市物流业的主要需求产业即下游产业,这几个产业的物流需求达到天津市总物流需求的43.397%。
第三,天津市物流业对自身的完全消耗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为0.2259,作为对自身的投入占总投入的15.96%,作为对自身的需求占总需求的7.73%,说明物流业内部的交易量较多,如交通运输不同方式之间的转运,或进入仓储基地进行简易包装加工后再中转等,另外也说明天津市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由此加大了对物流业的间接消耗和间接分配。
表4.20给出了2002年我国物流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和其他产业对物流业的完全分配系数,从而可以判断出其主要的上下游产业。
表4.20 2002年全国物流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与完全分配系数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
从表4.20中可以看出:
第一,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150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101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0906)、化学工业(0.0770)、金融保险业(0.0758)构成全国物流业的主要投入产业即上游产业,这些产业对物流业的投入占到物流业总投入的40.13%。
第二,建筑业(0.2893)、化学工业(0.1861)、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1527)、农业(0.1196)和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0.1166)构成了我国物流业的主要需求产业即下游产业,这几个产业的物流需求达到全国总物流需求的38.48%。
第三,全国物流业对自身的完全消耗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为0.1100,作为对自身的投入占总投入的8.91%,作为对自身的需求占总需求的4.9%。
表4.21给出了2002年全国与天津市物流业主要上下游产业(前5名)的比较表,通过比较可以分析天津市与全国总体情况的共性和个性。
表4.21 2002年全国、天津市物流业上下游产业比较表
资料来源:经2002年全国和天津市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由表4.21的上游产业表明:
第一,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融保险业这三个产业既是全国也是天津市物流业的主要上游产业,但天津市物流业对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完全消耗比重都低于全国总体水平,而对于金融保险业的依赖高于全国总体水平,说明天津市金融保险业对物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第二,有所不同的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工业是我国物流业位于前5位之中的主要上游产业,而天津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化学工业分别位于第7名和第9名,即对这两个产业的消耗比重均低于全国水平。但天津市物流业对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完全消耗比重远高于全国水平,对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的完全消耗稍高于全国水平。
第三,相比之下,我国物流业总体上的内部交易量比重远低于同期的天津水平,从物流业自身投入比重上看,天津市超出全国水平的7个百分点。
由表4.21的下游产业表明。
第一,建筑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三个产业既是全国也是天津市物流业的主要下游产业,但天津市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物流需求比重高于全国,建筑业的物流需求比重略低于全国水平。
第二,有所不同的是,天津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物流需求比重很高,占到物流总需求的11.19%,大大超过全国4.53%的平均水平,间接说明天津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天津市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的物流需求达总物流需求的5.89%,也远高于全国3.72%的总体水平,说明天津市的商业物流需求较全国更加活跃。
第三,从物流业自身需求上来说,天津市高于全国水平近3个多百分点。
(2)天津市物流业产业性质定位及其比较
根据2002年天津市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天津市各产业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数据见表4.22,依据这些数据可以对天津市物流业和各产业进行定位。
表4.22 天津市各部门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
续表
资料来源:经2002年天津市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从表4.22中可以看出:
第一,在天津市各产业中,中间需求率排名前3位的产业分别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955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9052)、科学研究事业(0.8330),物流业(0.8209)的中间需求率也比较高,排在第4位,可见中间需求率最高的产业集中在第三产业范畴。这说明这些产业的产出大多被其他产业用于中间使用,物流业所提供的全部服务中约82.09%被各产业用于中间使用,另外约17.91%被用于消费、投资和出口等。
第二,在天津市各产业中,中间投入率较高的产业基本上都属于第二产业的范畴,而物流业在中间投入率上位次偏下,列第30位,为0.4785,即物流业的全部产出中有47.85%来源于各部门对物流业的投入,而52.15%来源于物流业的增加值。
第三,天津市物流业的中间投入率低于各产业中间投入率的均值(0.6034),而中间需求率远高于各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均值(0.4460)。由于中间需求率大于0.5,中间投入率小于0.5,按照钱纳里、渡边经彦的划分,天津市物流业应属于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
图4.7给出了全国5时点和天津市2002年的中间投入率与中间需求率比较,与全国总体物流业相比,2002年天津市物流业中间需求率高于2002年全国物流业总体水平(0.7990),说明天津市物流业的产出被中间使用的比例高于全国总体水平;但2002年天津市物流业中间投入率低于2002年全国物流业总体水平(0.5084),说明天津市物流业的附加价值高于全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
图4.7 全国、天津市物流业中间投入率与需求率比较
资料来源:经全国和天津市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3)天津市物流业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及其比较
因物流业总产出的变化而引起的各产业对物流业直接和间接投入变化的总和称为物流业对各产业的影响力。物流业的影响力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影响力的均数的比值称为物流业的影响力系数。表4.23是2002年全国和天津市各产业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表。
表4.23 2002年全国、天津市各产业部门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表
续表
资料来源:经2002年全国和天津市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表4.23中的数据显示:
第一,天津市物流业的影响力为2.4151,说明物流业提供的最终使用每增长10000元,天津市国民经济总产出将增加24151元;全国物流业的影响力为2.2341,说明物流业提供的最终使用每增长10000元,全国国民经济总产出将增加22341元。可见天津市物流业的影响力相对于全国总体水平要高些。
第二,天津市物流业的影响力系数小于1,为0.8335,在42个部门中排名第30位,而影响力系数排名在前19位的均为属于第二产业的部门;全国物流业的影响力系数也小于1,但略高于天津水平为0.8864,在42个部门中排名第29位,而影响力系数排名在前15位的均为属于第二产业的部门。可见全国和天津市物流业的生产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稍低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4)天津市物流业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及其比较
通过分析物流业的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国民经济的相关产业变动后使物流业受到感应的能力。表4.24是2002年全国和天津市各产业的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表。
表4.24 2002年全国、天津市各产业部门的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表
续表
资料来源:经2002年全国和天津市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通过对物流业的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分析,可得:
第一,天津市物流业的感应度为6.7555,说明如果天津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最终使用都增长10000元,会带动天津市物流业增加67555元的产出;全国物流业的感应度为4.2988,说明如果全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最终使用都增长10000元,会带动全国物流业增加42988元的产出。可见,天津市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感应程度要高于全国总体水平。
第二,天津市物流业的感应度系数为2.3314,大于1,在42个部门中排名第2位,其排名位次仅低于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远高于其他产业;全国物流业的感应度系数为1.7056,大于1,在42个部门中排名第5位,其排名位次低于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批发和零售贸易业,而高于其他产业。
第三,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较大的感应度系数容易形成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一点在我国和天津市的发展实践中已经得到证明,其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等物流业的重要领域都曾经或多或少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产业。
(5)天津市物流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综合分析
按照产业波及效应图的划分标准(见图4.3),天津市物流业的影响力系数小于1为0.8335,而感应度系数远大于1为2.3314,因此,天津市的物流业属于感应波及型产业,该类产业多属于基础产业部门,其波及效应主要以国民经济的拉力促进其发展。与物流业属于同一类型的产业部门还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石油加工及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从全国范围看,2002年物流业的影响力系数小于1为0.8864,感应度系数大于1为1.7056,因此,全国2002年物流业也属于影响波及型产业。与物流业属于同一类型的产业部门还包括农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
(6)天津市物流业的生产诱发系数与生产依赖度及其比较
物流业不仅对各产业部门的生产有波及效应,而且还会通过产业间的波及效应激发各产业的消费、投资和出口。通过2002年天津市投入产出表计算的天津市物流业的消费、生产、净出口三个项目下的生产诱发系数和最终生产依赖度如表4.25、表4.26所示。
表4.25 2002年全国、天津市各产业部门生产诱发系数
续表
资料来源:经2002年全国和天津市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生产诱发系数是指当最终消费、固定资产和净出口变动时对某产业的促进作用,根据表4.25分析可知:
第一,天津市最终消费对物流业的生产诱发系数为0.1146,即社会最终消费每增加10000元,物流业将诱发出1420元的产出,在天津市4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第7位,排在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金融保险业之后,即天津市最终消费对物流业产出能力的诱发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高于各产业平均水平;全国最终消费对物流业的生产诱发系数为0.0763,即社会最终消费每增加10000元,物流业将诱发出763元的产出,在全国4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第8位,排在农业、化学工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教育事业、房地产业之后,即全国最终消费对物流业产出能力的诱发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
第二,天津市固定资产对物流业的生产诱发系数为0.1663,即社会投资每增加10000元,物流业将诱发出1663元的产出,在天津市4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第6位,仅次于建筑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房地产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显示出天津市资本投资对物流业产出的增长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全国固定资产对物流业的生产诱发系数为0.1088,即社会投资每增加10000元,物流业将诱发出1088元的产出,在全国4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第9位,位于建筑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农业之后,且低于天津市水平。
第三,天津市净出口对物流业的生产诱发系数为0.2243,即社会净出口每增加10000元,物流业将诱发出2243元的产出,在天津市4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第14位,但排在物流业之前的全部都是制造业,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排位最高,表明净出口对天津市物流业产出增长的作用处于所有产业的中游;全国净出口对物流业的生产诱发系数为0.2558,即社会净出口每增加10000元,物流业将诱发出2558元的产出,在全国4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第4位,仅次于纺织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和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表明净出口对全国物流业产出增长的作用非常明显,且高于天津市水平。
第四,横向比较而言,在最终消费、资本投资和净出口三者中,净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对天津市物流业的促进作用最强,这为天津的国际物流中心和重要枢纽城市的定位提供了决策的依据。
表4.26 2002年全国、天津市各产业部门生产诱发系数
续表
续表
注:*因数据问题未算该指标
资料来源:经2002年全国和天津市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生产依赖度是指某产业的总产出中有多少是由最终消费、资本投资和净出口直接和间接诱发出来的,根据表4.26分析可知:第一,2002年天津市物流业对社会最终消费的依赖度为0.3542,即天津市物流业总产出中有35.42%是由最终消费诱发的,在天津市4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第25位,天津市物流业总产出对最终消费依赖度较低;全国物流业对社会最终消费的依赖度为0.4892,即全国物流业总产出中有48.92%是由最终消费诱发的,在全国42个产业部门中也排名第25位,与天津市物流业的情况相仿。第二,2002年天津市物流业对固定资产的依赖度为0.4812,即天津物流业总产出中有48.12%是由固定资产诱发的,在天津市4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第16位,天津市物流业总产出对固定资产依赖度较高;2002年全国物流业对固定资产的依赖度为0.4246,即全国物流业总产出中有42.46%是由固定资产诱发的,在全国4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第17位,与天津市类似,全国物流业总产出中对固定资产依赖度也较高,但低于天津市水平。第三,2002年天津市物流业对净出口的依赖度为0.0354,即天津市物流业总产出中有3.54%是由净出口诱发的,在天津市4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第22位,说明天津市物流业总产出对净出口的依赖度不高;2002年全国物流业对固定资产的依赖度为0.0915,即全国物流业总产出中有9.15%是由净出口诱发的,在全国4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第12位。由于净出口是进出口的差额,因此这并不能说明天津市物流业与外贸关系不密切。第四,相比其他两项而言,天津市物流业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最终生产依赖度较大,而全国物流业则对消费的最终生产依赖度较大。
【注释】
[1]瓦西里·列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中文版):53~57
[2]魁奈.经济表分析.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60~67
[3]Chen Xikang.Input-Occupancy-Output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in Dynamics and Conflict in Regional Structural Change,Edited by Manas Chattezji and R.E.Kuenne,Macmillan Press,London,1990:15 17
[4]钟契夫.投入产出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21~23
[5]庞自岩,向蓉美.投入产出分析.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9:17~25
[6]王小波.投入产出分析.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8~10
[7]威廉·H.密尔涅克.投入—产出分析基础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8]瓦西里·列昂惕夫.投入产出分析.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2):927~931
[9]瓦西里·列昂惕夫.投入产出分析.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2):927~9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