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工业经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升态势

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工业经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升态势

时间:2023-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内容提要:此轮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尤其是强周期性行业和外贸依存度高行业的冲击十分严重。从2009年第一季度末开始,中国工业增速又逐步回升,到七八月份重新回到10%以上增速。同期,中国外贸出口额同比下降21.1%。11月份,中国发电量进一步下降到9.6%,创历史最大月度降幅。

内容提要:此轮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尤其是强周期性行业和外贸依存度高行业的冲击十分严重。在国家刺激经济政策的作用下,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基本确立,但增长基础并不稳固,产业升级、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2010~2011年工业发展的重点应在保持合理增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结构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通过实施装备更新引领、产业梯度转移、产业并购重组等战略,实行有力的刺激国内消费的政策,增强工业增长内生动力;通过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等关键环节,加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调控力度,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竞争力提高。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双重影响,工业经济增速自2008年下半年起急剧回落。从2009年第一季度末开始,中国工业增速又逐步回升,到七八月份重新回到10%以上增速。在这种背景下,合理评估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经济的冲击及影响程度,全面分析影响今后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工业经济走势进行客观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中国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经济的影响十分严重

自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经济产生的严重冲击开始显现出来。突出表现为工业增长速度迅速回落,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产品出口明显下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程度显著增加。各项数据显示,2009年1~2月是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经济影响最为深刻的阶段。

1.工业增长速度急剧下滑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7月份以后,工业生产呈现出一路下滑的趋势。10月份,增速回落到个位数增长区间为8.2%,是自2002年以来工业增长首次出现的个位数增长。2008年11~12月,工业生产增速又进一步回落,分别为5.4%和5.7%。2009年1~2月,工业增速达到金融危机影响以来的最低点3.8%,也是1991年以来工业生产月度增长的最低水平。在8个月的时间里,工业经济增速回落了12.2个百分点,其时间之短、回落幅度之大十分罕见。

图3-1 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工业增速走势图

2.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

2008年9月份以后,工业企业利润已呈现大幅度下降的局面。据测算,9~11月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6.2%,是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大幅度负增长。2009年1~2月,工业利润又大幅下降了37.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191亿元,同比下降37.3%,是2002年5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并创下1999年以来最低水平,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59.2%。

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从2008年盈利转为净亏损的行业是:钢铁工业由同期盈利255亿元转为净亏损7.7亿元,有色金属工业由同期盈利128亿元转为净亏损19.3亿元,化纤行业由同期盈利12亿元转为净亏损1.3亿元。利润增速大幅度下滑的行业分别是: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下降96.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86.1%,电力行业下降77.0%,化工业下降49.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40.4%,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13.4%。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一方面源于市场需求萎缩、销售量减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产品价格下滑。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内市场工业品特别是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钢材、铜、铝以及原油、石化产品价格都出现了大幅的跌落。

3.工业产品出口明显下降

2008年,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总额增长10.8%,但第四季度下降2.1%,是1995年有该项统计指标以来的首次负增长。2009年1~2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8968亿元,同比下降17.1%,增幅同比回落31.9个百分点。同期,中国外贸出口额同比下降21.1%。

4.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程度显著加深

据有关统计调查,2008年末,有10%的企业处于停工、停产状态,有30.6%的企业生产出现下降情况。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0个行业就业人数同比下降。2009年1~2月,工业企业经营困难状况进一步加剧,停工、停产的企业继续增多,出现亏损的企业同比上升25.6%,企业亏损面超过1/4,亏损额上升36.6%。

(二)强周期性行业与外贸依存度高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更为严重

强周期性行业是指在经济上升阶段增长速度更快、经济下行阶段增速下降也更显著的行业,包括能源、原材料工业等在内的上游产业一般都属于强周期性行业。中国经济经过近10年的高速增长,自身需要通过周期性调整来消化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矛盾。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周期性调整业已显现,并与随后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叠加,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强周期性行业的影响尤为严重。

1.电力工业生产一度大幅度下滑

由于国内工业生产增速大幅减缓,使市场对能源需求大大降低,导致中国发电量大幅度下降。2008年10月份,发电量出现4.65%的负增长,为10年来首次出现单月负增长。11月份,中国发电量进一步下降到9.6%,创历史最大月度降幅。其中,火电发电量同比下滑16.6%,也创下历史最大跌幅的纪录。2009年1~2月,全国发电量488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7%,2008年同期增长11.3%,下滑幅度达15个百分点。

2.钢铁工业生产经营面临极大压力

2008年底及2009年1~2月,是钢铁工业生产经营极为困难的阶段。2009年1~2月,中国钢铁工业增加值仅增长1.5%,低于全部工业增速。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与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双重打压下,产能过剩严重的钢铁工业生产经营极为困难。目前,中国粗钢产能已超过6亿吨,加之新形成的生产能力,产能过剩严重。由于需求不足,库存大幅度上升,导致钢材价格连续下跌,2009年2月末,全国26个大中城市5类钢材库存合计达1148万吨,比1月末增加444万吨,增长63.1%。

3.有色金属工业极度低迷

2009年1~2月,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0.8%,十种有色金属产量340万吨,同比下降9.5%。目前,铜、铝、铅、锌、镍等主要有色金属价格总体仍处在低价位区间震荡,电解铝等主要产品生产回升乏力,多数企业处在微利或亏损状态。

2009年1~2月,铝、锌产量出现大幅下滑局面。其中,铝产量降至178万吨,同比下降16.1%;锌产量下降至50万吨,同比下降11.8%。前两月,铜产量平稳增长,电解铜产量达到60.6万吨,同比增长10.9%;未锻造的铜及铜材进口56.2万吨,增长20.6%。

4.纺织服装工业受冲击明显

纺织服装工业是外贸依存度高行业的代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该行业出口和投资都产生了严重影响。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形势日趋严峻,2月单月出口创2006年2月以来的新低,当月出口仅为64.1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5.73%,其中纺织品和服装同比分别下降了32.88%和37.56%。分地区看,对欧盟出口由增转降和对香港出口持续快速下滑是拖累行业出口的主要因素。与出口一样,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创多年来的新低,已经由2008年的增速下降转为负增长。统计显示,2009年1~2月,纺织工业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了10.7%,其中纺织行业和化学纤维行业投资同比分别下降了19.80%和7.80%、服装鞋帽行业投资同比仅增长6%。

(三)装备制造业受影响相对较小

尽管机械、汽车工业等装备制造业在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中也出现了生产速度减缓、效益下滑的局面,但由于上述行业以国内需求为主,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

1.机械工业增速高于整体工业,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维持了较高增速

2009年1~2月,中国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比整体工业高出1.6个百分点,其中1月份下降4.6%,2月份增长16.5%。按可比天数计算,今年前两个月机械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其中2月份增长20.7%。在机械行业产品,农机行业生产增势强劲,大型拖拉机、中型拖拉机产量分别增长13.5%和28.4%,其中2月份分别增长51.4%和60.1%。

在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拉动下,工程机械增长明显。2009年2月份起重设备、挖掘铲土运输机械产量分别由1月份下降15.6%和40.8%转为增长7.6%和9.1%。

2.汽车工业很快结束生产下滑状况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需大幅减少,汽车整车出口明显下降。2009年1~2月份汽车出口3.81万辆,同比下降58.01%。同时,国内居民也因对经济前景忧虑、收入预期下降而减少了对汽车的购买。以上两个因素导致自2008年7月~2009年1月,中国汽车工业产销连续低于80万辆。从2009年2月份开始,汽车市场开始回暖,汽车产销同比实现增长,库存压力得到释放,并创下了两年来最低水平。2月,汽车生产80.79万辆,环比增长22.96%,同比增长23.08%;销售82.76万辆,环比增长12.43%,同比增长24.72%。

(四)重工业受影响程度高于轻工业,是此轮工业增速大幅度下降的决定性因素

重工业在中国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总产出比重占70%左右,增加值比重占75%左右。此次金融危机,对重工业冲击比轻工业更加明显。重工业增速在2008年9月份之前很长时间快于轻工业增速,9月份以后开始低于轻工业增长,2009年1~2月,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增速为6.5%,而重工业为2.7%。与去年快速下落前的9月份相比,轻工业增速减缓了4.7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速减缓了8.8个百分点;与去年12月相比,轻、重工业增速分别减缓了1.6和2个百分点,在工业增速低位运行中,轻工业增速减缓幅度明显小于重工业。因此,重工业在此轮国际金融危机遭受冲击的程度高于轻工业,也是导致工业经济增速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因素。

为应对前所未有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中央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了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扩内需促增长的十项措施;提出了扩大消费、稳定出口、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等措施。特别是制定了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工业早日走出低谷创造了条件。在国家刺激经济政策的作用下,始于2008年9月,工业增速急剧下滑的势头在2009年第一季度初步得到遏制。其中,第一季度增长5.1%,第二季度增长9.1%,增速加快4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月、8月工业增速进一步提高到10.8%和12.8%,这是工业生产自2008年10月份进入个位数增长区间,历时8个月后又重新回到了两位数的增长平台。

图3-2 2009年1~2月至7月工业增速走势图

分析从国际金融危机开始至今工业经济运行的轨迹,我们初步得出以下结论:从2008年8月工业增速急剧下降,到2009年1~2月工业增速达到金融危机影响以来的最低点3.8%,工业经济在第一季度增长5.1%和3月份增长8.3%表明工业增速急剧下滑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工业经济开始见底回升;第二季度工业增长9.1%则是判断工业经济回升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和确立的标志(见表3-1)。

表3-1 2008年8月份以来单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整理。

2009年以来,促进工业经济明显回升主要有以下支撑因素:

(一)重工业生产增长明显回升

6月份出现近9个月来增速首次快于轻工业的情况。6月份,重工业增长10.9%,比5月份加快2.3个百分点,比轻工业快0.7个百分点,增速再度超过轻工业。因此,此次工业经济波动,很显然主要是重工业大幅变化影响的。从第二季度看,重工业在经历了半年多的调整后,前期高价购进的原材料基本得到消化,加上原材料、燃料价格处于低位,其运行状况正在趋向明显改善。

(二)能源、原材料工业生产提速较为明显

第二季度,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石油加工及炼焦七大高耗能行业,随着整体经济的回升,生产出现加快势头。当季增长6.2%,比第一季度加快3.9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高耗能行业增长8.6%,比5月份加快2.7个百分点,已超过去年9月份7.6%的增速,但总体仍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

(三)装备制造业增长持续加快

第二季度,装备制造业增长9.5%,比第一季度加快5.8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装备制造业增长11.1%,比5月份加快1.7个百分点,也快于整体工业。

(四)生产能力利用率回升,多数工业品产量环比增长不断加快

2008年前3个季度,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分别为83.5%、84.8%、83.7%,第四季度迅速回落到74.8%,2009年第一季度,继续回落到72.7%的低点。第二季度,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率触底回升,达到75.8%,比第一季度回升3.1个百分点。在5月份比4月份有60%产品产量增长加快的基础上,6月份比5月份又有6成产品生产加快。

目前,还难以确定此轮国际金融危机已经结束,未来影响中国工业发展的不确定条件仍然较多,这无疑增加了对未来工业走势进行准确判断的难度。尽管如此,在分析基本因素基础上对未来工业发展形势进行初步判断仍有必要。

(一)积极因素

1.工业发展的基本面因素并不会因金融危机而发生根本变化

从长期看,支撑中国工业持续增长的基本面因素,诸如发展中大国的后发优势、广大而持续扩展的市场、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日趋改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条件以及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等,这都将是推动中国工业保持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2.工业化进程仍将继续

尽管从经济产出的构成看,工业已经占有很高比重,似乎已达到工业国的标准(其实,中国工业的比重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曾经达到的比重),但从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看,农业仍然占很高的比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主要是工业转移的过程远未完成。工业无论是在产品、技术升级上,还是区域选择和区域转移上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由此推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增加工业投资和扩大工业规模仍然具有客观必然性和效益合理性。因此,从中国工业化的性质和进程可以看出,中国工业经济增长仍然具有广阔空间。

3.工业经济从增长峰值大幅度回落,积蓄了一定发展动力

工业经济经过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初的急剧回落,中国主要工业领域供给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化,这有利于需求能量的积蓄。特别是随着国家刺激经济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社会资本投资者的投资预期将有所好转,城乡居民的收入预期和消费信心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这都有助于工业经济企稳回升。

4.人才、能源、原材料供应相对宽松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引进和利用海外高端人才尤其是技术研发人员提供了便利。同时,随着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回落,工业领域利用能源、原材料的供应条件比较宽松,成本降低,这有利于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和效益提高。

5.外部需求将有所增加

在全球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政策作用下,国际金融市场正在逐步恢复稳定,世界经济出现了企稳迹象。据专家预计,尽管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2009年全年摆脱衰退步入增长的可能性很大,2010年、2011年将分别增长3%左右。这将使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外部需求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二)不利因素及存在的矛盾

尽管有支撑工业经济增长的诸多有利条件,但未来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需求短时间内难以大幅度扩张,工业经济增长动力受到制约

首先,短时间的经济调整还不足以解决总供给过剩的矛盾。中国经济经过近10年的高速增长,需要通过周期性调整来消化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矛盾。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打乱了中国进行经济周期性和经济结构“双调整”的步伐或节奏。但从经济自身运行规律看,只有通过较长时间的调整,才能真正消化已有的供给能力和带来总需求的明显增加。尽管工业经济从增长峰值大幅度回落,积蓄了一定发展动力,并且国家刺激经济的政策能减缓增速下调的幅度和缩短调整时间,但1年左右经济调整的时间还不够。

其次,投资需求增长受到制约,对工业经济的拉动力将有所减弱。经过多年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和城市改造,中国公共品供给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2008年底中国又推出了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扩内需促增长的十项措施,政府投资大都投向基础设施领域。今后政府投资的产业领域和力度将受到一定制约。同时,由于缺乏投资亮点,或是对经济增长前景仍存疑虑,民间资本投资启动效果并不明显。因此,短时期内,投资增长后劲并不乐观。

最后,原有消费需求热点趋于成熟期或调整期。以住宅、汽车和部分电子信息产品为代表的商品经过近些年消费需求的集中释放,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带动力逐步下降。新的消费群体培育壮大需要一个过程,市场结构面临艰难的转换期。近年来,汽车及其他主要高端消费品的市场需求主体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型城市中的高收入群体,目前,此类消费群体需求相对饱和,而培育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低收入群体购买能力,使其成为新的需求主体仍需要一个较长过程。

2.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近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及国际产业资本向中国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带动了基础原材料工业和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部分产业特别是一些重化工工业,如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出现了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等问题,产能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煤化工、水泥、电力、多晶硅、风电装备制造等行业也存在产能增长过快、供大于求的矛盾开始加剧的问题。

中国产能过剩状况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而引发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产能快速扩张,使得这轮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基本属于重化工业。②由于发展阶段以及市场原因与体制原因交织,中国部分行业产能在短时期内呈现“爆发式”扩张现象,导致产能过剩。如中国铁合金、电石、焦化、电解铝等行业,在一两年间产能就能增长70%~80%,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产能增长3%~5%的水平,带有明显的盲目性与不合理性,容易形成过剩。③低水平的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落后产能难以退出,由此而产生的大量高耗能、高污染、技术落后的生产能力大量存在,这是中国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上述行业基本都属于对经济周期十分敏感的行业,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集中投资形成了大量产能,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调整背景下必然产生产能大量过剩。尽管有国家刺激经济政策的支持,但低速增长和盈利能力下降的局面难有根本性转变。

3.资源、环境约束日显突出

中国工业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现行产业结构与资源的矛盾。中国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使矿产资源消耗迅速增加。为解决资源不足问题,中国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目前中国约50%的原油、铁矿石、氧化铝及60%以上的铜矿资源依赖进口。二是现行产业结构与环境的矛盾。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的快速增长对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首先是大气污染。随着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中国废气排放量迅速增加。目前,中国是全球二氧化硫第一大排放国和二氧化碳第二大排放国,近1/5的城市人口居住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的污染。其次是废水排放。在工业废水排放居前5位的行业分别是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造纸工业和纺织工业。三是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和排放,对水土造成严重污染。四是粗放型发展方式加剧了工业结构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中国在资源的利用率,在开采、加工转换、终端利用和再利用四个环节上都低于国外同类行业。如中国有色矿产资源储量回采率不到50%,比国外低10%~20%。中国主要耗能产品的单耗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目前中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为32%,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40%~50%。

4.西方国家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

此轮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金融制度缺陷和虚拟经济过分扩张的结果。美国的失业率达到了大萧条以后最高的水平,消费规模也大幅度下降。为尽快摆脱经济衰退,西方国家政要以及一些经济学家已认识到培育新兴产业及重新重视制造业的重要性,同时也带来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回流的威胁。2009年1~8月,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了79次贸易调查,涉案总金额超过10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21.2%,大大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总金额。9月11日,美国总统签署法令,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征收为期3年的惩罚性关税。此后,美国陆续对从中国进口的铜版纸、无缝钢管和铝管提出“反倾销”调查。与贸易摩擦升级相伴,西方国家投资保护主义也有所抬头。6月5日,力拓集团董事会宣布撤销对2009年2月12日确定的与中国铝业集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铝业集团收购力拓集团的交易因此而终止。以上种种情况表明,中国经济特别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依然严峻。

(三)对今后两年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态势的基本认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十一五”末及“十二五”前期工业发展态势做出以下初步判断:

第一,比较影响工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和不利条件,我们认为今后两年乃至“十二五”前期,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更为突出,中国工业发展处于积蓄增长能力的阶段,工业经济不具备恢复到高速增长的充分条件。

第二,在国际经济环境依然严峻的背景下,民间投资能否活跃、国内需求能否得到有效扩张对工业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在经济调整时期和需求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工业发展格局将有所分化。一是主要原材料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形势依然严峻。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工业属于对经济周期十分敏感的行业,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集中投资形成了大量产能,严重的产能过剩将对行业经营造成较大困难。二是装备制造业生产和经济效益形势较为乐观。相比原材料工业等经济周期高相关行业,装备制造业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三是汽车市场需求结构开始面临艰难的转换期,汽车工业也可能面临产能过剩和增速大幅度减缓的局面。四是受外部需求放缓等因素影响,外贸依存度高的行业,如纺织服装、部分轻工业、船舶工业等生产经营依然较为困难。

第四,保增长与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面临两难选择。长期以来,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甚至经济增长对投资产生了过度依赖。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为了刺激经济回升,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经济增长是最为有效的方式。这就对中国当前通过刺激投资保增长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使投资保持在合理区间,保持在能源资源和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又要防止新一轮的产能过剩,避免为今后产业结构调整付出更大的代价。

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体经济(GDP)的发展和走势。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中国工业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进而导致整个实体经济大幅度放缓,对民生和社会稳定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今后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还要依靠工业经济的企稳回升。由于今后两年乃至“十二五”前期抑制工业经济的压力较大,保持工业平稳回升的任务依然艰巨。因此,要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分析制约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明确今后工业发展的思路,研究并提出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回升和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基本思路

今后两年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保就业、保社会稳定为根本出发点,立足国内需求,着力扩大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工业经济较快增长;改造传统产业、消化产能过剩与培育新的增长点相结合,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型;以产业梯度转移、跨区域跨行业重组为重点,促进工业区域结构、组织结构合理化。为此,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从短期看,工业经济增长的基础不牢靠,应将保持工业增长作为主要矛盾来抓,从投资、消费两方面对工业增长继续保持乃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维护工业回升的态势,但也要注重将工业投资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防止新一轮的产能过剩,避免为今后工业结构调整付出更大的代价。从较长时间看,工业结构升级仍是主线,要重点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供应链管理、专门化分工等制约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支持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低污染(洁净化)、高附加值的高加工度行业以及新兴行业的发展。

二是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的关系。从今后一段时期看,依靠外需拉动工业增长的困难较大且难以持续。工业经济的稳定回升,只有主要依靠内需的力量作为动力。同时应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的挑战,开拓国际市场,保持外需对工业经济必要的拉动效应。因此,无论是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的制定,还是重要生产要素配置都要以国内市场需求为主。只要切实改善中国收入分配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合理的消费政策,就有可能将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发掘出来。从消费需求结构变化看,在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在生活质量上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包括健康、安全、审美、便捷、沟通等。这种需求变化将带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从投资需求结构变化看,一批战略性产业的逐步崛起和新型工业的快速发展,将带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结构升级。

三是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中国原有工业发展模式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工业经济规模的扩张。这是造成资源消耗速度显著增加,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与破坏的主要原因。今后,要以转变工业发展模式为突破口,实现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重点是要通过调整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从技术、环保、经济规模等方面严格行业准入标准,抑制工业的粗放式发展,淘汰落后产能。

2.实施“三个战略”

一是装备更新引领战略。就是要通过加大对传统产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力度以及开展适应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需求的装备研发制造,带动上游原材料工业和其他制造业发展,促进工业的稳步回升和结构升级。经过一段时间周期性调整,经济步入上升轨道后,必然形成对设备投资的大规模需求;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调整时期往往是孕育、催生新的产业革命的时机。随着一些新兴产业的崛起,也将产生大量新的装备需求。特别是低碳经济、绿色制造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的背景下,将为装备工业的研发、制造提供难得机遇。

二是产业梯度转移战略。中国不同地区间工业化程度不同,工业发展水平存在巨大落差。今后一段时期内,要加快实施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为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提供新的动力。工业的梯度转移不仅能从整体上保持工业化的就业容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节省大规模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经济社会成本。为此,东部发达地区要利用自身优势和国内外经济深刻调整的时机,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西部地区应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进一步夯实工业化基础。

三是产业并购重组战略。产业整合既是竞争条件下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基本策略,更是经济周期性调整环境下解决产业结构失衡矛盾的重要举措。今后两年要利用“十二五”时期,要注重依靠市场机制,消除体制性障碍,积极鼓励和推动有实力的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并购重组,改善产业组织结构,促进经济要素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流动。

(二)相关政策建议

1.多元化刺激内需,有效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

一是要通过对铁路、农田水利、农村水改设施、“三废”治理设施、电网建设和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投资需求,带动装备制造、能源、原材料等工业行业的增长。但要保持投资和工业增长的合理速度,避免刺激内需过度向基建投资和重化工业倾斜,加剧资源环境压力。

二是注重刺激内需多元化。要继续加大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节能减排、自主创新、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中小企业等方面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实施装备更新贴息计划、产业退出补贴计划、免费就业培训计划等。

三是加紧出台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要从产业准入、土地使用、税收、金融等方面对民营资本提供必要的扶持与优惠政策。

2.实施更加有力的刺激消费政策,推动国内消费增长

一是增加对落后地区农民、返乡农民工、城市低收入群体的补贴。

二是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增加工作机会,提高居民有偿劳动回报水平。如积极鼓励低收入群体参加新农村建设、社区服务、环保节能、农田水利建设等公共服务活动。

三是尽快推出轻税减负的政策。为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应继续对消费者购买汽车及其他主要高端消费品等耐用品允许抵扣个人所得税,尽快出台降低或减免对消费者购买汽车及其他主要高端消费品等流通环节税费的政策措施。降低商业银行对信用消费的贷款利率,尽快改变目前消费信贷平均利率过高的局面。

3.制定有针对性政策措施,促进以外需为主的工业行业稳定增长

一是调整完善促进出口的有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政策,加大出口退税、出口信贷、信用保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二是加强对优势出口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扶持。一方面,积极扩大国内市场需求,通过外销转内销、紧急订货等方式,加强对重点出口企业的扶持,减少危机对配套中小企业的冲击。另一方面,要在中央新增投资中,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贴息、担保等方式,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短期贷款。

三是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加强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外交政策之间的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以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扶持若干战略产业、重点产业发展

一是促进以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可考虑先选定部分农村地区试点,由国家投资建设太阳能发电站,在为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创造大量市场需求、推动新能源产业兴起的同时,又能大量减轻农民经济负担,为其他工业品进入农村市场创造条件。

二是力推使用新能源动力的汽车工业发展。与传统动力汽车相比,中国在新能源动力汽车的研发、生产领域与国际汽车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大,大力发展新能源动力汽车,将使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自主发展能力大为提升。建议在对新能源动力汽车的购买、使用进行补贴的同时,中央财政应加大对中资汽车生产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促进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能力迅速提高。此外,进一步改善汽车消费、使用条件。要重点在特大、大型城市建设立体停车库以及充气站、充电站,完善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使用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有两种:①政府直接投资建造;②通过政府补贴或税收优惠鼓励民间资本建设。

三是鼓励装备制造业发展。适时出台加速折旧、新购置设备减免税或实施装备更新贴息计划,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

四是抓紧海上储油平台建设,促进船舶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建造海上储油平台能有效带动中国船舶工业、钢铁工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同时,通过建造海上储油平台,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石油储备规模,有效弥补中国陆上石油储备基地储备能力不足的矛盾,提高中国能源安全保障度。

5.加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调控力度,建立落后产能退出的保障和补偿机制

一是以法律形式严格规范市场准入标准。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国家应在技术条件、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制定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立,为相关部门的项目审批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增强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调控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二是建立规范的落后产能退出制度。首先,针对产能过剩行业的目标企业,成立临时的落后产能退出(企业关闭破产)评价机构。该机构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及工会代表、行业协会或研究咨询机构代表组成,主要就该企业是否退出、退出的条件以及当地政府、企业应承担的责任、义务等达成一致意见,以规范企业关闭破产或淘汰落后产能的程序。其次,建立落后产能退出的保障和补偿机制。当前,应尽快建立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企业三方共同出资的“落后产能退出专项资金”,实现对关闭破产企业的经济补偿和企业职工的妥善安置;同时,国家相关部门要加紧研究并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基金,主要用于对被关停生产能力的经济补偿、人员安置以及对其转产提供引导资金。

三是加强国家的政策扶持。一方面,鼓励各地区通过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统筹解决淘汰落后产能中的资产补偿、人员安置等问题;另一方面,对于消化落后生产能力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国家在项目核准、信贷支持、企业债券发行、原料和运力保障方面应给予优先考虑。

四是进一步制定鼓励企业“走出去”政策措施,适当向国外转移一批过剩的生产能力特别是过剩的冶炼能力。

(执笔人:杨合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